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世纪60年代的孩子穿什么

(2012-08-08 09:04:18)
标签:

点灯的心

平陆百合花

李怀并

童年趣事

文化博客

新浪草根

教育

校园

旅游

分类: 百合花博文

上世纪60年代的孩子穿什么
——蛰伏在记忆深处的童稚趣闻(六)
●文/怀并(百合花/原创)

接上期穿着的事情

    “吃饭穿衣量家当”,那时候的穿戴,和记忆中的“吃”是一样的非常不容易。经常听大人讲,娃娃的衣服总是做不出来,虽然并不知道他们说做不出来的理由是什么,但朦胧记忆中他们的艰难时时都呈现在眼前。记得小的时候,妈妈总是不停地做着这么三样事情:纺棉花、纳鞋底、补衣裳。大人每天白天都在队里干活,做衣服的事情都在晚上。每天晚上的小煤油灯下,妈妈不是织布就是纳鞋底,经常还借着月光纺棉花。
    那时候家里人穿衣服,从头到脚都是靠妇女的一双手一直劳作到底,队里分了棉花以后,几乎所有的棉花都要纺成线。纺成线以后再用自家的织布机织成布,然后再用布缝成衣服。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纺线是第一道工序,在一段时间里,妈妈在晚上有月亮的时候,借着月光纺棉花,没有月光的情况下,在小油灯下进行,经常地纺线到半夜,鸡叫了还在纺棉花都是经常的。不论在月光下还是在小油灯下,妈妈都要极力地把线纺得细细的,如果纺粗了和线上疙瘩过多,织出的布料就非常粗糙。妈妈纺的线都是一流的,织出的布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好多时候,因为她一个人忙不过来,经常请姥姥和姨妈帮着纺线,还经常要求姐姐学纺线,姐姐如果纺的线粗了或疙瘩过多,经常免不了妈妈一顿唠叨。因为那个时候小,妈妈每当批评和责骂姐姐的时候,在心中还说姐姐太笨了,一直到懂事之后,才知道纺线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还悄悄的出于一种好奇心纺过几次棉花,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过一次,最终把棉花都给浪费掉了,因这事还换来妈妈的责骂。她主要是心疼她的棉花!几次教训以后,再也不能由于好奇而纺棉花了。棉花纺成线以后,妈妈总是邀几个同村的婶婶和邻居,把纺出来的线染成不同颜色,有黄的、有黑的、有蓝的、有红的,织成花色不一的布,这种布织起来非常麻烦,经常妈妈的织布机上有四五个梭子在来回翻飞。织起来经常就是几个钟头,织累了就在地上转一转伸伸懒腰再继续织,经常是一两个月才能把这一机棉布织出来。织花布工序比较复杂,难度也非常大,往往织一机够用就行了。多数都织成白布,最后用颜料染染色就行了,这些布就成了我们衣服的原始布料了。
    冬天的衣服都是黑色的棉裤和棉袄。那时候的棉衣全部都用手缝,式样也千篇一律。冬天出来的时候,大人小孩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黑棉裤黑棉袄。棉袄棉裤所谓的好坏,就看你的布料是粗糙的还是细腻的,间或看里面的棉花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旧棉花,棉袄和棉裤非常笨重还不保暖,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用的都是旧棉花。棉袄棉裤里夹杂一点新棉花,那就是非常不错的过冬衣服了。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是天气冷还是衣服不保温,记得那个时候,每个人都穿得很笨重。尤其是大裆棉裤,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得劲。冬天很少有人在棉衣里再套衬衣,有外套的也是廖廖无几。冬天的棉衣一般情况下从深秋穿上一直到过大年的时候才有可能换上新的。那时候小孩子盼望过年也有穿新衣的期盼。由于冬天没有内衣换洗,又穿的时间很长,小孩棉衣外边看着非常脏,有许多孩子用袖头擦鼻涕,袖头都是油光铮亮的,大人经常嘲笑“袄袖都能照镜子了”。棉衣的棉絮露在外边比比皆是,由于孩子运动量比较大,棉衣的衬尖、腋窝处,棉裤的膝盖处、裤裆大都是肯发生的破烂处,露出来的棉絮都是黑乎乎的,脏得不行。家里大人能忙过来的,给缝一缝或补一补,家里大人忙不过来索性一个冬天就这样了。那时候,没有洗澡的条件,孩子们身上很脏那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每个孩子身上的虱子都非常多,晚上脱去衣服捉虱子好象是一项必作的功课,要不然第二天你就要多享受虱子叮咬的味道了。现在想起捉虱子的情景都还有点反胃恶心。
    小的时候,穿的衣服都很简单和破旧。最简单的时候,要数夏天了。大人们偶然穿个白布棉衬衣,大多数的时候都穿着一个土布背心。家里有手巧的妇女,小孩的衣服带些格格或道道,没有这方面条件的,背心也就是纯白的了。同龄的孩子们都是光着脊背,穿着一个土布带道道的短裤头,两三个月就过去了,任凭他时间的长短,只要天气不冷,就绝不会再增加衣服。这个时候也是大人为孩子的穿着而最省心的时候。当然在夏天的时候,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间或孩子少的家庭,有些小孩还能穿个背心,这已是极为少数的了。
