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湿气

(2021-05-04 18:20:09)
分类: 中医理论

湿气这个词最近几年很流行,胖、长痘痘都会归结为湿气。祛湿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也在反反复复的讲。
原因是,祛湿几乎是一切“进补”行为的前提。
中医说,湿性黏滞。不仅是指化解它的时间长,同时也讲出了湿气的特性:它很粘稠,会把身体的动能包裹住,不管哪个脏腑在运行时,都会形成阻力。慢慢地,身体就会出现一大堆的问题。
就好像装修房子一样,你必须先把屋内不需要的东西全部清理出去,才有空间能容纳新的家具。古人在照顾身体时有个重要原则,叫做顺应天时。夏天,整个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既炎热,又潮湿。因此我们在当下要做的事情,总共有两件:先祛湿,后补阳。

这一篇,是想帮助大家先了解湿气,知道它产生的原因。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r5J8FytRfDw70H89J4Wy0HpZfxu0xaMZSnYiaQOiaeoXlcpoUdK6rYAnnZxc9raA0twwfzSW4iaFBv9XGrjPQqo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我的湿气,是从哪里来的?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湿气是身体里的废水,但是不知道废水是怎么来的。如果知道的话,我们就不用一直反反复复的祛湿,从源头下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0OZcTMSrqpfQpndkXyeITKiaYRoCI9N7CNiaF0yfE9D5ibuQcFkt0k6b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我们每天吃进去喝进去身体里的每一口东西,蔬菜、肉类、水果,不论昂贵与否,都有两种可能,变成能量或变成垃圾。代谢得掉就是能量,代谢不掉就是垃圾,或者说废水。

我们可以先看看水液在身体运行的轨迹: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2zmS6X2g8bJxdKobz3Jlx6y09HdVEkNkheKBwFnTmGhxzUkQJps8ia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食物和水被吃进去后,首先会到脾胃。它像一个中转站,把食物运化之后,将一部分有用的水液→肺部;另一部分废水→大肠,直接排出体外。
 肺接收到脾运化的水湿后,会将湿气→全身,滋养我们的肌肤和皮毛;同时也把一些浊液→肾部。
肾接收到肺下输来的废水浊液后,在肾阳的推动下最终会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wo3M4JmR0LmracBDibnDMGaqqllTuUcFtia5e687hdX50AMRJCw9XME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上面讲的这三个部位,只要有一个地方比较虚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废水。甚至很多情况,可能3个部位同时都有湿气。

  • 湿在肺部,会反映在头上和脸上:头发冒油,脱发;脸上也会冒油,长痘痘。


  • 湿在脾胃,会导致便秘和腹泻。


  • 湿在肾,会出现一系列妇科疾病。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oIl5Jtuzt9Tic3hgnibWMsu0pBaWEFHdHr3LJOk2qDqKe97eibUL7mPQCem0ewoT6eQDicLVfiaF7Mb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这之中,脾胃这个中转站,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我们“作”出问题的地方,因此湿气在这也聚集的最多。想想看,你在生活中是不是这样:
  • 不避寒凉,拿水果沙拉当正餐,上火了还偶尔吃个冰淇淋。这些自带凉意的食物进入到胃里之后,会伤到脾阳。


  • 要不然就爱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平时还爱喝酒。这些食物能量太高,超过了身体所需,就会积蓄在体内,化为湿气。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oIl5Jtuzt9Tic3hgnibWMsu1ddYpm5jfb91d9tykx660f7ZSnwMibQvtnCDGyKiah990Jhf4G5mP6K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 长时间久坐,每天最大的运动,就是走路到地铁站。《黄帝内经》讲,久坐伤肉,会使肌肉变得无力。而脾主肌肉,肌肉无力会反过来累及到脾胃。


  • 心里总是藏一大堆事情,每天胡思乱想,特别焦虑。脾在志为思,如果每天思虑太多,对脾胃也是一种伤害。


发现没,脾胃其实最爱的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朋友。但由于现在生活习惯的原因,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慢慢地,脾胃在长时间的消耗下,变得越来越弱,湿气也在体内越积越多。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r5J8FytRfB67rwaicJUh8PVSv5TFDzlHhMHhg9E0sgJicSiaNde0bkp4vS34YMEPrianm8ZCR84wxUoC9DwRv6cia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湿气?

