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哲学观“新论点”
(2021-06-02 01:13:51)
标签:
教育杂谈文化责任 |
分类: 原创 |
宇宙哲学观“新论点”
边蜀原
导言: 《宇宙哲学观“新论点”》是继《宇宙哲学观新论》之后的再版,本人在撰写《宇宙哲学观新论》时,关于宇宙直径930亿光年这个数字的来源,参考了当时国内外科学界天文物理学科学家们长期以来普遍认可的一个数据,但根据本人推出的宇宙膨胀结果是每膨胀300亿年其膨胀速度会衰减1万公里,物质从奇点爆发其最高速度应不大于每秒27.7万公里。光速是每秒约30万公里,而光子是可见物质世界中的最小粒子,是一切可见物运动的极限速度!一切可见物质及其分子、原子的运动速度要达到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是不可能的!凡大于每秒28万公里的物质物体包括原子应该都会被裂解,运动速度应小于28万即不超过每秒27.7万公里。假如我们的宇宙直径930亿光年半经465亿光年,那她从诞生到现在应该是仅仅510亿年,按照这一理论其运动速度应该是每秒26万公里。但如果我们的宇宙,现在要以每秒26万公里的速度向宇宙外缘飞奔的话,那我们至今也就根本观测不到宇宙中心区120亿光年的类星体,即120亿光年的类星体的星光至今还不可能追上我们的银河系地球被我们看到。如果按那种速度,那颗类星体星光要让我们看到,追上我们则需要1700亿年的时间,这显然与科学家们认定的"宇宙"半径465亿光年不相符、差距太大,是一种悖论。因此2018年本人发现了问题,重新计算得出新的结论,我们现在所在"宇宙"本人称之为"宇宙一",其膨胀速度应为每秒23.7万公里。同样根据这一结论。进一步推出了我们所在宇宙的直径是2260亿光年,半径1130亿光年,宇宙一从奇点爆发至今已有1300亿年了。这个新数据的引用在此做出重点提醒,并特意再版以《宇宙哲学观“新论点”》为标题,修正了一些数据以区别前后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为了让读者醒目,本引言在此文中被放置了两处,科学的问题是个严谨的问题,人人都应该遵循!2020年12月21日
人类的视野现在已可观测到几百亿光年甚至上千亿光年的物质世界,人类对地球生命的探索在天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遗传、进化论的影响指导下,也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上了天入了地,可到地球之外的外太空,去探索、去发现、证实我们所认知的地球、宇宙。加之人类几千年、几万年来对人类神秘巫术、宗教、灵魂、灵体、超自然现象、超自然生命体的认知,是使人类真正到了一个跃升阶段,天人合一、人神共体、人神共治,灵与体的内在关系,灵体归宿等一系列问题都到了一个谜底该揭开或将被揭开的时候了。
哲学的本质是方法论,哲学推动了科学,科学验证了哲学,科学积累了知识、积累了数据,又为哲学进一步的逻辑演绎注入了新元素、新活力,从而又为指导新科技、新理论的继续创新诞生指明了方向。哲学是揭开各种谜底的先锋官,实证是科学的审判官,探索人类奥秘,探索宇宙奥秘,哲学不能偏废,实证不能偏废,尽管哲学五花八门,门类繁多,各立其派,但哲学的本质、哲学的精髓就是辩证法、逻辑学,就是辩证的逻辑思维、推理、演绎。下面我们就用科学的、实证的以及玄巫法咒中的结果,用哲学思辩、逻辑推理、辩证演绎的方式来谈宇宙真相、人类起源,神灵至上的逻辑关系。
第一部分:“膨旋斥力”较之“万有引力”更符合宇宙规律
本章主要谈的是膨胀中的宇宙,其同向旋转相互排斥才是星云、星系、星球间保持平衡的宇宙定律。这与万有引力学说正好是相反的结论,*膨旋斥力*将会对万有引力以及广义相对论构成颠覆性后果,将会引起整个哲学界、天文物理学界对宇宙真相的争论是可预见的。但科学无止境,实践检验真理。
一、首先我们应该给我们所在的宇宙进行一个概念定位(宇宙一的概念):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无限浩瀚、无始无终,我们现在所在的宇宙直径930亿光年(注:本人推出的结果是2260亿光年),即便是9300亿,它也是一个有限的数字。9万亿光年、9亿亿光年以外又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但她是存在的!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应该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她绝对代表不了整个宇宙。所以我们应该给我们这个宇宙定义为“宇宙一”,宇宙一之外还会有宇宙二、宇宙三以至无穷尽也。
