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情缝纫机
(2024-07-17 20:15:19)分类: 暮年拾忆 |
大喜的日子,今年八月是我们结婚50周年,可喜可庆。50年前我们走到了一起,缝纫机,我们相爱的红线;缝纫机,我们结婚的红娘。
那年初秋,27岁的我和她登记结婚。一路上,谁也没有说什么,还是我先开口:“给你买点啥吧?”“我就喜欢缝纫机”她说。“缝纫机会有的”我满口答应了她。
省吃俭用过日子,从牙缝里挤钱存钱,攒够了买缝纫机的钱。托人找人,搞来一张缝纫机票,“燕牌”北京产的,我们高兴极了。
第二天, 花了140多元,把这个“燕子”请到了家。妻子美滋滋,如获至宝,“总算有了自己的缝纫机”,一边清洁,一边说。
缝纫机,富有的象征,幸福的摆设。
从此,缝纫机,我们家增添了“三大件”之一,相依相伴我们的生活。缝纫机,喀嚓喀嚓的欢快声,伴随我们送走秋冬,迎来春夏。
有了缝纫机,妻子成了大忙人。小孩子的衣服,就没有再花钱买,都是自己做。缝缝连连,改改补补,裤子长了改短,袖子短了加长,缝纫机成了妻子的大帮手。
不仅如此,街坊邻居有做衣服的活,剪剪裁裁,妻子有求必应。班上的同事有修修补补的旧衣服,只要拿来,妻子就及时满足她们的要求。
美景不长,没过多久,乡下的二姨,闻讯我们有了缝纫机,专程来我们家。开门见山,“我是来搬缝纫机的。”二姨还说:“这台缝纫机我要定了,你们比我有能耐,再买一台。”硬是把缝纫机拉走了。
就这样,“燕子”飞了。
喀嚓喀嚓的响声,听不见了,家里人来人往求做活的不多了,妻子脸上的笑容少了,孤言寡语,闷闷不乐,我很理解妻子的心思。
托人,排号,找票,那个年代,这是唯一的办法。拉关系,走后门,想尽办法,朝思梦想,盼望早日买上缝纫机。
喜讯临门,有了一张上海“蜜蜂”牌缝纫机票,当天下午,付了 160多元钱,把“蜜蜂”捧回了家。有福啊!名牌缝纫机,妻子爱不释手。她兴奋地连连自语:“我得好好看住你,不准再飞出这个家。”
蜜蜂,在我们家里,喀嚓喀嚓的欢笑起来。
从此,妻子又忙碌了,下班工作之余,经常帮人家裁剪缝制,从不收一分一厘的费用,还搭工搭料搭时间,特别是到了休息天,妻子给外人忙活,缝纫机前一座就是半天。
我也成了大忙人,上街买菜做饭,看管带孩子,我倒成了一把手。老伴替她人做活计,我替老伴当帮手,生活在缝纫机的日子里。
缝纫机,我们成家立业的象征,搬了几次家,自行车送人了,电视机送人了,这缝纫机没有舍得撒手,一直跟随着我们。
五十年来,“蜜蜂”朝朝暮暮陪伴着妻子,为我们带来甜蜜的生活。
缝纫机,为老伴我俩服务,为我的两个女儿服务,现在又为小外孙女们服务,我们家不可缺少的成员啊。
缝纫机,为左邻右舍服务,为楼上楼下服务,为亲戚朋友门服务,老伴为缝纫机倾注了无尚的汗水和心血。
夕阳西斜,蜜蜂依旧喀嚓喀嚓的作响,老伴带着老花镜,翻改着旧衣裳。依依不舍的是亲情,缝纫机是我们一生的亲密伙伴。
缝纫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缝纫机我们结婚五十周年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