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尔夫运动心理学—我赢了还是输了(2)

(2010-07-22 21:07:10)
标签:

体育

        高尔夫运动心理学我赢了还是输了2

 

那怎么样才算是失败了呢?一个运动员再一次比赛中成绩不理想他可能就认为自己失败了,他真的败了吗?如果他认为自己失败了,那么很可能是他自己先打败了自己,不光是别人战胜了自己。在科学界,爱因斯坦在证明一项定律是否正确的路上,他在实验中失败的次数我们真的可以用N这个字母来衡量其数量,那么他在这N次试验中他都失败了吗?我就不认为他失败了,他每一次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成功,是成功这个圆上的一个点,正是这无数的点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所以他不光是胜利了,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信念战胜了自我,战胜了他人。所以“输”这个词是有很多层次的,是存在着差别的。世界上“输”在其一般意义上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失败有客观的层面和主观的层面,作为客观层面的失败,它往往有一个客观的被达成共识的标准;而作为主观层面的失败,它的标准是依据不同主体自身而定的。一名运动员在一场实力差距悬殊的比赛中,最终输掉了比赛,轻易地输和艰难地输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所以我们给“输”下个定义 :是指一定条件下,运动环境和行为主体对主体行为及其结果与所预期目标和状态的否定、消极性评价或心理。
      
从这一定义看,一种行为及其结果一定会有两种评价:运动环境性评价和个人(主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反。运动环境性评价必然对个人的自我评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并不能必然决定个人的主体性评价。在二者在相左的情况下,主体自我的心理活动决定着自我评价是否服从于运动环境评价。二者哪一个更科学、合理、有意义,也只有在运动环境和个人发展中评判。比如,汽车刚发明时,全社会对它基本是不认可的,认为它是无用的,当然发明在当时看是无意义的、失败的。但是历史发展证明的恰恰相反,汽车的发明也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辩证法大体上是没错的,事物发展变化外因是基础,内因是依据。所以到底失败与否,内在的自我思维引导是主要依据,也是决定赢或输的重要因素。(当然这里的人是成熟的、理性的人)所以才说:“人可能是被自己打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