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孩子的有一个“十二法则”。其中有一条是“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这个“二十码”只是一个象征,意思是要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私人空间。
这个空间既是指生活中的物理空间,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空间。中国妈妈,特别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把独苗苗看得像易碎的珍宝一般,背在背上怕摔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幼时时时抱着背着,学走路时半抱着一步一步地挪动,大一些上幼儿园还得趴在门口看老半天还依依不舍地离开……还有许多家长会在孩子做作业时,待在孩子的身边,美名曰“陪太子读书”,以至于孩子一旦离开的家长的“监护”就不知所措,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毫无自我约束力。
其实,做家长的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应该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让他们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做一些决定。过分的关心和照顾倒成了束缚甚至是控制了。
教育应注重大的方面,教育方式、方法和策略都应该跟着孩子一同成长,根据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包括语言也要有所不同。否则孩子在长大,而家长依然用着与幼儿说话的语气来说教,孩子不对着你反白眼才怪呢!
对于年幼的孩子,生活学业上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记住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给他们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烦的就是家长事无巨细不停地询问、唠叨。这个年龄的孩子非常敏感,既在乎自己又矛盾地不愿意表现出来。表面上常常很“酷”,生怕不酷会被同学、伙伴笑话,所以往往会下意识地要求自己别搭理家长,甚至会觉得应该说些叛逆的话来顶撞一下家长,才能表现出自己其实是一个大人了……家长如果明白这些表现其实都是阶段性暂时存在的话,就不会太着急了。家长不要过分关注这些问题,不要人为制造机会去刺激这些问题不断“发扬光大”,而是顺势引导,让孩子觉得这些特点没有保留的价值,那么,这些这些成长过程中所特有的表现会随着这个年龄的过去而消失。如果家长纠缠着某个问题不放,天天和孩子为了同一个问题争执不休,反而强化了问题,把它从“暂时”性的变为“终身”性的。
要与孩子有一个行为上的约定。例如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无论好事坏事只说一遍,如果你不听耽误了,是你自己的责任。与其成为被讨厌的唠叨家长,不如豁出去让他们耽误一两次而换取教训。
二十码规则还告诉我们,在留给孩子一定成长空间的同时,别跑得离孩子远远的。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留意着孩子,并随时准备切入,别跑到二百码或者更远的地方撒手不管,待发现孩子需要帮助时才发现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要出现在他需要你的时候,要消失在他需要你消失的时候, 因为他也需要自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