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便捷的创业方式

(2011-07-23 10:14:12)
标签:

杂谈

http://s2/middle/638da137ga8b37f120451&690

    5月的南京,午后,天出奇的闷热,南京大学大门前的汉口路上,一位漂亮女生穿着花裙子蹲在一棵大梧桐树下摆摊,卖饰品,手里拿着一个当前最时尚的Ipad2玩游戏,任顾客自由挑货。对她而言,享受摆摊乐趣大大超于赚钱,这是一种生活体验。

 

   摆地摊或将合法化
    人们喜欢用“游击战”或“捉迷藏”来形容摊主与城管的关系。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城管驱赶摊主的场面,但大多数人却不知,这追与跑,捉与藏的背后还有“游戏规则”。曾纪茂曾亲自带学生蹲点观察和研究上海摊主与城管的“博弈”,摊主表扬上海城管文明,而上海城管则称摊主“给面子”。
    平常的一天,上海财经大学一门口。这里的晚上摆摊市场非常繁荣,学生们是铁杆客户。多年下来,城管和摊主们都互相熟悉了,摊主一般都是做“夜宵”,从不赶早。两个城管协管员分管这一片,他们介绍说:“这些人我们都很熟了,他们是一帮一帮的,有自己的规矩,哪个摊位是自己的,都很清楚,你要是一个外来人挤进来占他的位置,他只要另外找两三个人挤兑你,你就只有走路。你要跟别人倔,找几个人打你。”
    协管非常理解摊主们的生存之艰,“我们在,这些摊贩不过来,还算给我们面子。但他们在家里准备了一天,总要把东西卖掉的。”知道自己呆得越晚,摊主们就出来越晚。这一天,他们提前一刻钟下班回家了。
    21点46分,两个协管离开,一位放风的妇女拿起手机打电话:“人走了,可以过来了。”一分钟之内,3个卖水果的江西人神速到位。接着是炸臭豆腐的,然后那些炒饭、麻辣烫的,基本在10分钟之内全到了。曾纪茂告诉记者,他在复旦大学门口观察,也是同样的镜头,协管推出自行车下班,摊子一下就全部推了过来,很快就把门口分两边摆上了。有些人用“刁民”、“走鬼”这些带偏见的贬义词来形容这些“游击部队”,曾纪茂却不这么认为:“好像是形成了很好的默契,你坐班,我们给你面子,不给你难堪,你下班,我们就过来了。”
    记者了解到,上海城管相对文明,抓住了就是罚款,很少使用暴力。城管提供的答案是:“城管与摊贩发生冲突时,群众不帮助城管(群众也不认可城管的执法权威),摊贩耍赖,而警察是以民事纠纷来处理,不是以阻扰公务处理。”曾纪茂对摆地摊有他特殊的见解:“一、摊贩管理要从取缔处罚转向以辅导改进提高为主、取缔处罚为辅;二、摊贩管理主要不是市容管理部门的责任,应有部门专门负责摊贩市场规划、管理、辅导改善,形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摊贩市场;三、摊贩市场建立自我管理组织,减少对公权力的对抗情绪……”
    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路边摆地摊在城市里将会成为一种合法经营的谋生方式。

 

   地摊是城市里的一道风景
    网络论坛上有一篇《一个小摊贩市民的讲述》的帖子,其中有一段写道:“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国际化,不是要消灭小商贩、地摊,只搞一些大马路、高楼、霓虹灯、城市形象窗口等,这是一种‘变态’的现代化。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城市也没有消灭小商贩和地摊的。城市的特点和吸引人、有活力的地方不仅是大商场、大马路和街道,更是小商品、街头地摊市场。衡量城市现代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越来越方便。小商贩地摊可能出现‘乱’象不是放开之错,而是管理没跟上。”
    根据曾纪茂的调查研究,上海摆摊市场折射了中国大陆现阶段的“发展问题”。上海市容管理局的调查结论是摊贩中上海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比例大致为3∶7,而曾纪茂在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周边调查,全部摊贩中上海本地人只占3%,外地人占97%。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地摊主绝大多数举家搬到上海,只是一个人到上海来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3%。一方面,大多数摊主决心在上海长期居住,而当前上到市政府、下到区政府街道解决摊贩问题的疏导方案都只是主要考虑安置上海本地人,这将会留下重大的问题,庞大的外地摊贩何去何从,将是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上海一些干部对摊贩经营合法化的顾虑,其中一条就是担心吸引外地无技能人口到上海摆摊。问题是,现在不让合法化,外地人一样来摆摊。
    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一片的摊主很多都住在赤峰路一带,租住在这个每月四五百元房租的平房里,往往都是几百个人住在一起。一位江西摊主介绍说,他们夫妻10年前就来到上海摆摊卖水果,当时一起出来的只有几户家庭。一个摊位月收入大概2000元左右,夫妻两人加在一起有4000元左右。后来家乡陆陆续续来了很多人。他们所在的杨浦区外来流动人口就有20多万,其中很多人靠摆摊度日。杨浦区管理者也“从堵疏结合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现在的问题是,没地方“疏”,“很难找到空地,而且有空地,政府也会想办法拿来开发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摆摊,这不仅是上海存在的问题,许多国际大都市也是如此,这是市场的力量,体现为“大家一起来”分享城市的繁荣。3月份到巴黎采访时,记者发现,摊主摆摊摆到埃菲尔铁塔正下方。就如同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台周围,同样存在很多兜售旅游商品的“流动商贩”。

