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故乡,一进腊月,就闻到了年味。
腊八这天,一大锅粘粘的腊八粥,一人一大碗,喝腊八粥,这年味,就提到了嗓子眼。腌腊八蒜,瓶瓶罐罐,酸酸的醋,白白的蒜瓣,恨不得一下子,就到年三十,吃上这腊八蒜。怪不得人们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这年味,从腊八那天开始,一天天就逼近了,五颜六色的窗花,雪白的窗户纸,栩栩生辉的杨柳青年画,烟熏火燎的屋子,增添了明亮的光彩,衬托着古老的土坯房,仿佛在诉说,一年又一年,人们盼年过年的心情。
一幅幅春联,乡亲们管它叫“对子”“对联”,又大又长的春联,大红福字,贴上大门口,两个大红灯笼挂上门,这年味就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房堂屋贴春联,东厢房西厢房贴春联,每个房屋门口,都贴上不同吉祥内容的春联,红红火火的年味,满院子一片红。
煮肉的香味,炸丸子的香味,蒸馒头的香味,热气腾腾香味四溢,不时的钻进鼻子眼。平时的日子里,很少闻到的香味,只有这过年,才让人们的鼻子,换换味道。闻着这香味,年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的更快了。
上供,祭祖拜宗,过年一项重要仪式,一盘盘一碗碗,水果面食菜蔬肉食各种贡品,摆放在祖宗牌位,天地爷、财神爷、灶王爷画像前,烧香磕头,祈祷平安,让各路神仙一同过年,尽享人间年味。
穿新衣戴新帽,孩子们早早的钻进被窝,枕头旁放着刚刚收的压岁钱,盼望着大年初一鸡叫,新棉衣新棉裤新棉鞋,还有一顶新棉帽子,从上到下都是新的,快乐的心情,比吃饺子还兴奋,这就是孩子们的年味。
二踢脚,麻雷子,小鞭炮,烟硝硫磺味才是年味,放炮才会崩出,过年真正的年味。三十晚上,一挂一挂的鞭炮,震天响,大年初一,放过鞭炮吃饺子,初三放鞭炮,初五放鞭炮,直到正月十五,还要放鞭炮,甚至农历二月二,村子里还能听到鞭炮声响。
拜年,走亲戚,吃大肉喝大酒,欢天喜地过大年。笸箩簸箕里的花卷枣糕馒头,一天天见少,炕头上年味未尽,依然嗑着瓜子剥着花生,议论春耕种地的话语渐多,合计着先耕哪块地,先种哪块田,祈盼着来年好收成。
孩子们衣服口袋里的小鞭炮,不多了,省着放,随着鞭炮的硝烟气味,越来越少,年的脚步渐行渐远,年的味道越闻越淡。年就这样,高高兴兴的来,欢欢喜喜的去,期待一个又一个新年,渴望一个又一个年味。
童年的时光,再也不会遇见了,故乡的过年。
2024.2.13 正月初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