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滚得远

标签:
365 |
“先学顺导、实练精教”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
怎样滚得远 第28-29页书本上的内容。 |
共几课时 |
1 |
课型 |
实践活动 |
|||
第几课时 |
1 |
|||||||
主 备 人 |
许秋菊 |
执 教 |
许秋菊 |
施 日 |
2016年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
|||||||
重 |
准确摆出木板与地面的角度,测量出每次滚下的距离。 |
|||||||
难 |
合理处理数据,填完表格,得到结论。 |
|||||||
教学资源 |
课件、木板、尺、圆柱形物体等。 |
|||||||
课前练习 |
1.阅读教材28-29页,熟悉操作规程。 2.猜一猜,怎样滚得远。 |
|||||||
学 程 预 设 |
导学要点 |
|||||||
活动一、介绍活动要求(预设10分钟) 1.课件演示:滚油桶和从山坡上滚木头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书上要求我们利用木板搭建一个一定角度的斜坡,然后用圆柱形物体在一定高度滚下来。 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同一组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同一个圆柱形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来进行。 2.具体操作方法: 介绍搭斜坡:用三角板上的某个角去搭成一定度数的斜坡。 量距离:量的时候应该从木板的底部开始测量。 3.选择具体地点:教室太小了,不适合做实验。下面有三种地面供选择:水泥地、道板地 4.分组:可以自由选择,但要利于学习。 5.记录方面的要求: 书上29页,自己通过实验,完成书上的4份表格。 活动二、学生分组活动。(预设10分钟) 活动三、全班的交流反馈。(预设10分钟) 活动四、阅读“你知道吗?”。(预设5分钟) 活动五、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5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2.同桌互批。 3.独自反思。 4.共性错例分析纠错。 5.订正、完善。 |
活动一要点: 1、明确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等都会影响滚的距离。 2、在板上事先每10cm处做一个记号,把它作为一把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提醒学生每次滚的高度都应该从同一处。
活动二要点: 1、教师深入小组指导。 2、完整的数据得到后,让学生思考比较每次得到的平均数,从中找到自己发现的滚得远的规律。 活动三要点: 分析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
|||||||
板书设计 |
怎样滚得远
|
|||||||
作业设计 |
1.完成课堂作业: 必做题:《补充练习》
选做题:《一课一练》第23页智力冲浪。
2.全班交流、学生自己订正,优生自主练习选做题。 3.家庭作业: 必做题:《一课一练》第21页第1—5题。 选做题:《一课一练》第21页智力冲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