想要知道自己有没有湿气,在网上可以搜索到一堆的表格,让大家对应着症状自行判断。但事实上,对于湿气的判断,我们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判断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家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对照着检查。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oIl5Jtuzt9Tic3hgnibWMsuAxH0ExbiaJBr8lBIShJbA1aTpGS8IxwkhHh2vRnswG4rhBMXh0B485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想要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湿气,最简单的办法是观察自己的舌头。中医认为脏腑通过经络与舌头相连,舌头的变化能反映出脏腑的问题。

舌头主要是看两个部分:一是舌体,二是看舌苔。

正常人的舌头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NIJic4hVzJn8xHO970mLXAx3z9BicKCWwhTuM53m0lbViaUicL1L4hPqZ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1、无齿痕

2、舌苔是白色的,薄薄的一层,均匀地铺在舌苔的表面中间部分



透过舌体的大小和舌苔的薄厚,可以判断我们体内湿气的多少。湿气多了,舌体会胀大起来。但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就会顶着牙齿,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齿痕。此外,当舌苔由薄苔向厚腻的方向发展,变得粘腻,也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
舌苔的颜色,可以判断体内湿气的类型。如果舌苔偏白,说明体内有寒,是寒湿;如果舌苔偏黄,说明体内有热,是湿热。
寒湿的舌头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RdyWURAm5xXfSR6JCEsibo4EhjBdEbe3V0k44GslENpLJqugu9WQhia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1、舌边有齿痕

2、舌苔是白色的,且很厚腻


湿热的舌头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dzvtH0rUHJvSkicQOia0If02I7a6NpFg8o3lc8fCicTwicYKrLKialuY12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1、舌边有齿痕

2、舌苔是黄色的,且很厚腻


很多时候,我们对照镜子,会发现自己舌边没有齿痕,但是舌苔也很厚腻,这也是身体有湿气的表现。 除了观察舌头的变化,我们也可以通过身体上表现的反应来进行判断。

1、起床后身体疲劳,四肢沉重,感觉一直睡不醒,整个人没有精气神。

2、容易拉肚子,大便总是不成形。

3、容易水肿,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一个“水胖子”。

4、身上会长湿疹。


这上面4个选项,只要符合1条,就代表你身体里有湿气。如果能把身体反应+观察舌头结合一起来看,判断的会更加准确。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tr5J8FytRfAr6CS5Z9AOoxGhjia4myjHsVsMu3UjyF4ibR7ySTS8RW581sPIpGjWx7E4g4pbibt2MEyN37GKLaOw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调理湿气的原则-
如果你已经感觉到,体内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湿气,想要清理的话,应该怎么办呢?虽然不同类型的湿气,会有不同的方法来清理。但大体上来说,在祛湿的过程中,都要遵循这4个大原则。 根源是养脾胃
如果有一天你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里的水龙头没有关紧,屋子里到处都是水。你第一步是先把水龙头关紧,还是先赶紧把屋子里的水清理出去呢?我想很多朋友肯定会先把水龙头关紧,这样才能从源头解决掉水患。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oIl5Jtuzt9Tic3hgnibWMsuhTtD0cxrVgCP9E1CwVUmn74icvOlLdzDy9xsBawRoTL2InY9EJGcut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脾胃就是家里的那个水龙头,我们体内湿气产生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脾胃虚弱引起的。单纯的利湿虽然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身体上的不适,但只要脾胃没有养好,湿气很容易卷土重来。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类型的湿气,也不管你体内湿气是多还是少,都需要重视脾胃的养护,从根本上帮助自己解决湿气的问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sNm9Jxm8hyAS7h5rhuJweibgPRReyuFrD472sTTXiaFnAbiaAMtNjjDk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哪个部位的湿气症状最明显可以针对性的具体调理
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针对湿气症状的不同部位,可以搭配药材来进行具体调理。