二、我们所在的宇宙:我们所在的“宇宙一”简称“宇一”是在1300亿年前开始爆发,向四周、向宇一中心的两端以近乎光的速度向外喷发、喷撒能量物质。“宇一” 现在的外沿距离地球550亿光年,而地球距离“宇一”的中心是580亿光年,总计宇一半径约1130亿光年。我们所在的宇宙即“宇一”不是一次性喷发而是多次喷发,并且仍处在继续喷发中,宇一中心每一次喷发抛撒物质都会产生巨大的旋转斥力,将其内部的高压物质喷射出去,新的斥力物质又会“推动”先前被喷撒出去的物质(及其本身的惯性)奔向远方(但实质是一种惯性运动,由中心向外围飞去)。宇一是在不断膨胀中,宇一诞生至今不是银河系的“148”亿年,而是已有1300亿年了。
三、关于红移现象:假设我们的银河系地球是在“宇一”中心的左侧,那么“宇一”中心右侧的星系、星云同样是以近乎光的速度在“膨胀”,在以每秒23.7万公里的速度远离“宇一”中心。我们居住的银河系也是以每秒23.7万公里的速度在向相反的方向膨胀,两点背离的速度总计为每秒47万多公里,即两个方向相反的星系在以每秒47万公里的速度远离,其运动速度超过光速,由此而产生了红移现象,这就是本人对宇宙中红移现象的理解、解密。由于从地球上观察其它星系的角度不同,因而其红移的快慢是不同的,但其最大红移现象的物体不会超过每秒60万公里(实际上的47万公里)。
四、“膨旋斥力”一词的推出:我们的宇一所辖范围应该是与其相邻的宇二、宇三……之间的(尽管我们目前仍未观察到)宇宙世界的“中间”地带为界,成为他们之间的“边界”分界线,宇一与宇二、宇三之间是相斥的。宇一在自己的范围内喷撒物质不断膨胀,被喷撒的物质之间也是以一种同向旋转互相排斥的状态存在,且星系团与星系团、星系群与星系群、星系与星系、恒星与恒星、星球与星球之间也都是磁极相同即外在的同极相斥中。本人称之为“膨旋斥力”,这种宇宙现象说明膨旋斥力绝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力量,而应该是一个必须要被重视的大问题。万有引力及广义相对论在理论上不能很好解决“宇一”中的膨胀问题,而膨旋斥力能够完满解决这些提问,膨旋斥力更符合宇宙运动规律,尤其是目前我们所在的宇一内的天体运动的运行规律。“膨旋斥力”理论的出现会是一场宇宙规律新发现的大事件,并像当年哥白尼的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争论一样的又一场争论,宇宙中的平衡到底是靠膨旋斥力还是靠万有引力在保持平衡?将会是争论的要点。
五、自旋旋转是宇宙中一切物质、物体的基本运动形式:向同一方向喷射出去的物质,其运动方向、旋转方向是一致的,星云在向星系、星球演化过程中,会由高温旋转气体云逐步冷却形成液态球体星球,进而表面固化再到整体固化的一个逐渐过渡过程。星云与星云同方向旋转,磁极磁场也都是同极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的,它们最外围的旋转流相互碰撞时会产生排斥而离开,因此星云与星云之间,各个星云、星体之间都是以这种同向旋转相互排斥保持自己的“势力范围”,维持一种平衡稳定状态。具体到一个星云内部变化来说也是如此,她此时就是一个小宇宙,小星系与小星系之间,也形成了同方向旋转的相互排斥现象,以此类推它们之间也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维持相互间的平衡。同时,小星系也是中心炽热呈高温液体状向外发散,并且在宇一总体膨胀的前提下,也呈现和存在膨胀现象,只不过是其膨胀系数要小得多,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膨胀,以每秒53公里的速度远离银河中心,同理太阳系内的行星也是仍在膨胀中,只是膨胀速度缓慢,地球每年“远离”太阳15cm。膨胀、旋转、相斥是宇宙的运动基本形态,这种膨胀现象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我们所在的“宇一”是一个正处在生长发展初期阶段的“宇宙”,其生命力极其旺盛。
