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设计北大校徽 及 鲁迅的美术造诣

标签:
鲁迅北大美术任自付杂谈 |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29/593824_1311951471B8Qc.jpg及
从鲁迅日记可知,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前后,曾与蔡元培有几封重要的通信,可惜已经遗散,无法探知鲁迅设计北大校徽时的初衷和设计过程中的细节。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涵丰富、简洁大气,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据说,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
鲁迅的美术造诣
鲁迅终身热爱着美术,其热情不亚于文学。他早年孜孜搜集和临摹各种绘本、汉画石像,后来更是全身心提倡、推动中国的木刻运动,不惜一切翻印介绍外国优秀作品,帮助青年人举办木刻展览,出版木刻作品,这之中投入的精神及其所开创的境界毫不逊色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遗憾的是,鲁迅在美术上的造诣却长期不为世人所全面了解,令后人们长久以来错失了这么一片特别的艺术风景。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名气太大,为文所掩。
鲁迅一生虽然没有专事美术,但自幼喜爱美术,有着很好的美术训练,时常将自己的视线流连于光影、线条、色彩之间。比如用“明公纸”描摹绣像小说,亲手绘制了很多美术作品。他曾经把《芥子园画谱》赠送给爱人许广平,希望她“聊借画图怡倦眼”。鲁迅更是现代美术的旗手,他领导的左翼木刻运动即使放到同期西方大景观中也毫不落伍,很多精神和品质在今天都不过时。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29/593824_1311951473GZY7.jpg及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29/593824_1311951474K7d5.jpg及
鲁迅在植物标本册上的手绘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29/593824_1311951552N86N.jpg及
鲁迅设计的《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广告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29/593824_13119515524CHk.jpg及
迄今仅见的鲁迅国画作品,1912年鲁迅为《天觉报》创刊而作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29/593824_1311951552VWZu.jpg及
对北邙所出明器图的临摹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29/593824_1311951552F8I9.jpg及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29/593824_1311951553O377.jpg及
鲁迅曾将“白描”的精神归结为“有真意,不粉饰”,按我的理解,这似乎就是他为人、为文、为画的一贯原则与作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