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纠正学生口语表达中的语法错误?

(2011-10-25 21:11:00)
标签:

口语表达

语言形式

意义

板书

保护

分类: 教育本真
如何纠正学生口语表达中的语法错误?


作者:本真


    【案例1】

    老师:I come from Hunan. Where do you come from?

    学生甲:I am come from Hebei.

    老师:Is he right?

    众学生:Yes.

    老师:No. I come from Hunan. Where do you come from?(老师重读带下划线的粗体字,希望学生关注助动词的使用。)

    众学生:……

    【案例2】

    老师:How do you go there?

    学生乙:I am go by car.

    老师:No, I don't think so. How do you go there?

    学生乙:……

 

    上述两个案例常见于课堂,问题在于,老师想通过对话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的语法错误。这样的努力效果不大,即使这一次改过来了,同样的错误还会一再地重复出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人们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关注的重点是语意(meaning),而不是语言形式。语意传达到了,即使语言形式有错误,交际的任务依然算是完成了,人们不会过多地纠结在语言形式上。例如,当我们用自己的母语汉语交流时,对方说“昨晚晚上,我又看了一次小悦悦的那视频,天啊,我都没法看下去!”你一定是回应相关的情感,而不是喊停,纠正对方,什么叫“昨晚晚上”,不是那“只”视频,是那“段”视频等等。否则,对方一定对你翻白眼,然后走人了事。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会有这么一种误导性的说法:学英语不用学语法,大胆地说,把单词拼在一起,对方听得明白就行了。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来回看这两个案例,就不难明白学生为何会不明白我们的“意思”了。

    案例1中,老师关注的重点是语言形式be from和come from,他并不是真的对学生的家乡在哪里感兴趣,问他们的家乡只是为了练习英语的这个句式(呵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真实,不快乐的原因之一。),于是,当学生的语言形式出现了错误时,老师敏锐地关注到了。但是学生的关注点在于给老师正确的信息:我的家乡是河南。于是,他表达出河南了,交际的任务算完成了。所以,当老师说:Is he right?的时候,相信全班学生的理解是:他真的来自河南吗?知道答案的同学,当然是回答Yes了!

    同理,案例2,老师说I don't think so.同学们的理解是“老师不认为他是乘车去的。那应该是走路去的?……”事实上,在案例1和2中,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来说,同学们的理解是对的。是老师没把话说清楚。

    既然是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就让我们用语言形式来纠正,于是,老师应该在黑板下这些错误的句子,让学生来观察、发现、纠正。尤其是学外语,通过听和说的途径,启发式地来纠正学生地语法错误,对学生的要求未免过高了。

    注意:

    1. 纠正后要让学生读句子若干遍,以形成语感。最好能给出多几个类似的句子强化一下。千万不要存有“用一两个句子说明一个语法现象,用一两个句子练习并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语法结构”的痴心妄想。要有足够的案例,足够强度的练习。

    2. 要注意保护学生情感不受伤害。例如,学生甲乙回答完毕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错误的句子进行讲解,不要给学生们一种感觉——老师在讲他们的错误了。否则这些“犯错”的学生会很难过,情感大门一旦关上,老师的讲解就等于门外逛风了。


也许您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星期单词的缩写与“.”的用法
掌声带来的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