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为什么中国没有“穷人教育传奇”

(2011-02-19 22:30:18)
标签:

转载

分类: 社会万象
布克尔·华盛顿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但在美国,他被史学家马文-奥拉斯基(MarvinOlasky)称作“完人”。《新闻周刊》则把其自传《挣脱奴役》(UpFromSlavery)与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提并论,认为是上世纪对美国人影响最大的两本励志读物。


  他是第一个被哈佛大学授予荣誉学位的黑人,第一个肖像印在美国邮票上的黑人,也是第一个被美国总统请到白宫作客的黑人。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战结束后,败选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承认:当年“穷人教育家”布克尔-华盛顿获邀访问白宫,就像一颗强大的种子,在一个世纪后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合众国历史上出现了首位非洲裔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对处于大转型与大变革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教育正成为公众最为关切的领域之一,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高考招生引发的种种现象,等等,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教育抱持了这么大的期望,同时又怀有这么深的焦虑。而布克尔-华盛顿的传奇实践,那些充满创造性的真知灼见,对于这个全新的时代,依然是闪亮的思想。他不仅给美国带来百年感动,也给远隔时空的我们一个重要参照,在带给我们冷峻无比的提醒的同时,也传达着鼓舞人心的信息。


  1856年,布克尔-华盛顿出生于弗吉尼亚州富兰克林县的一个小农庄。他生而为奴,不知谁是自己的生父;睡在地上,想不出睡床上是何感觉;也没有用刀叉吃过一顿家庭式的正餐。南北战争结束时,9岁的他和母亲、兄弟一同获得了自由。他在西弗吉尼亚的盐场和煤矿做童工,赚取微薄报酬养家糊口,通过入读夜校和黑人学校学会了基本的读写。16岁的时候,布克尔-华盛顿踏入专门招收贫穷黑人学生的汉普顿学院,在这里他显示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与雄辩滔滔的口才,有人劝其选择风光无限的从政之路,但他宁愿回到黑人社区,选择了一条更艰辛困难、也更有社会意义的道路——通过教育改变与提高自己种族同胞的生活与工作境遇。


  布克尔-华盛顿以穷教师身份开创了“穷人教育”。1881年,25岁的布克尔-华盛顿在阿拉巴马州白手起家,在一无所有中创办了专门面向黑人、只有一个教师和三十个学生的特斯克基工业师范学院(TuskegeeNormalandIndustrialInstitute)。他在马厩和鸡舍当教室的窘境中开始教书生涯,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这所学校发展为拥有两百名教师、数千名学生、上百幢校舍和两百万美元基金(约相当于今天的五亿美元)的饮誉整个北美大陆的名校。他通过公开演讲与登门拜访所募集到的资金,不仅维持了特斯克基学院的运转,而且在美国南方资助建立了五千多所黑人小学。


  布克尔-华盛顿“穷人教育”中的最核心思想,是他提出并践行了“劳动教学”,从此为成千上万的黑人获得教育与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能。在他兴办教育的最初岁月,一方面,刚刚获得自由的黑人同胞渴望接受教育,甚至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到夜校学习识字,但大多数黑人也把摆脱体力劳动、过上流人生活当作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鄙视劳动”的观念非常盛行;另一方面,黑人作为一个种族“从奴隶起家,才有几年光景,还没有时间和机会”,黑人学校虽然风起云涌般出现,但办学环境极端恶劣,从师资力量到教学设施极度匮乏,很多学校的师生只能坐在空地上上课,而且是好几个人共用一本课本。布克尔-华盛顿亲手拿起斧头,挥动鎯头,带领学生们为学校造起了第一幢教学楼,制作了书桌和床,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师生们靠劳动为自己提供了绝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他的目的不只是让学校从师生们的劳动成果中受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在看到劳动的功用之外,认识到劳动的美善和高贵。事实上,劳动不仅仅是做苦工、卖苦力,学会了怎样让劳动升华,就能学会因劳动本身而热爱劳动”。他信奉“凡是不懂得种田和拿笔杆同样具有尊严的人,绝不会有好的发展”。他在特斯克基开设了半工半读性质的夜校,下令对任何学生,不管他能够付多少钱,如果不做体力劳动就不能获准毕业。


  贫寒的学生们不但用自己的双手改善了特斯克基的教学条件,而且赚取一定报酬,为自己支付了学费。在布克尔-华盛顿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黑人不再认为劳动是丢脸的事,而且学会了热爱劳动,不只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且为了劳动本身而爱它,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爱它。师生们运用创新工艺造出来的建筑材料和新型农机具,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很多原先瞧不起黑人的南方白人因此改变了看法,成为布克尔-华盛顿和特斯克基学院的热诚拥护者。“劳动教育”的崛起,促使当时一部分最优秀的黑人精英开始思考,“仅仅靠政治上的鼓动,是拯救不了黑人选举权的。选票的背后还必须要有财产、产业、技能、经济、智力和人品的支持,一个不具备这些要素的种族永远不会成功”。他们深信,南方的黑人凭借他们的能力、品格和财产,总有一天会得到他们应该获得的政治上的一切权利。在震撼世界的“亚特兰大演说”中,布克尔-华盛顿向“仅仅几年前,你们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宣称我是他的奴隶”的白人听众讲述了特斯克基的故事,他提出这样一个愿意为国效命、为前途奋斗的种族,理应获得为国家而生存的最大机会。


  “学校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毕业生”。今天的特斯克基,当年的工业师范学院,已经演变成“特斯克基大学”,布克尔有理由欣慰,特斯克基人才辈出,从产业巨子到发明家,从奥运冠军到政界名人,精英校友几乎涵盖了所有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领域。布克尔和学生们亲手建造的一幢幢教学楼,则被联邦政府认定为“国家标志建筑”而获得了特别保护。


  伟大的教育思想,本质上都有相通相似之处,都是对全人类的深深祝福。布克尔-华盛顿的其人其事,对我们来说虽然有些陌生,却也似曾相识,甚至有几分亲切感。在现代史上,我们也有自己的“布克尔-华盛顿”,那就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理念与办学事迹。当年的晓庄师范与特斯克基所抱持的,不是同一种情怀与理想吗?从布克尔-华盛顿的工读模式及“劳动教学”,到陶行知所倡导励行的勤工俭学与“做中学,学中做”,跃动其中的则是同一种文化关切。只是,比起布克尔-华盛顿的身前身后名,陶行知身前更加寂寞,身后也颇萧索。这是不是一个悲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