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水蛭养活不难,但要养出好效益须下一番功夫。水蛭原本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有自己的固有习性,在目前,驯化工作刚开始,其野生习性还无法改变。化肥农药、盐碱酸、水温、溶氧及天气骤变等,对于水蛭都很敏感,都会引起其不适和逃逸,逃不掉时,也只能勉强生存,直至死亡。所以要为水蛭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达到理想的养殖效益,但要注意有关事宜。
一、用水泥池饲养:刚建好的水泥池,不能立即就投放种苗。新建的水泥池,其池体的碱性物质(硅酸盐水泥、氢氧化钙等)需经过长时间(20天左右)的淡化。
新建的养殖池,不能一次性就投足种苗,只有待养殖池总体环境条件逐步趋向食物链综合平衡以后,才能逐步加大投种量,更不能机械性地认为每平方米、每立方米可投放多少多少公斤和条数。投放的总量需根据养殖池的具体条件与水蛭生长状况之间的良性平衡而定。
二、要会选种:对一些残伤、形态不正、杂种、病态等水蛭种苗,均应剔除。不仅如此,有时对受内外伤的水蛭一时还识别不出来,还需暂养2—3天后再鉴别。要想在投种一年之后就有好收成,还需选二龄以上的健壮水蛭作种苗。种蛭的个体越大越健壮,产卵量、孵化率和成活率越高。
健壮的水蛭,个体结实有弹性有活力,用手指一触即会收缩成团,放入水中,很快就游动自如。
三、饵料的选择:血块及其腥味,对水蛭并非是唯一的敏感饵料或营养剂。当水蛭处于饥态时,凡可食之饵都会贪婪地食之。同时,血块未经特殊处理有污染水质的消极面,成本也较高。
水蛭的食性很广,促进水蛭生长繁殖的主体是养殖池中的水生物及其食物链,如螺蚌贝及其幼体等底栖软体动物、鱼虫水蚤等生物、水生菌丝体藻类以及营养丰富的腐殖质。水蛭与各水生物之间都互依共存,只要做好前期工作,再经常投以经人工充分发酵的动物粪便,加上取之不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就能获得食物链的良性循环,这样既成本低,效果好,又能优化生态环境,这比机械地规定每隔多少天换多少水等要主动、方便、科学得多。
食物链匹配得越合理,水质也越清鲜,溶氧也越充足,浮游及底栖动物等的生长也越快,水蛭的放养密度就能提高。一般每亩水面投种苗50—100公斤,食物链完全能保持良性循环平衡。
作为对主体食物链的补充,可投喂一些人工饲料。应因地制宜,凡畜禽鱼用饲料,均可选用,可根据成本、季节和养殖池的理化性状与养殖密度之间的动态量比关系来确定投喂量。例如水温在22℃—27℃的水蛭旺食期、若水质清新,就可多投饲,时间可在水蛭晚间出动觅食之前。
养殖池中的布局,除设置岸坡、岛滩和种草植树之外,还应设置浅水区和深水区,其优点很多,能在生态法养蛭中起到积极作用。单纯设定水深度有很多局限性。
水蛭的栖息,会因时间、时期、地区、季节及环境的不同而有区别。5—6月是孵化期,在这段时间,需在滩坡处给予宁静的和可减轻外部对其冲击的环境条件。饱食后的水蛭,白天多以穴居为主。摄食不足时,会暂栖于水生植物间,或吸附于池壁等处,凭借其灵敏的嗅觉和听觉,会随时快速地出击猎食。
水蛭的耐饥很强,一次饱食,半月余不进食,能依靠体内储存的能量维持代谢,不会饿死。同时水蛭的体细胞中的特殊基因链组织,能同时分裂出具有极强抗菌力的抗体物质和水蛭素,能有效抑制病菌的侵入,使之不受感染,因而生命力较强。
很多特征显示,水蛭的生长繁殖性状,其可塑性是很有潜力的,若能精心驯养,提纯复壮,培育出优良品种的概率很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