六、宇一正处在童年:我们所处的宇宙一即宇一,按照本人的推算,现在1300亿年只相当于人生七、八岁的童年,宇宙的膨胀速度现在还在以每秒23.7万公里的速度膨胀,未来她还会逐步减弱。这种速度还会演化至少7000亿年,甚至10000亿年以上,那时地球距宇一中心会有3500亿~4500亿光年,其膨胀速度会降低到每秒4万公里、3万公里以下,以至最终停止膨胀,维持平衡,然后崩塌,再以快于光速数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速度崩塌下去。巨大的宇一黑洞经过百亿年塌陷,物质浓缩成“点”,再经过千亿年、数千亿年“修养生息”的酝酿,将再次爆发……。
七、膨旋斥力应该成为宇宙定律:地球是太阳系的生成物,太阳系是银河系的生成物,银河系又是我们宇一的生成物,地球在太阳系生成过程中,由太阳气液体在自旋中同时向外喷撒能量物质,使之形成“原始”的、平面的、旋转的各个液态物质结合体。在绕太阳旋转的同时,自行旋转集聚周围物质形成了一个个行星,原始的行星最初阶段也应该是温度极高的各个液态圆球状发光体。太阳物体的“旋转流”遇到银河系同方向旋转的类太阳系旋转流时,即相互排斥并收缩,从而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几百亿年来一直是以这种自旋、公转、相互排斥的方式存在,在这种斥力作用下保持恒星与恒星、行星与行星之间的平衡。因此说我们所在的“宇宙”即宇宙一,是以一种在膨胀中同向旋转相互排斥来保持宇宙中星云与星云、星系与星系、星球与星球之间的一种平衡态,这应该是一个宇宙定律,她是一种宇宙现象,是一种普遍的宇宙现象即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宇宙规律、宇宙定律。
八、宇宙中的四个“无限”及一个阴阳属性:宇宙除了她在空间、时间上的无限之外,她还应该有另外两个无限,一个是物质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物体存在于无时不刻的运动中,会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物体是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着,所谓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另一个是宇宙间有一种灵体与宇宙一样,同样是无始无终的,其生命是无限的,宇宙间的灵体、元神、元灵、生命光体运动速度是近乎无极的,她能带领一群元神灵体从一个星球、一个星系瞬间到达另一个星球星系,甚至在宇一大崩塌、黑洞吸噬连光线都跑不掉的情况下,她会迅速离开崩塌的宇一去到宇二、宇三……另一个适应于灵体、生命光体存在的宇宙深处去(后面将会详细谈到)使人类的“正能量”灵体可以得到永恒。宇宙间还有一个特点是她的阴阳属性,宇宙中的一切物质、物体都是以一种正负、阴阳、两性平衡互补的形式存在,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个“缺陷”的互相补充。
九、对时间的定义: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它无始也无终,没有开始也没结束,但时间是一个非具体物质的纯概念,是与实体物质概念不同的概念词汇,是衡量事物经历过程的长短计量单位、计时单位。与量化一个物体的大小、长短一样,如衡量一个360度的圆,它其中的位置的度数就是一个概念的量化,没有概念,没有概念的量化就无法表达事物,因此说,时间是量化事物过程的一个计量表达。时间,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它都存在,它是一个过程,时间不会因为你而变的快或慢,但必须承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对时间的认识和感知是不同的。
十、银河系中的地球及地球奥秘:我们的地球太阳系是在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银河系直径15万光年,半径7.5万光年,地球在距银河中心2.6万光年处。巧合的是地球太阳系围绕银心旋转一圈的时间科学家认为是2.5亿年,而本人认为实际上应该是2.6亿年,更精确的原因是因为中华天干地支60年一转,3600年一微变,21.6万年一小变,1296万年一大变,1296×60=77760万年即约7.8亿年一巨变。地球每绕银心一周要发生20次地球局部地质灾变,每绕银心三圈(上、中、下)地球有一次地质整体巨变,地球上80%的物种会发生灾变、毁灭(八卦衍生篇,参看《“象变新八卦”撰写中的副产品——颠覆教课书石油煤炭生成说》)。
