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自然的人化
“内在自然的人化”也可分为“硬件”与“软件”。“外在自然”指人的周围环境,“内在自然”指人的身体器官。因此,这里所谓“人化”的“硬件”,就是指如何改造作为人类自身的自然,即人的身体器官、遗传基因等等。………这里“内在自然人化”的“软件”,便是指人类所具有的内在心理状态。……我称之为“文化心理结构”。……这文化心理结构(“内在自然人化”的“软件”)的社会性、文化性在认识论方面就是人所独有的思维形式,如数学、逻辑、时空观念、因果范畴等等。它们是由于在制造——使用工具的漫长历史中,人脑结构的左侧“硬件”,产生了如瑞士小刀式的分化了的各种专职功能区域的结果。从哲学说,这即是《批判》一书所说康德的“认识如何可能”的命题应由“人类如何可能”来解答。《批判》通过逐章分析康德的第一批判,着重讲了这个认识论领域的“软件”,并指出在这个心理上,它表现为自觉注意、类比联想、灵感、顿悟以及“以美启真”、“自由直观”等等。这些与上述形式感的审美领域便大有关系。它虽有社会文化的积淀,却又完全是并公式可循的个体感性心理。……自培根、笛卡尔到康德,认识论是哲学的重心。但今日认知科学已逐渐在取代这个重心。………因之,今日哲学提出“内在自然人化”、“理性内化”、“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这些总观念也就足够了。到维特根斯坦止,哲学似乎大体完成了它在认识论方面的使命。………至少从存在主义开始,当然也可以从康德算起,哲学重心已经开始转移到伦理学。………伦理道德被认为是人所以为人(人的本体)之所在。它高于认识论所对应和处理的现象界。从而,这个崇高的“伦理本体”,作为我所谓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内在自然人化的软件”)中的”自由意志“,究竟是什么,便应是伦理学的重要问题。
———《历说》第247—278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