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鸡国探秘

(2011-05-23 08:38:15)
标签:

美食

分类: 昆虫王国

      鸡有区域意识的特点,可以通过对鸡进行培训来纠正鸡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2006年,我发现一群鸡把禽舍边的几棵樱桃树当成了它们的“会所”。我要员工把鸡轰下来。但是,等我外出一段时间后回到农庄的时候,看见那几棵樱桃树仍然是“鸡会所”,每棵樱桃树的几个主枝都被鸡爪子磨得光秃秃的,嫩枝、花芽都被损坏了。员工认为改变鸡的行为是根本做不到的事。人要管理鸡,首先要了解鸡;人要培训鸡,首先培训自己。没有受过任何培训或自我培训的人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没办法”或“没法办”。其实培训鸡并不是难事。鸡有区域意识,但并不需要人总守在那里,只要路过的时候看到鸡上了树,就轰它们下来,它们从树上一飞下来,就不再轰。这样反复培训教育了几天后,鸡就明白树上不是它们的地盘,再也不上树了。如果鸡群进入新播种的麦田,只需驱赶数次,鸡记住了,就不再进入禁地;菜园里不许鸡进去,也是这样培训就可以了。特别应该注意,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等鸡已经养成某种习惯后再纠正,要费的功夫就多了。

    鸡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稍有动静就会“炸窝”。雏鸡受到惊吓后会挤成一团,几分钟后被挤在下面的小鸡就会毙命。如果母鸡下蛋的时候受到惊吓,会减产,要重新找个安全的地方产蛋。为了后代有安全的生长环境,鸡总是很小心谨慎地选择产蛋的地点。第一次产蛋时公鸡会带着母鸡一起去选择“新房”。它们会左挑右选,直到找到双方都中意的窝,母鸡才会进去产蛋。公鸡在外面不远处守望,发现异常情况马上鸣叫报警,母鸡就会跑出来,如果遇到十分紧急情况时,公鸡还会一个箭步冲过去把母鸡从窝里叼出来。除了“纠正不良行为”外,我们尊重鸡的行为,不打扰它们,不驱赶它们,因此它们才敢于亲近人类。每当见到有人在翻耕土地的时候,它们就会跑过去。当人们翻耕土地时,藏在土壤里的昆虫(金龟子、蛴螬、食心虫、蚯蚓等等)和牵牛花细长白嫩的根就会被翻出,聪明的鸡便借此机会轻松地美餐一顿。它们可以区别饲养员和陌生人。看见饲养员,它们会走近,看见陌生人,它们会躲避。如果陌生人进入蛋窝取走蛋,母鸡便会停止产蛋,可能要经过很多天,一直等到确认安全了才恢复产蛋。
    鸡有就巢性。鸡认得自己的窝,白天到外边觅食,傍晚回窝,不需要人招呼。即使那些喜欢夜间栖息在树枝上的鸡也总是选择同一个树枝。母鸡会抱孵小鸡。为了孵出小鸡,母鸡20多天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体温温暖鸡蛋,并不时地用爪子变换鸡蛋的位置。鸡爪很灵敏,能够感觉得到蛋壳内的细微变化。母鸡与雏鸡的沟通从雏鸡未出壳前已经开始了。一般来说,母鸡不会把它们产蛋的窝当做“睡房”,因为在夜间它们也会排便,不拿蛋窝当睡房,可以保持产房的清洁,以免粪便污染蛋壳。鸡各自有各自的群体,各自有各自的窝,如果哪一只鸡进错了门,会遭到“主人们”的排斥。通常,母鸡会在同一地点产蛋,一般不会在露天平地上产蛋。饲养场里的鸡在不健康的生长方式的压力下已经丧失了就巢性。人类不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又会使人丧失什么呢?生育能力?亲情?责任心?

    鸡一般需要十个月长大开始产蛋。饲养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饲养的肉用鸡仅用40多天体重就可达1.8~2公斤,供应市场;蛋用鸡4-5个月就可以产蛋。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新型家庭养鸡》科教书这样写道:“现代养鸡业…把数以万计的鸡密集养在一间鸡舍里,把鸡当做机器,把饲料当做原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过去从未有过的效率最大限度地把饲料通过鸡转化为蛋、肉产品,供应市场需要”。可见饲养场不是养鸡,而是造蛋造肉。工业品是没有生命的产品。该书中也承认:“现代养鸡业采用高度集约化生产,养鸡场不断排出大量粪便、污水、灰尘,还产生噪声等,成为环境污染来源。”
    鸡虽然有随地排便的毛病,但也是爱干净的。鸡群在各自的区域里采食,吃饱了,就到树荫下静卧。它们常常会用土来洗澡,它们也喜欢晒太阳,趴在地上、伸开腿、张开翅膀,舒舒服服地做日光浴。但是,在人类的强迫和干预下,现在在地球上生存的鸡中有多少只鸡能活的像鸡呢?绝大多数的鸡生活在鸡的集中营里。想想那些莫名其妙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的婴幼儿,人们是不是可以体会得到那些本是群居动物的鸡,终生被囚在独笼中,该是何等的焦虑;本来长着象征着自由的翅膀,却一生连扑扇一下翅膀的自由都没有,该是何等的抑郁!圣雄甘地说:“一个民族是否伟大,是否道德进步,从其对待他们的动物的方式中就可做出判断。”鸡被允许被人类驯养,给人类做食物,鸡不仅可以滋养人类的身体,而且可以滋养人类的心智。人类应该妥当地饲养它们,与它们合作,尊重它们的自然能力和习性。关爱一切生命,才能有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