    秋天的衣服也比较简单,基本上和春天穿的衣服是一样的,就是当时称的夹袄。夹袄就是用两层棉布做成的,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是上面有两个大口袋,能装很多东西,而夹裤则上面什么口袋也没有,走起来非常不舒服还不好看。如果让现在的孩子穿肯定也没人穿。裤子都是直筒,从上到下一般粗,穿在身上很难分出胖瘦,就是再苗条的身段也显露不出来,更不要说曲线美了。裤裆和裤腰很宽很大,裤腰要对打折帮上裤带,裤带大都是一些粗布条或者细绳子。有皮带的非常少,谁家孩子如果扎一根皮带,那就是奢侈品了,许多有皮带的小孩都显得很神气。我也曾经为想得到一条皮带和妈妈哭闹过,记得到了四年级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那时候因为春秋衣服非常不好看,对见到的穿制服的人都是极度羡慕,而制服都是洋蓝布或草绿布作成,羡慕归羡慕,实现穿制服的希望一直到上了初中才实现。
    尽管那个时候,大人们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家人穿好,但我们穿的衣服除了是第一次穿上的以外,大多数的时候衣服上都打有补丁,甚至一个补丁上又撂上一个补丁,只要是肉体不外露就行了。记得常常睡一觉起来,朦胧的眼里还是妈妈在缝补衣服的身影,这种情形一直陪伴到我们各自离开家。如豆的小油灯扑闪扑闪,看什么都像戴着一副黑色眼镜,一点也不真切,妈妈一半是摸黑一半是凭着经验,一针一针地上下飞快翻飞着。妈妈一边细细缝补,一边用针在头皮上轻轻地划一下,间或揉揉发酸眼睛,间或看看缝得端不端正,间或伸伸疲惫的腰身,继续低下头用密密麻麻的针脚缝补着我们的生活。现在想来,心底似乎总有一种针扎的感觉,为自己当初的不懂事,更为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操劳。
    上到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时兴劳动布裤袄,爸爸给买了一身,这就是我第一次穿上买来的衣服。的确良衣服刚兴起的时候,多是从部队上拿回来的草绿色衣服。哥哥正好当兵,也给我捎了一身,穿在身上,心中的惬意自然不用提了,时不时穿着出去显摆一下,既想昂首挺胸又多少有些害羞,似乎连路也不会走了,但看到多数人羡慕的目光,常常在心里暗自地骄傲。
    除了粗布衣服,就是点缀其中的买下的“洋布”衣服了。这种衣服在当时一是条件不允许,二是供应很紧张,当然是少之又少了。我穿上洋布衣服是在沙口上中学的时候,那一年要过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要到张村公社进行表演,老师讲“每个同学上身都要穿白衬衫”,我趁这个机会软磨硬泡给妈妈嚷嚷要“洋布”衬衫。不知是何种原因,妈妈到沙口供销社给我买了一些白布,正好爸爸也买回来一台缝纫机,自家的一老姑手非常灵巧,给我裁了一件上衣,还用缝纫机给我扎好。很自然,在比赛的队伍中,我是几个比较显眼的孩子之一,因为我有那件令人向往的上衣。
    再以后,亲戚还从部队上给我捎回一身绿军衣,这是上高中以后的事情了。军装很是流行了一段时间,就连最爱美的女孩子也是“不爱红妆爱武装”,黄衣、黄裤、黄帽、胶鞋,军装成了那时候时尚的代名词。特别是戴解放军帽成为一段时间极度的时髦品,年轻的孩子几乎头上都戴得是解放军帽。如果没有一顶黄色的帽子,难免少不了要哭鼻子。一些比较贫困家庭的孩子,就是这一点小小的奢望都是达不到的。因而经常借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也为经常有人借我的帽子出门感到自豪。从“灰”到“绿”,一波又一波,一身绿横扫大地之后,慢慢各式各样、各种颜色的衣服才渐渐多起来。
    小孩子的鞋子是最费的了,鞋底都是一针一线慢慢地纳出来的,这些工序也非常复杂。先是用一些烂布粘糊起来,有的粘糊中间垫一些麦叶,然后根据脚的大小剪成鞋底,然后一针一针地纳成千层底。做一双鞋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也要五六天。这种鞋穿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会感染脚气什么的,因为一层层都渗透着大人们的心血,穿起来总觉得暖暖的,走起路来也是昂首挺胸的。父亲常说,站得正了,路走起来才稳当。那时候大人劳动量大,小孩爱跑,最费的也是鞋了。大人经常为家里人没有鞋穿而熬煎。我小的时候比较费鞋,经常是脚趾头露在外边,总是为没有鞋穿而苦恼。记得有一次,四妈从娘家回来给我带了一双新鞋,着实高兴了一段时间,可是妈妈怕穿旧了,只给我穿了一二天就让我脱下来了,说等到去舅家的时候再穿。那时候的鞋确实很难,大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在省鞋上做文章,直到上了大学以后,怕没鞋穿的历史才走了过去。
    穿鞋最羡慕的是那时候特有的一种“绿球鞋”,有那种鞋的不仅是那时富有的象征,更是一种“时尚”骄傲。一旦见有别人的孩子穿“绿球鞋”,羡慕的眼光都不想挪开。小学前,没有见过凉鞋,也不知道穿上凉鞋的滋味,倒是穿着四面透气的千层底,脚趾头老是露在外面,一点也不觉得热,最大的差别就是没凉鞋受看了。上了初中的时候,爸爸从武汉回来,脚上穿了一双凉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凉鞋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爸爸去武汉上班的时候,把凉鞋脱下来让我穿上。上学穿着凉鞋美滋滋的心情自然不用说了。记得第一次穿上凉鞋到沙口初中上学时,几个老师都羡慕地说:“并爸给孩子买了双凉鞋,真有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