十一、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衍生物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原始状是高温液态,在太阳系诞生过程中,地球形成物在液态气态时自旋抛撒,抛出的物质在公转与自转中形成星体即月球。月球与地球之间主要不是由引力而引发的潮汐,而应该也是“膨旋斥力”在起作用,当月球运行到近地点的时候,她的斥力会加强。同方向旋转的外围旋转波或推力波是相斥的,同时旋转波(月球现在已不存在旋转波,只具备近地点时的斥力推力波)、推力波还具有传播、传导作用,这种推力斥力的本质应该与同性相斥的磁力线暗物质暗能量有关。这种*斥力波*传导的推力可波及到地球上的物质、物体,包括空气和液态水,而液态水的反应最直观明显,在地球上形成涨潮落潮。因此本人认为,潮起潮落的作用力主要是由膨旋斥力造成而非引力,月球每年“远离”地球3.8cm,她与地球的相斥力还是很大的,就是一个例证。
十二、为什么月亮的一面总是朝向地球:月球当年也像地球一样是一团灼热的气态高温物质,后演化成高温炽热的液态球体,再由液态球体逐步冷却,先表面部分固化到整个表面的全面固化,然后加深加厚其表面的固化程度,月球外表形成一层坚硬岩石外壳。月球进一步的冷却,使其壳内物质炽热液态流体冷却浓缩,开始向地球旋转斥力的外沿集中即向着月球的阴面背面聚集;再往后冷却的结果会使朝向地球一面的阳面部分其壳内会形成空旷地区,进一步的演进,使逐渐冷却的物质加上“向外的抛斥力”,会使月球物质向壳内阴面部分大量集中,重原子更是如此,且在逐步冷却固化过程中稳定下来。阳面部分越加空旷形成空洞,月球内部空间应该会形成30%的空旷区,并集中在壳内的向阳面,而壳内阴面则是充满固态物质的、重元素贴近阴面壳体的、十分密实的这样一个球体。由于地球膨旋斥力作用,现在的月球重心在外侧即背阴面,形成阴面重而阳面轻(如果是引力在起作用,那么月球就会是面向地球的阳面重而阴面轻,但事实却是月球阳面是空的)这是月球演化的结果。是月球内部逐步凝固逐步失去自旋、停止自转,形成单面面向地球绕地公转的原因,所以月球质量轻的阳面一定总是向着地球,“永远”向着地球。
十三、“苹果落地”:苹果落地引发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本人认为每一个星球都有她自身的磁场、能量场,她的磁能量场通常是环状的、封闭的。但除此之外还应该有地面与高空的能量场,在其磁场、能量场范围内的一切物质、物体,包括极其微小的原子、电子,她都具有一种磁性的吸附力,使其地面物体处于相对稳定中。星球上的重力不仅与星球自身质量有关,还与其内部不同元素物质的构成、自旋的速度有着密切关系。地核中的原子经“离子化”后,其电子冲出地面到达电离层,而电离层是由地核离子流自旋形成的正电荷磁场,由南极向北极的磁力线组成,电子被这种正电荷磁场磁力线束缚吸附,在周围形成“电子”电离层。这种电离层可使电子、原子、分子不可逃逸,使宇宙射线、紫外线、太阳风受到拦截,可使上升到电离层的轻原子,如氢、氦受到向下的压制和排斥,形成层层受压的态势,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大气层,云层只能在天空的最底层。云层也分了层次,小分子水在上层而大分子水则在下层,从地球核心到电离层之间的物质物体运动形式是上下运动,苹果就是这样被拉向地面、落到地上的。地球上空80公里上下为强磁场,1000公里至2000公里为弱磁力场,而强磁力场距地面100公里以外,将会转换为以旋转斥力为主的运动。当人为将一个物体抛出地球时,要想抛的很远,必须首先克服磁场“引力”,然后克服旋转斥力,被抛出物越远所需能量越大,越级、越层时能量需要加速才能更远。当物体刹车或失速时,它会回落到低轨道,这时它的回落主因不是因为引力,而是因为被抛物体能量不足达不到要求而跌落。因此,我们冲出地球时靠得是摆脱磁能量场的“重力”吸附力,当我们冲出大气层、电离层……进入太空时,能够保持与旋转斥力同步增减才是物体加速远离还是失速回落的关键。地球有若干层外壳,我们生存在地球地壳外壳的陆地上,我们头顶上还有大气层外壳、电离层外壳(强磁场外壳、弱磁场外壳)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保障我们不被地球的运动甩出去。
