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灌丛中的“羊角鸡”——四川雉鹑

标签:
宋体四川雉鹑羊角羽色繁殖期杂谈 |
分类: 昆虫王国 |
四川雉鹑也是我国特产,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西藏、四川、云南、青海。从前人们把雉鹑和四川雉鹑看作是一个种分化的两个不同的亚种,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们的确是两个独立的种,而且都是单型种,没有进一步的亚种分化。
四川雉鹑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一4500米左右的针叶林、高山杜鹃灌丛和林线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冬季可下到35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活动。夜间多栖息于低的树枝上,除繁殖期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林间的地面上,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飞翔。除危急情况时一般很少起飞,每次飞翔的距离也不大,大多为数米至数十米。主要以植物的根、叶、芽和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已经记录到的食物种类为20多种。
四川雉鹑喜欢鸣叫,往往是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开始,先是一、二只首先鸣叫,紧接着就是群鸟齐鸣,叫声宏亮、嘈杂,在深山幽谷中传得很远。每当大雾或雨雪即将来临之时,它们的叫声则更加频繁,因此当地的藏族和羌族居民中有这样的说法:“羊角鸡叫,不阴则雨”,并用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羊角就是当地对杜鹃植物的叫法,羊角鸡就是指生活在杜鹃灌丛中的四川雉鹑。
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地面岩石下,或小灌木树上。巢较隐蔽,巢的大小为直径20—25.5厘米,深4.7—5.2厘米。每窝产卵3一7枚。卵的颜色为白色而沾红,被有棕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椭圆形,大小为51一53×33一34毫米,卵重32一34克。孵卵由雌鸟承担。初生雏鸟羽毛灰白色,背部中央有一条棕黑色纵纹,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纯白色带状纹,眼周为白色。
四川雉鹑的野外数量也相对较多,在西藏的最高密度竟达到每公顷4只以上,西藏的总蕴藏量估计在40000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