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虚实结合 写出佳作--谈虚实结合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2010-11-17 13:31: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仓库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写真人真事。由于没有相应的文艺理论知识,学生把这里的“真人真事”错误地理解成了“照搬生活现象、摹写生活原型”,导致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就只会“写实”。这对于要求写纪实的文体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高考中写非文学性的文章又有几篇能得高分呢?所以我们也无妨用一些文艺理论来武装学生大脑,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甚至能写出佳作。对此,笔者认为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不失为好办法。 

    纵观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凡是文学作品,哪一篇没有或多或少地用到“虚”的手法呢?如汉乐府《陌上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杨朔的《荔枝蜜》、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等等,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实中存虚、或以虚带实、或化虚为实、或虚实映带。试想,如果这些作品没有“虚写”,那么它们还算得上是佳作吗?在这些作品中,虚写与实写是相辅相生、相反相成的。虚处能使读者通过想像获得更多的艺术美的感受;实处使得所描写的对象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是一门艺术,“艺术并不是要求把它的作品当现实”①,我们可以虚构,但要让人有真实感。这种真实是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真实。“文艺作品的真实性之所以称为艺术的真实,就在于它是通过作家高超的艺术描写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而不是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照搬。”②“所谓生活的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指生活中的素材和原型;所谓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提炼、概括、集中、和虚构,即通过典型化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③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所谓虚构,乃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 “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柳永的慢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写了“将别、临别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作家创造艺术的真实,就象蜜蜂酿蜜一样:蜜蜂从一切花上都采来一点儿东西,可是它所采的是最需要的东西”。④“虚实”在文章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线索、场面、形象等的虚实。线索虚实,如《药》实线是华老栓一家,虚线是夏瑜一家;场面虚实,如《雨霖铃》上片是实景,下片是虚景;形象虚实,如《驿路梨花》有实写的梨花,有虚写的梨花。另外,有些记叙性的文章也常用 “虚此实彼”的手法,以实显虚,以虚映实。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区小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拿2005年高考辽宁卷的作文题“今年花胜去年红”来让所教的学生写,很多人却不知从何下笔。于是我就用“虚实结合”的理念为其点拨:“今年”、“去年”我们可以理解为非实指,只不过是时间概念而已,换言之就是“现在”、“过去”;“花”也是虚指,可以把它理解为“农业之花”、“工业之花”、“科技之花”“生活之花”等;“花胜红”理解为“某某之花”在自身发展固有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越来越好;由实写到虚写,把所写的“某某之花”状况进行今昔对比,水到渠成就印证了“今年花胜去年红”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经这么一说,学生茅塞顿开。 

    2005年高考全国语文(III) 卷作文题,有一篇优秀作文,原文如下: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四川一考生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写真人真事。由于没有相应的文艺理论知识,学生把这里的“真人真事”错误地理解成了“照搬生活现象、摹写生活原型”,导致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就只会“写实”。这对于要求写纪实的文体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高考中写非文学性的文章又有几篇能得高分呢?所以我们也无妨用一些文艺理论来武装学生大脑,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甚至能写出佳作。对此,笔者认为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不失为好办法。 

    纵观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材,凡是文学作品,哪一篇没有或多或少地用到“虚”的手法呢?如汉乐府《陌上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杨朔的《荔枝蜜》、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等等,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实中存虚、或以虚带实、或化虚为实、或虚实映带。试想,如果这些作品没有“虚写”,那么它们还算得上是佳作吗?在这些作品中,虚写与实写是相辅相生、相反相成的。虚处能使读者通过想像获得更多的艺术美的感受;实处使得所描写的对象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创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是一门艺术,“艺术并不是要求把它的作品当现实”①,我们可以虚构,但要让人有真实感。这种真实是艺术真实而非生活真实。“文艺作品的真实性之所以称为艺术的真实,就在于它是通过作家高超的艺术描写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而不是生活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照搬。”②“所谓生活的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指生活中的素材和原型;所谓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提炼、概括、集中、和虚构,即通过典型化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③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所谓虚构,乃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 “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柳永的慢词《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写了“将别、临别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 

    “作家创造艺术的真实,就象蜜蜂酿蜜一样:蜜蜂从一切花上都采来一点儿东西,可是它所采的是最需要的东西”。④“虚实”在文章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线索、场面、形象等的虚实。线索虚实,如《药》实线是华老栓一家,虚线是夏瑜一家;场面虚实,如《雨霖铃》上片是实景,下片是虚景;形象虚实,如《驿路梨花》有实写的梨花,有虚写的梨花。另外,有些记叙性的文章也常用 “虚此实彼”的手法,以实显虚,以虚映实。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区小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拿2005年高考辽宁卷的作文题“今年花胜去年红”来让所教的学生写,很多人却不知从何下笔。于是我就用“虚实结合”的理念为其点拨:“今年”、“去年”我们可以理解为非实指,只不过是时间概念而已,换言之就是“现在”、“过去”;“花”也是虚指,可以把它理解为“农业之花”、“工业之花”、“科技之花”“生活之花”等;“花胜红”理解为“某某之花”在自身发展固有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越来越好;由实写到虚写,把所写的“某某之花”状况进行今昔对比,水到渠成就印证了“今年花胜去年红”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经这么一说,学生茅塞顿开。 

    2005年高考全国语文(III) 卷作文题,有一篇优秀作文,原文如下: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四川一考生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学情分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