十四、关于地球磁场:地球自转使轴心物质有序排列会使磁场更加强大,转速越快磁场磁力越大,当铁元素等容易产生磁性物质的物质越多时磁场越强,星体越大越密实则磁场也会越大,磁力线包围地球,地球磁极、磁力线的方向应该与太阳及太阳系里的所有的行星是一致的,是互斥的。太阳炽热,光热辐射极强,辐射粒子明显是以带有能量即正负电荷“燃烧”状态时的能量输送给地球万物,然后再由地球万物来分解“消化”这些物质。而地球磁场应该是带有明显的正电荷磁力线,距海平面100公里、80公里以下为强磁场,贴近地面的磁场力度大,而地球表面的物质、物体都是以原子构成,原子、分子、细胞及其它物质、物体,在地球表面是带有负电荷的物质物体为特征,地芯内部离子化,正电荷除了由南极向北极化弧形成磁力线,上层电离层(应该是南极厚北极薄)会对原子轻原子甚至电子有一种向下压制的作用,地芯离子化会对地球表面物体即略带负电荷的物体产生吸附作用。因此,地球磁场对地表的一切物体物质都会形成正负电荷、阴阳相吸的效应,使之产生极强的吸附力,也就是地球的重力,这才是苹果落地的真正原因。星球物质构成成分,自旋速度、公转速度、星球内部温度、离子化程度决定其磁场强度,磁场强度决定其重力大小,重力大小决定其星球上的物质物体及其它液体气体、单个原子、原子团、电子的逃逸能力,地球磁场巨大,使原子、分子、分子团、地面物质物体不易逃逸,甚至连电子都不能轻易逃走。
十五、电离层形成原理她是地球最重要的外壳是地球生物的保护神:当地芯内部温度极高使元素离子化,正电荷会由南极向北极 “化弧”形成磁力线,电离层形成由“南向北”的南极厚北极薄之势,且北极有一“气孔”可使原子分子部分逃逸(但目前地球逃逸的物质极其微小,完全可以忽略)。电子、轻原子升到80公里高度的特强磁力场时即被带有正电荷为主或称偏重于正电荷的磁场磁力线吸附在周围,在“白天”阳光高强度辐射时对电离层附近其它原子进行电离,电离后的电子会被地球带有正电荷的磁力场紧紧吸附,形成地球的一层最强有力的保护层、保护壳。原子在强光、强辐射时,在受热温度升高的时候,会电离,当温度降低时,离子、电子又会恢复成原子态,电离层反复如此工作(这里讲的电离层反复工作是指,在电离层即地芯离子化,电子穿透地壳上升到强磁力线时所形成的这种电离层基础上的另一种电离现象),电子在场内被束缚,离子失去电子待机找回不肯离去,此情景形成的电离层,对地球生物起到了绝对的保护作用。电离在距地面80公里至1000公里中,由稠密到稀疏,电离层是地磁效应造成,电离层以下至地面部分为“壳内”(地面强磁场磁力线形成的高强度电离层,是在距地面80公里上下),壳内物质承上下“运动”的一种活动规律是重力在起主导作用。“电离层壳”以外为太空部分,是以地球自旋、公转为主去影响物质、物体的运动方向,成为其显著特点。地球没有电离层就不会有生命更不会有人类。……。
十六、关于黑洞:宇一最终会形成一个巨大黑洞而结束她的循环周期。但在现实中,在“宇一”喷射出的已经形成的星系中,人们发现了局部的黑洞现象,这种黑洞即是一个星系中的某一小星系或大星球快速演化走到了一个后期的表现形式。其原因应该是先期在被喷撒的过程中,由于喷撒的物质不均匀,多少不一、厚薄不一形成的密度也会不一,有的生命长、有的生命短,短命的星球首先会产生自旋速度的下降、公转减慢、旋转紊乱,其内部正常运转能量支撑不住,支撑不住就会塌陷,塌陷就会使其旋转方向发生改变(磁极倒向),旋转方向发生改变就会开始与周围旋转方向相反物体相吸,就会开始吸食、吞噬周边其它星球。如此下去,恶性循环,形成物质的崩塌,一旦崩塌形成,加速反向旋转,其转速会大于光速若干个数量级,这就更加速了大量周边物质被吞噬。黑洞可以使光线弯曲,可以将光子碎片化,但黑洞并不会无止境的垮塌下去,而是有一个饱和态维持期,然后会进行下一轮的重新喷发。此时的万有引力解释不了黑洞,而膨旋斥力完全可以解释清楚。
十七、宇一的前世、今世和后世、再世:宇一的前世是宇一中心崩塌,反方向旋转形成黑洞,黑洞加速越来越快,压缩宇一中的一切成为最小物质即能量“奇点”。经上千亿年“修养”会再次喷发,成为今世,今世宇一会以当年黑洞崩塌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反方向旋转喷出播撒物质,即以现在的宇一旋转方向组成各个世界的高能粒子,初期是小于光子、中微子,高温能量旋转气体流喷出,喷出后第一时间转变成电子、质子、中子混合体,以近光速向外围运动,进而组成离子状轻原子聚合体,在太空中逐步冷却,形成大小不同的星云体,再由星云发展成各星系、小星系、恒星系、恒星体及行星的雏形。发展到我们现在的地球,出现一些易于生物、人类生成的发展空间,在宇宙总灵的监护下演变,这里主要是指对高等生命灵体的关注。宇宙灵体进一步对星球星体上生命的优选优化使人类生命灵体回归于天道,经过万亿年的发展演变,最后又一次崩塌回缩形成新“奇点”即为后世,……休养生息后“得到”来世再世再循环。
