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2012-03-14 14:11: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老板茶座 |
□文|风清扬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人活在世上难免要与别人打交道,对待别人的过失、缺陷,宽容大度一些,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可以求大同存小异,甚至可以糊涂一些。如果一味地要“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沙子,过分挑剔,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论个是非曲直,整个输赢来,别人就会日渐疏远你,最终自己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个条幅:“难得糊涂”,条幅下面还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俗话说:“大智若愚”,人生最难得的莫过于“糊涂”两字,在生活中,“糊涂”常常使人做人有人缘,做事有机缘,糊里糊涂却是笑到最后的一个。在个人得失上糊涂些,吃点亏,其实是为人大度的表现;在家庭琐事上装点糊涂,会促进家庭和睦。有时候糊涂是一种境界,糊涂的人往往能宽以待人且胸怀开阔。
郑板桥向世人馈赠的人生哲理“难得糊涂”问世之后,这“难得糊涂”的精妙处全在于“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意即对原则性的问题要精明清醒,要有正确的“游戏规则”,而对非原则的生活琐事则无需计较,以“糊涂”待之。
“小事糊涂”在于不苛求人世间的完美,这便能以开阔的襟怀接纳他人,不钻牛角,也不至挑起无谓的争端。“小事糊涂”者,比起那些过分精细的人其人际关系必会融洽得多,家庭生活也会幸福得多。真正的智者,是曾经沧海阅尽人间兴衰,从苦辣酸甜的百味中变糊涂,生活有时确实需要糊涂一些,但如果你没有把人世间的一些道理看清楚想明白,你就是想糊涂都难。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在科罗拉多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自然学家说,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初发芽时,哥伦布刚在美洲登陆;它长到成年的一半时,第一批移民刚刚到美国。400多年来,它无数次地被狂风暴雨袭击过,被闪电击中过,但它战胜了它们,存活了下来。不幸的是,它最后被一小队甲虫击倒了。那些甲虫从它的根部开始咬,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攻击下,这个森林中的巨人,终于倒下了。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将它击倒,狂风暴雨不曾使它动摇,但小甲虫却使它倾倒了。
有些人就如同这棵大树,经历了生命中许多风暴的冲击,都挺过来了,结果却让一些小事的忧虑损害了。有些人在面临大事时能稳住阵脚,但在面对一些小事情时却慌了手脚。一个人如果能对一些小事耸耸肩,那说明已经变得成熟。因为只有当你的思想不再顾虑身边发生的一些小过失时,你才有了一种可以轻松过生活的资本。
快乐由己,烦恼也由己
林肯说过:“人只要心里决定快乐,大多数都能如愿以偿。”快乐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个人所产生的态度和观念。比如在公共场合,因为不值得的小事,你碰了我一下,我踩了你一脚,谁也不是故意的。可一些人在这些小事上就是不糊涂,小则出口伤人,大则抡起拳头,结果是两败俱伤,事后给双方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同样,在很多家庭里,夫妻离婚、父子反目、妻离子散等事情的起因,也并非因为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其实,家人之间哪里有那么多的大是大非?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做人不能一点都不在乎,游戏人生,玩世不恭;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也容不下,就会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无不具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就能赢得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