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彩蛋---玲珑鸡子斗赢时

标签:
宋体雕卵《太平广记》杂谈 |
分类: 社会万象 |
雕卵的传统,至迟在汉代已经形成,或者更早,《管子·侈靡篇》中“雕卵然后瀹之”的话,便是证明。到了唐代,镂鸡子已成寒食节的必备食物了,见于《太平广记》的记述。骆宾王还有《镂鸡子》诗,说唐时将鸡蛋刻成各种人脸的样子,还要上彩,“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元稹的《寒食夜》诗,也提到雕卵,“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从诗中看出,雕卵还要在一起斗试,要比比看谁镂的最美。
对于食品雕刻,今人存有争议,古人也不乏反对者。宋代赵善璙《自警篇·俭约》就表示过异议,言辞还很尖锐:
迂叟曰:“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鲜矣。”闻者骇曰:“何谓也?”迂叟曰:“衣冠所以为容观也,称体斯美矣。世人舍其所称,闻人所尚而慕之,岂非以耳观者乎?饮食所以为味也,适口斯善矣。世人取果饵而刻镂之、朱绿之,以为盘案之玩,岂非以目食者乎?”
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语》卷二十中,也对镂染鸡子的工艺发表了微辞,他写道:石祟雕薪画卵,侈为豪奢。今人男女行聘,及生儿为汤饼之会,皆绘五色鸡卵,作吉祥故事。予见贵家生儿,每一卵画杂剧一曲,盛以丝络,悬以竹竿,凡数百枝,抑又甚笑。
看不顺服归看不顺眼,可画卵的势头却越来越大了,时间由寒食扩展到男婚女嫁和生儿育女,规模大到“悬以竹竿,凡数百枝”。实际上画卵的传统已沿至当代,作为纯粹工艺品的彩蛋,画工更精了,保存价值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