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境的作用

(2012-05-31 22:18:38)
标签:

情境

真假

创设

兴趣

关注

分类: 教育本真

    前两天在厚街桥头小学听了邓翰馨老师上了一堂六年级的语法复习课,很有启发。

    该课的语言目标是复习一般现在时与一般过去时,努力帮助学生区分两种时态的语用功能,并在老师所设定的话题下进行运用。

    小邓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Who is the killer? Who killed the cat, Mat?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做侦探,从三位犯罪嫌疑人的生活习惯,案发前后的生活细节中,推理判断谁是凶手。

    我建议小邓老师可以把Being a smart detective作为整个学期的学习主线。即三四五六年级的老师共同备课,为每个单元设计一个detective的主题活动。

    例如:三年级学水果时,可以把动物介绍进去,创设一个情境,开生日派对前,大伙准备了很多的水果,派对当天,发现有些水果不见了,是谁偷吃了呢?

    四年级学数字:Being a smart detective: How old is he?

    五年级学食物:Being a smart detective: What's his favourite food?

    六年级学交通工具:Being a smart detective: How does he go there?

    ……

 

    问题:为何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情境?学生明知那是假的,这对语言有什么用呢?

 

    本真:

    情境的最大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愿意投入学习,即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进行体验学习。

    二是具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学生理解语言。例如当老师要学生去判断Who killed the cat?学生明白案件已发生,这事就是“过去”了,所以老师会用“killed”。

    三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讨论,让学生“有话可说”,且“学以致用”。如当老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推论的理由时,学生必须读懂老师所呈现的阅读篇章,才能运用他读到并且读懂的信息,作为自己的论证,支持自己的推论。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情境,不是要让学生相信这个“假的”的情境是真的,而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愿意和老师一起“玩过家家”

 

推荐文章:

  让孩子产生想说的欲望(1) (2010-05-28 23:14:58)

  让孩子产生想说的欲望(2) (2010-07-28 17:28:39)

  设计让学生乐说的场景(2011-12-02 11:5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