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大数》教学案例 谈玲
(2009-12-20 09:41: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案例 | 
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执教:谈玲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数一数”。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两个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材主要通过生活实例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有大数;利用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并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教材安排的“数一数”的活动,是让学生感受“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从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并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填一填”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为下一个课时“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打下基础,而对于教材安排的“说一说”和“涂一涂”的活动,我觉得他实际上是隐含着数的组成问题,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就自己加了部分数的组成的习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数一数”。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把认数的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数的认识。之前学生已经能熟练准确地认、读、写百以内的数.经课前了解,得知了学生在平时也积累了生活实际中有关大数的例子,有小部分学生甚至都已经知道了关于"千"和"万"的记数单位,有的还会读万以内的大数,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本节课学习来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一数”“估一估”“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理解并熟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学习难点:数感的培养.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联系生活,感受大数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出示一张九江图片——(我们九江是个风景优美,有山有水的城市,看“智慧小博士”带来的一组关于我们家乡九江的数据。(课件出示信息,培养爱家乡之情)
2、学生分析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大数
师:同学们象这样的一些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呢?
师:大家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看来大数在我们生活中作用可真不小呀,今天我们就跟"智慧小博士"一起到“大数王国”去看看.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认识“千”
师:智慧小博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课件出示由1000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大正方体。
智慧小博士:这幅图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
(1)估测:让学生先估计结果,学生各抒己见。
师:大家估测的结果不完全一样,那么怎样数才能准确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呢?请大家在小组内数数。找出最好的方法。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反馈,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
(4)老师再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用课件演示。
 
 
 
全班齐读一遍:十个一百是一千
2、反馈练习
(1)、小组开火车:从一百数到一千、从六百数到一千、从一千倒着数到一百。
(2)考眼力,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二)探索认识“万”
1、课件出示两个大正方体:
师:我们现在知道一个大正方体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那么两个呢?(两千)……那九个呢?(九千)几个一千是九千;再加一千,是多少个呢?(一万)
同时把板书中的计数单位补充完整: 万 千 百 十个
我们刚刚数了几个一千?让学生总结出“十个一千是一万”
板书:十个一千是一万 
2、反馈小练习。
(1)集体数数练习
(2)如果有7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还差多少个这样的大正方体才是一万个小正方体呢?(3个大正方体)
(三)小结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比较大小、认清相互关系
大家注意了没有,在老师板书的计数单位中,又多了两个新的朋友,它们是-----千和万。
这五个计数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让学生按从右到左顺序读一遍,谁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2)自主记忆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这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3)集体朗读。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师:看到大家精彩的表现,智慧小博士决定带我们到庐山去游玩。
课件出示出发前的情景:同学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要用到我们刚刚所学到的知识!你们都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1、巩固体会“千”和“万”的关系。
师:我们从什么地方上庐山?课件出示来到了“好汉坡”。
问:你们知道好汉坡的台阶大约共有多少级吗?(一千级)
(1)如果每登一百级就休息一会,几个一百级台阶才是一千级?
(2)如果登十次这样的好汉坡一共登了多少级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
2、填数位顺序表
课件出示到达庐山大门的情景。
请学生从信封里,取出老师准备好的“进山票”----数位顺序表
问:票价是多少?(135元)。在135这个数字中,5、3、1分别在什么数位,它们各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的第一位---个位,第二位---十位,第三位---百位。再请大家在自己的“进山票”上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填完后反馈,展示答案后集体按从低位到高位顺序读一遍。
小结:大家发现了没有,在万位的左边标着“……”,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比万位高得数位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认识他们。
3、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方块。
有了门票,智慧小博士带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花径”。课件出示“花径”图,提出要求:准确读出四种花的数量(课件出示每种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答案试着写在书的31页。
4、涂一涂
课件出示“三叠泉”的简介。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在方格纸上涂出一百五十五个小方格。(155米是三叠泉的落差)
请大家拿出作业纸,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在小组内讨论后反馈。
5、闯关练习。课件出示“石门涧铁索桥”
(1)抢答题
(2)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说各自的体会。
同学们,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老师希望大家今后好好学数学,并用数学为生活服务!行吗?
五、让我们再次领略庐山的美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欣赏一组庐山秀丽风光的图片,读出图中呈现的一些大数,进一步学会读数。
 
教学反思: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的甚至能够读出万以内的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1、联系生活,感知大数。为了体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在教学前,通过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大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取信息(通过智慧小博士带来的一组关于九江的信息)、在同伴中交流自己收集的大数信息,让学生充分感知大数,培养数感。
2、动脑思考,探索新知。在数小正方体的个数的过程中,认识“千”和“万”这两个新的计数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在这个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己动手制作了简单课件,有效地形成数型结合,使学生真实感受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同时安排多种活动如:“开火车数数”、“我提问,你回答”等,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的实际含义。
3、拓展运用,解决问题。在这个部分,主要以“智慧小博士”带我们去庐山游玩为主线,进行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如:从“好汉坡”上山,再次体会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通过买进山票学填数位顺序表;用红色涂出“三叠泉”的落差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在“铁索桥”闯关中,我突破了教材的限制,创建了一些按规律填数和有一定难度的数的组成问题,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同时也把气氛提到了一个高潮。
我感觉这节课能以《数学课程标准》为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由于心理素质的原因,上课时的语速偏快,对突发的情况不能做到随机应变。由于课件是我根据试教情况不断修改并独立制作完成的,所以有些地方设计的不理想。另外如果在“数一数“环节,能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的教具,可能效果会更好的。
 
钱校长初评意见:
资源新,过渡巧,把握准。教学中注意通过数型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和理解。注意了对教材的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庐山”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致较浓。
不足之处课堂上应该渗透认读阿拉伯数字的教学,教学课件的设计还应该更巧妙一些。例如数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时,应该把课件制作成从原图上拆分后,再重新摆放成型。而不是另外再用小正方体摆出这个大正方体。这样给学生的认知上有更真实的感觉。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