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有感    雷颖 卢璇

(2010-03-10 10:41: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研日记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华应龙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

    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是的,做老师就当有强烈的时不我待的意识,像农民通过看天、摸土,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地退与适宜地进的时机。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我们也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将教育比作“农民种地”,怀着对这一本书的好奇,我仔细的阅读了这一本书。

    全书共有六大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应龙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立体感很强。

    他在课堂中求索取的成功源于课前的慎思,如在“圆的认识”中,他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在“初步认识分数”中,他提出了“究竟怎么读分数”;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给我的印象深刻。我们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往往是让学生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了各式各样的角,但是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而且生活中许多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都是直角。而华老师却很善于观察与思考,他发现了衣领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最后他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寻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用处,终于,滑梯进入了他的视域。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子一定都玩过。要比较,得有两个滑梯,反复思考后创设了这样的三个滑梯,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个滑梯,终于找到了既真实又有趣,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

    在一堂张家界市崇实实验小学礼堂的数学课里,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享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并在莫比乌斯圈“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拓宽数学视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这一堂数学课里,华老师遭遇了一次“节外生枝”,并在这一次的遭遇中感受到“课中求索”是多么的重要。当大多数学生都在按着老师的要求将莫比乌斯圈剪成双侧曲面时,华老师发现有一名男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而是将莫比乌斯圈剪成了一根长长的纸条。这正是华老师所期望的,因为华老师想好好抓住这个错例,提醒“大胆猜测”后要“小心求证”。而这个男生却没有理会华老师的问题,痴迷的抬起头,起立,拎起他那根长长的纸条,停顿,眼睛里盛满了自豪,大声地说:“华老师,我会做一个魔术!”华老师看着这个孩子急切的眼神,苦笑、好奇地说“行啊,请你给大家表演一个。”孩子煞有介事地用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玩起了纸带套笔的魔术。先用纸带套住铅笔,将纸带一圈圈地拧紧再松开后,却发现套住的竟然是圆珠笔。“真不简单,佩服佩服!”华老师由衷地夸奖道,并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引到原先的课堂中。事后,华老师在《创造发明1000例(教学卷)》中发现了那个男生表演的魔术正是书中提到的拓扑游戏的翻版。原先还以为是与数学课风马牛不相及的魔术,还曾为“该不该让他展示”而思考, 现在的华老师却觉得“多好的资源被自己浪费了!”那位男生表演的魔术没有学科味吗?这节课,华老师正是想通过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做莫比乌斯圈,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美,涉足拓扑几何,拓宽数学视野。如果当时华老师能看破那魔术背后的数学原理,然后在课的总结阶段点明,那么我们可以畅想:那怦然心动、悠然心会的局面会是多么的生动和诱人!如此美妙的“节外生枝”可遇不可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学不知耻。虽然为了上这节课,华老师已翻阅了不下20本有关专业书籍,但真正是学无止境啊。古人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吾辈亦当如是。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生成的课堂,一定会让我们遭遇“节外生枝”,它呼唤我们更新理念,挑战我们的教育机智,考量我们的教育底蕴。教,然后知困,怎么办?捧起书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一个老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也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

    课后的反思,华应龙十分重视反思后的再实践。这样课中、课前和课后就呈现了一种立体型的课堂教学。他不仅深入地钻研文本,而且十分重视课堂中的精彩生成。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如“有奖摸球”中学生的一声“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她为什么这么说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2007年在他家乡南通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华老师要上一节示范课——认识圆。在课前交流时,一个学生是这样自我介绍的,“我叫董思成,今年11岁,生日是8月9日,星座是狮子座,天天都过得很快乐,虽然成绩不算太好。”全场大笑,台上的同学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听课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华老师就笑着问:“台下的老师们为什么给董思诚这么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抢嘴说:“诚实”、“不怕丢丑”。全场又笑了。华老师随机说道:“爱迪生、爱因斯坦上小学时成绩都不好。”这时一个女生憋不住了,不高兴地说:“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全场再次大笑并鼓掌。而这时正好上课的时间到了,华老师只好收住继续探讨的兴致,说:“有意思,有意思!没想到短短的插曲,让我们感受到了二附的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直面现实和敢于质疑老师,佩服、佩服!”虽然继续上课了,可是华老师的心里还留有一丝空间,想着怎么回应那位女生?课中,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华应龙对原来成绩不太理想的董思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了这样的评语:“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棒。当然,原来成绩好的,可能做得更棒!”短短的几句话,既表扬了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又不打击成绩好的,于是课堂上皆大欢喜。他能在知识传承中十分关注学生的心态,缩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距离,这是从另一个视角思考其立体型的课堂。

    下课后,华老师反复回味这一事件,为自己当时拘泥于板书设计,没有随即板书“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后悔;再次是后悔自己当时没有组织好放言去回应那位女孩。如果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有一定的时间,又会怎么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如果董思诚没有精彩的发言,没有说出“人皆可以为尧舜”那句话,真会是课下再和学生交流吗?到了2008年8月华老师第二次打电话给那位质疑他的女孩。

    一个全国的名师,在上了一节成功的课后,能为一个课前的小插曲,反复的思考,并几次与那个女孩打电话,通过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以人为本,课堂上的一个“小问题”,但华应龙能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从小事情中思考了一个育人的大道理。这也可以说是从立体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大大小小的问题。

    其次,本书一篇篇来自教学实践的真实的短文,不仅操作性、实用性很强,而且让人感觉亲切而富有美感。华应龙的文章大部分是采用了随笔的写作方式。随笔是一种散文,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因此篇幅短小、形式多样。这种写作方式正好与他灵敏、开放、自信富有创新探索的人格特性相吻合,加上他自小酷爱读书,文化底蕴较深,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富于联想,从我国十代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宋朝无德禅师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甚至还引用了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母亲的一段话;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用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打蓝球、农民种地、赶南苑机场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就给本书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使本书不仅有真实之类,而且有文学之艳,从而让读者不仅想读,而且爱读。

最后,书的最后一部分中的生活感悟,读后几乎让人感到原来头脑中所存在的问题——“华应龙的课为什么总有点与众不同之处?”“华应龙的课为什么学生听了不愿意下课?”“华应龙的文章为什么如此生动、亲切、富有个性?”……得到了一个解答,也就是生活感悟的头篇文章《像农民各地那样教书》所给予的解答。他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从12岁起,就开始于不少农活:播种、捉虫、喷药、除草、施肥、收割、脱粒等,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当了教师,他仍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要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情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家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颗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地退、适宜地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得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正如他所说::觉得能在自己平凡的课堂上找到幸福的教师、一位懂得感恩的教师,因此成功之神一定会向他招手。

 

    我爱读这本书,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也就愿意把此书推荐给各位教师们。我更希望教师们在思考中读这本书,学习华应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的这份深情、这份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