若湿气在上焦(肺部),可以使用一些气味清扬的食材来宣发肺气,利用皮肤发汗去除在肌肉皮肤的湿气。
若湿气在下焦(肾),可以多用一些味道甘淡的食材。中医讲淡能利湿,可以通过小便的方式把湿气排出去。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Fuic7rOqErD1L75GICbz3CPBicKiaxngyS3ibibss9vbQxIY7Z7uJzZGKl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不同类型的湿气要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
湿气在我们体内是很难单独存在的,它必须要和寒气或者热纠结在一起,也就是说一个人一般来说,不是寒湿就是湿热。不同类型的湿气,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很多朋友知道自己体内有湿之后,第一反应就是给自己煮红豆薏米汤喝。事实上,红豆薏米汤虽然好用,却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必须要经过配伍才能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qCfNeeWn8b6ibsRzibJcEGxfEtUQWtcnrW9PiaHOoBeppVgIZdKq4or8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湿性黏滞要花时间慢慢来
古人在祛除湿气的时候,总结了一个经验: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我们身体里的湿不是水,它更像是黏的。这种黏腻的液体里面混合着我们没有被代谢的垃圾,就像河道里的淤泥,必须要一点点疏通,才能把淤泥清理干净。
所以这个时候是不能着急的,必须要做好长时间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不要再为自己增加湿气。这样一边祛湿,一边防止它壮大能量,再多一些耐心,这样才能真正清理掉湿气。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tr5J8FytRfDTTlH09KNhlj1yTmILTiaJmETfhuRhdH33uhUEQF8Op7rKQfaVDfrNxMicbSrN1pJs1M2MO9Q95pV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如果你不懂如何祛湿,就喝喝小叔为你们精心研发的祛湿茶,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利湿、渗湿、燥湿、风胜于湿,芳香化湿一起来,健脾与扶阳双保险,不可谓不强大,不可谓不精妙。
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自己脾湿。然后开始各种祛湿汤,挥舞艾灸棒?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讲一个几年前的故事。

几年前,大象君和一个热爱中医,并且已经开始各种拜师,各种自学中医的大姐姐吃饭。

席间,我也不知道哪里抽风了,就跟大姐姐讨教了一个问题:姐,你说人这个火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姐两眼黑珠子提溜一转:木生火啊,火当然是从木里生出来的啊。

我说:那《黄帝阴符经》你看过吧,经里可是说了,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啊。这火要是从木里生出来,那就很危险了啊?

姐的眼珠子再次提溜一转,马上掏出手机,百度《黄帝阴符经》,果然找到那句经文:

图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看着经文思索良久,姐那黑亮的眼珠子终于不再提溜转了:那你说火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脾土归于哪里?


大象府啊,其实不太研究中医,我们一直研究的是传统文化,但是,研着研着吧,这中医就自己慢慢融会贯通了。

五行理论,或者说五行藏象学说,是目前中医的主流,学中医的伙伴们,言必称:五行藏象,八纲辨证。

甚至这几年,还衍生出了一个五行针灸学派,而这个学派的理论据说在国内已经失传,而在国外有个老外得了真传,现在时不时来国内讲学。

但是我就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学生不管怎么学,他们始终都有一个疑惑:你这个人到底是金木水火土中的那一行呢?今天我觉得你是木型人,明天又觉得你是个金型人,后天一拍脑门子,不对,你是个水型人啊,兄dei,你掩藏的可够深啊。

嗯,这种猜谜语的过程似乎充满了求知的乐趣。不过,看病终归不能靠猜谜。

为什么这个五行学说拿来看病,就这么难以辨识呢?
为什么这个火生于木,它就祸发必克呢?
人体藏气到底是按照肝心脾肺肾相生流传,还是按照肝脾肾心肺相克次序呢?
春肝夏心,秋肺冬肾,那这个脾土到底是归到长夏还是归到每一季的最后十五天呢?

脾土归于中央,无处不在


先有言在先,鄙人不懂中医,也无意卷入中医的学术争论,以下推论纯属个人研读经典过程当中的一些感悟,实在不敢称对错,如有错漏之处,还望各位明眸皓齿的大侠们海涵。

要想搞明白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觉得脾湿,首先就要搞明白,脾这一藏在人体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黄帝内经》里把脾归于土,这一点,没毛病,相信也没人会质疑。但是为什么《黄帝内经》开篇第二卷,四气调神大论里,讲了春夏秋冬,肝心肺肾,独独把这个五脏之中的脾土给漏了?

脾土不重要吗?
当然不是。

《黄帝内经》 金匮真要论马上就点明了脾在五脏中的地位: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

脾土在中央,中央到底在哪里?