 

    摆地摊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调研中,曾纪茂发现不少“创业型”摆摊。他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位摊主做蛋饼,一个盈利1元,一天销售300个左右,一个月收入9000元左右,“很多白领还没这么高收入,还不用交税”。另一个是做麻辣烫的,一份麻辣烫大概在7元左右,一天就做两三个小时生意,也能盈利3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也是近1万元。“他本身有份不错的工作,之前还开过餐馆,亏本了,现在来做麻辣烫,味道好,地点固定,也有固定客户群体。”曾纪茂介绍说,这位摊主的梦想还是想重新开餐馆,目前是破产后重新积累资金阶段。像这一类“创业型”摆摊,“他们大多都是愿意投入改善设施的,但怕城管没收,只能小投入,一旦被没收了也无所谓”。
    “卖书的,开汽车来卖。摆摊不一定都是穷人。摆摊的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经曾纪茂研究比较两岸四地摊贩管理模式后发现,台湾管摊贩是建设部门,香港是食环署,澳门是民政局小贩处,“总归都是有一个部门来专管,从发牌、竞标、取缔等整个管理环节都有职权去安排,包括给摊主提供公共营业场所。”反观上海,城管其实和市容部门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只有取缔权,而没有其他管理权,这就必然导致城管只会做“恶人”——没收、罚款、取缔,而无权力做“好人”。这是职能和机制设置上欠完善的地方。曾纪茂的建议是,搞备案制度,让人们自然地经营小生意,如果搞许可证制度,容易为管理部门利用行政审批权搞灰色收入,这不利于小本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
    香港有庙街,台北有士林夜市。记者最大的感受是,有“我的生活我做主”的味道。台湾有文化学者将摊贩定位为“是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娱乐”。有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年轻人中最受欢迎的职业是“摊贩经营”。
    对低收入阶层来说,摊贩是重要的就职场所,像命根子一样重要。但对创业型或自由型摊主来说,摆摊是一种生活方式。“小摊一直都是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说摆摊地位卑微更多的是社会偏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偏见也在改观。”一位网友在记者微博上评论说。另一位网友跟着评论:“一个有地摊的街道和城市才更有人情味!”人们对摆摊的认识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务实,一个健康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讨论:摆地摊和创业(网上摘录)
    三角猫:五年前我就开始摆地摊创业了,当时由于拉不下面子,我是戴着墨镜开始摆地摊生活的。一开始还闹出不少的笑话,别人以为我是盲人,但也让我在无意间得到很多人的同情,生意步步上升,经过两年的练摊,积累了资金又丰富了经验,我租了门面开了店。真没想到摆地摊居然改变了我的命运!
    红尘过客:试想,下了班,脱掉西装领带,换上最最平凡的运动衣,找个热闹的地方摆个小摊,跟边上的小贩们聊聊天,学两句方言;跟买东西的人来一番智力较量,看看最后是谁妥协;观察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到美女还可以多瞄两眼,在心里打量一番,嘿嘿,因为美女们是不会把眼光逗留在一个小摊贩身上的……
体验一回别样人生,就是练摊最大的收获了。
    山中道人:不要小看摆地摊,更不要认为摆地摊是一种很丢人的事,很多成功的大老板都是从摆地摊开始的。
    南山一仙:当你敢于对你的亲戚朋友说,我是个摆地摊的,那么,天下所有的买卖,你都可以去做了。
    小瘪三也快乐:我摆过地摊,失败了,总结了一点小经验,供同行的朋友参考。(我摆的是小饰品)
    第一,进货贵了。不了解市场,成本变高。在同一件批发市场,货一样,价格有可能不一样,所以要进货时你一定要跑多些店铺,问一问价格后再买。注意多去一些批发市场看看。
    第二,要抢眼,品种要齐全。东西多,顾客才有得选择嘛。
    第三,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不能在步行街或者旅游的地方卖萝卜白菜,是吧?
    摆地摊开始会害羞是肯定的,不过过几天就能适应了。尽量地招呼人来看,一旦有人在旁边看,别人看见了也会跟着靠过去看的。

    编辑  倚 天
    《商道》杂志QQ③群:348292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