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式当代企业管理
(2010-01-23 00:33:21)
标签:
华剑1+28管理咨询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式当代企业管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从传统文化的起源来看,传统文化成长于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她是非常典型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创造物。因此,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质与特征。以《易经》为文明源头的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从老子和孔子开始,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等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成长于这样非常典型的农业社会,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质与特征。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不太讲究效率,因为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人们主要靠天吃饭,所以你急也没啥意思。特别是,传统文化产生与成型的那个年代,中国人大都居住在中原一带,最多两年三季,一年之中有很长时间是在闲暇之中度过的,当然也就没有追求效率的内在的客观驱动力。当然,传统文化不是绝对不讲究速度与效率,我们的兵法之中还有“兵贵神速”的说法呢,可是,总体来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的的确确缺乏对效率的微观研究与日用追求。反之,工商企业均是一种与之迥然不同的工业文明之必然产物,企业管理是工业文明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要求。这就从根本上注定了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格格不入,尤其是在基本理念方面的分殊。
其次,从文化类型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人与人之间斗争过程之中产生的,是围绕人际关系来展开的,是以人性为其逻辑起点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是先秦文化,是儒家、道家、法家等等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先秦文化。先秦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分崩离析、群雄并起、诸雄逐鹿的时代,因此传统文化中更多的研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各诸侯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或斗争。这种特点决定了,传统文化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管理启发不大。当然,这个特点,决定了传统文化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方面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在管理哲学层面有其优势,在战略管理方面是强项,因为其主要思维方向是谋略与策划、协调等。传统文化尤其善于协调人际冲突,建设有效公共关系体系。
再次,从文化研究的着力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德服人,讲究德治,用伦理道德来调整人际关系、治理社会。就其实质性而言,道德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中国式的社会管理、政治统治到最后,即使从文化层面来看也绝对是典型的人治,绝非“法治”。诚然,传统文化这个特点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起明显作用,但是局限性也同样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从思维模式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擅长于宏观思考。儒家、道家、法家都是以“天、地、人”为其直接研究对象的,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道家侧重于“天、地”宇宙观、世界观,法家侧重于“治世之术”讲究所谓“法、术、势”终于不幸成了“阴谋文化”的鼻祖;可是,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等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成长于这样非常典型的农业社会,都偏向于运用直观式现象学思维,因此传统文化在宏观层面的思考往往比较到位,而微观层面则无暇顾及。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在战略管理层面最为顶用,对日常管理则难以施力、助力,甚至会无能为力,陷于尴尬之地。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变革、企业战略管理、公共关系拓展、企业运营管理、市场营销渠道拓展、企业文化建设、人际关系冲突解决等等方面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在具体细微如何规范制度、优化流程、动策程序等提高效率的作用甚微。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偏重于政治问题、道德问题、伦理问题等。与之相反,企业管理之源头在西方文明,西方文明起源于西方的工商业社会,西方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就是“古罗马法”。“古罗马法”来源于对工商业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实际过程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现代企业是现代工商业文明专注于企业管理的产物,所以西方文明理所当然是企业管理智慧直接而主流的渊源。我们在企业管理中,需洋为中用,不能拿来就用,千万不能生搬硬套,更不可以生吞活剥,误入歧途,还须加以我国当代国情改造而熔之、用之,进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