中央无处不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象府的老读者又知道我要干嘛。没错,带各位去天地之间转一圈。

图片

金,必然生于土里吧?挖金子不会去天上挖吧,不会去水里找吧?
木,是不是长在土上面的?人间不会有树是悬根于空中吧?
水,你看看长江黄河的水,是不是必须依托大地来蜿蜒流转?
火,木都长在地上了,火靠木来燃烧,火也不会离开大地吧。

大地就是中央,上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以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我们祖先也称这个中央之国为:中土之地。

图片

四气调神大论为啥没有提到土,这个我们真的是不敢妄自揣测,有可能古人觉得土,四时无所不在,所以没有提;也有可能提了,但是后世传承经文的时候错简,漏简都有可能。但即便经典流传错漏,天地运行从古至今,可没有出错漏,现在的四气流转,和几千年前的四气流转,都是一样。

所以,从天地之中,我们看到,金木水火都是依托在土之上的,那土气,在四时之中,就是时时存在。

换言之,四季都是在地面上生发,而引导这一发生的春夏秋冬等天气变化,都流迁于土。

也许你的脾湿是肝郁导致的


有的时候,当我们埋头苦读,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抬头看看天,也许,一切真相都在眼前。这就是为什么《黄帝阴符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观天之象,执天之行。

古人把方法都告诉我们了,奈何,今人却始终抬不起这颗高贵的头颅,低头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费尽唇舌也不得其解。

知道了四时变化皆流迁于土,开篇的问题就可以继续聊了。

图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脾湿?

因为你只要肝心肺肾出了问题,脾都会有关联。
但是脾有显象(症状),并不代表你的问题就出在脾,有可能根结在肝心肺肾。

大象君认识一个小姐姐,每年夏秋,就各种祛湿汤,号称身上湿重,得赶紧祛湿。每年冬春,就各种挥舞艾灸棒,号称肾阳不足,得各种补阳。

开始天真的我相信了,直到后来我看了小姐姐的面相,唇红齿白,颊润腮红的,怎么看也不是脾虚的相啊?

再然后,偶然我了解到小姐姐的内心独白,原来是因为原生家庭的一些小小的问题,导致肝郁。Chua的一下,我就明白了。

湿重的症状并不是因为脾虚,而是肝木生发不够,肝木生发不够,这个阳火哪里烧的起来,没有柴啊,可不就觉得一天到晚阳气不足嘛,阳火不足,肾水可不就会因为能量不够,无法化气吗?肾水不能被足够的阳火所炼化,可不就水满自溢,溢出来的水,在身体里面就呈现湿重的症状。

小姐姐内在的那副藏象流转图徐徐在我眼前铺开。可她却依然在每天勤奋挥舞着艾灸棒,勤奋地熬着祛湿汤。。。。。

身体多余的水,如何治理?


你看,肝气郁结,它也会化湿的。
但这并不是脾的问题。

我们现在很多人,一看湿重,祛湿,到底可行不?

我们循着小姐姐的症状,如果是肝的问题导致的湿,你去喝健脾祛湿汤,按照脾虚的路子,大补脾气,会怎样?

我刚才说了,小姐姐因为肝郁导致水满自溢,这个水就像黄河决堤一样,在你体内肆意破坏,毁堤淹田,五脏六腑,叫苦连天?

我们如何来治这个水?
答案还是在古人的智慧里。

图片

我们从小就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但是,没几个人知道大禹他爹也治过水吧,而且,还失败了。

为啥,因为大禹他爹治水走的是堵的路子。
用什么堵?
土。

诸位看到这里明白了点什么没?健脾补脾,就是增强脾气,就是不断往身上添土,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补脾添土,请问,你的脾湿有没有好转?

可能一时堵住了,但是没法根除吧。

用健脾的思路去治水,最终的结果和大禹他爹一样,终归走向失败。

这就是古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大禹他爹失败了,大禹痛定思痛,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找到治水的办法:疏导

疏导哪里?

没错,疏导肝气。

所以,在没有搞明白你湿重的症状是如何来的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可不能仅凭表象就认为自己是脾虚,盲目补脾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那怎么知道自己的湿到底来自哪里呢?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十个人湿重,可能每个人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肝,有的是因为肾,也有可能你真的是脾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