十八、寻找“宇宙”即“宇一”中心:我们现在所在的宇宙即“宇一”,目前是一个半径1130亿光年的一个“宇宙”,并且仍在继续膨胀中,前面讲过,宇一现在乃以每秒23.7万公里的速度在向外膨胀发散,未来应该还会经历上万亿年,成为宇一的“可视物”范围。宇一与宇二、宇三……相邻,他们之间的距离会到更深的空间中去,有可能会达到3万亿光年、10万亿光年或更远。而宇一的中心就是距离我们560亿光年的现在类星体群的中心,类星体应该是宇一中心间歇性喷发后的最新产物,是由气体向气液体过渡的高能量、高温度的能量物质,为进一步演化成星系、星球的可见物质。我们可以通过类星体找到我们所在宇宙的宇一中心,并且可以通过宇一中心间歇性喷发推出宇一现在的年龄,以及后期膨胀的最终范围、最终结果,直至再次形成巨大黑洞回归奇点的一个整体演化过程。
十九、宇宙中的暗物质:宇宙中的暗物质是绝对存在的,从逻辑上讲是毫无疑问的,只是人们目前无法捕捉到她、观察到她,至于宇宙中宇一的暗物质的多少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膨胀中的宇一,宏观属于阴包阳,热辐射的发光体向外发散正电荷物质到阴冷的宇宙空间去“中和”,宇一是略带负电荷的运动体,其暗物质中应该是以阴性物质、负电荷物质为主,但总体上是阴阳平衡的。宇宙充满无穷的奥妙(有待深层次探讨)!
二十、其它的有关宇宙的自然法则:世界上的一切、宇宙中的一切物体,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是一个能量体、运动着的能量体、能量储存体。能量与物质相互转换,阴阳相吸相互平衡、同向旋转同向相斥、同磁同极互斥的自然法则。物体物质是运动的、是有磁场的,场是一种能量,运动本身也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能是更加微小的一种旋转物质在做功。有磁场、有信号就会有沟通,就会产生相互影响,这些也都是宇宙自然法则。
哲学是伟大的,她是一切学问的中枢,她是研究学问的手段和方法,她是一种思辩过程,她是逻辑演绎过程中的缜密推理,是一种方法论。哲学在掌握了大量的现象、数据、事实的基础上,可通过逻辑演绎推理出更深层次的东西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其关系产生的必然结果。本人对我们现有宇宙、对现有宇宙的有关观测结果与数据,经过加工、分析、哲理思辨、逻辑推理得出了这些结论。
二十一、无限宇宙中的宇一:我们所在宇宙可概念为宇宙一(宇一),宇一是膨胀的,向四周以每秒23.7万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外“间歇性”喷撒物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1300亿年,并将继续这样延续(可能会到7000亿—10000亿年以上)。那时宇一的半径会在3500~4500亿光年,然后崩塌,经过百亿年或数百亿年回到原点,再经过千亿年的酝酿,会再次爆发。我们的宇一在爆发膨胀中喷撒物质,并以同向旋转的方式形成各星云、星系、星球,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排斥的作用力,这种斥力即*膨旋斥力*使其能够保持相互平衡。我们宇一的生命正处在生长旺盛期,基本上一切都是以膨胀向外散发为其主基调,就连我们的太阳系也是如此,仍处在缓慢膨胀中,地球每年离开太阳十几公分,月亮每年离开地球几公分。
本章建立了一些新观点、新理论,希望能够引起哲学界、天文物理学界朋友们的关注,激起共同探讨的兴趣。作者本人多以研究社会科学为主,但对自然科学也稍感兴趣,愿从哲学的角度多方面、多学科、多视角探求宇宙奥秘,为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天文物理学开阔一些思路,为促进人们对宇宙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进一步科学探讨,做些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