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鉴赏辞典》读后

标签:
出版社编辑《浣花溪记》时代背景明朝 |
从2016年夏天到昨夜,我终于将1406页168万字的《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全部读完,书中共收录了266位名家的512散文,及其对应的现代人写作的512篇鉴赏文章。这是我自学生时代以来,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一本“砖头块”。回顾两年多断断续续的夜读时光,有收获,有感慨,有提高,有发现,望着厚如砖状的辞典,几度想放弃,几度又坚持下来,不管怎么说,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也算是一次成功的自我磨砺吧。
http://s13/mw690/001P1nslzy7oPQK7O7a6c&690
一说收获。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广开了眼界。对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以及作家有了系统的了解,尤其对每个朝代的著名作家以及代表作不再那么地陌生。原来只知道有个“唐宋古文八大家”,现在不仅知道了八大家,还知道了三国时期的文学世家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及其代表作。知道了明代文学家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及其代表作。知道了战国楚辞赋家宋玉写的《登徒子好色赋》,知道了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写的《归田赋》,知道了西晋文学家潘岳写的《秋兴赋》。知道了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写的书信以及游记,还知道了近代文学家林纾写的《记九溪十八涧》《游栖霞紫云洞记》等经典作品,读之让人耳目一新。还知道了那么多新鲜的词句和一些成语的出处。
辞典共收录了512篇名家经典原文,另附有512篇现代人的鉴赏文章,提供鉴赏文章的作者,他们是谁,我一个也不认识,但他们对每篇原作的到位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此辞典成书于1987年末,距今已有30多年了,其中有的鉴赏文章作者,或许已经故去,大多数的鉴赏文章作者,都已是花甲之年,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弥足珍贵的。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http://s9/mw690/001P1nslzy7oPQMzWfmc8&690
二说感慨。原来读古文,不太注重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而此次读书,不同于以往的应试,而是纯粹的从兴趣出发。因此,读书很随意,喜欢什么就读什么,爱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没有数量和时间的限制。每次在读原文前,都要认真地读一下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从中更能深刻理解和体会当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在写这篇博文的前一天,原央视的著名主持人李咏在米国因病去世。同一天,现代武侠小说大师94岁的金庸也悄悄地走了。当下的两个名人,人们为失去他们感到痛惜,尤其对李咏的突然离世,人们唏嘘难受,因为他太年轻了,仅仅只有50岁。
在读此书时,许多名家都死于像李咏这样的青壮年时期,让人痛心。如写《雪赋》的南朝参军谢惠连,只活了27岁。初唐的王勃,神童一枚,不幸溺水而死,生命定格在了26岁。而陈子昂在朝十多年,始终不得志,遂辞官回乡,最后还是被人诬害,死于狱中,年仅41岁。作为当时改革的牺牲品柳宗元,屡遭贬斥,长年客居他乡,最后病死在偏僻的柳州,终年只有46岁。陷入牛李党争的杜牧,最终也因仕途失意,病死在家中,时年仅仅49岁。同样因为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李商隐,得不到重用,最终病死家中,享年不过45岁。这些名家的死,除了初唐的王勃属于意外事故,大都是因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最后抑郁病死。由此可见,人在世上,应该豁达大度一些,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要像苏轼学习,逍遥自在地生活,快活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否则,没有身体健康这个1为根本,即使有再多的名利,终究也都像烟一样化为了乌有。
http://s9/mw690/001P1nslzy7oPQNBpUs38&690
三说提高。读此书的目的,除了欣赏,就是学习。我认真研读了古人的写作技巧,尽力做到在读书中汲取营养,在欣赏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如东汉时期马第伯写的《封禅仪记》,本文作者马第伯等人,被上级派往泰山,先登山探明情况,然后大队人马继往。
古代见到的泰山,与现在的泰山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现在上山方便了,有索道,有精心修建的台阶,人工的痕迹较多。而古时人工修凿的痕迹,肯定比现在少得多。同样描写登泰山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段:“仰視天門,窔遼如同穴中視天。直上七裏,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道,往往有緪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挾,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摩胸(左扌右舁)石、捫天之難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據頓,地不避濕暗,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不隨。”此段写登天门这段路的艰险,非常生动。凡是爬过泰山的人,读了这段文字,会觉得作者写得非常生动逼真。
如明朝的钟惺,写的《浣花溪记》首段:“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带横线部分翻译过来即是: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像连环、像玉玦、像衣带、像规尺、像弯钩,水色如明镜、如碧玉、如翠绿的瓜,幽深地呈现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是浣花溪水回旋的地方。作者在此连用了7个新颖而恰当的比喻,来形容溪水优美的状态,可谓是妙喻连珠。
如果我们常读这样的经典作品,再努力地模仿借鉴学习,久而久之,写作水平不想提高都难。
http://s10/mw690/001P1nslzy7oPQPdbOF79&690
四说发现。历时两年的长读,有两方面的新发现。
一是我吸取了早年读此书无法深入的教训,采取反常规的方式读书,即从后往前读,先简单,后复杂,先从辛亥革命时期的作品读起,再读清、明、金元、宋、五代、唐、隋、北朝、南朝、魏晋、两汉、上迄先泰结束。甭说,这次竟顺利地读进去了。由此向编辑部进一言,今后再编辑类似的书籍时,何不从近代向远古编辑排版呢,这更方便读者的阅读。
二是发现了书中的很多错误。浩浩百万字的大部头,差错实在难免,但不能超过限度。其中有张冠李戴知识性错误。如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写成了先秦时期。还有常识性错误,如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重要人物欧阳修,在人物简介里没有标注“唐宋古文八大家”字样,而其他的七大家都有标注。还有编辑的粗心大意错误。导致错别字较多,好象盗版书一样。其中在一页书中,竟有4处低极错误,这是很难让人原谅的。不过,书中的“致读者”小便笺倒显得很诚恳,那上面写道:
亲爱的读者:
由于我们工作上的疏忽,本书出现一些失误,如52页与53页正文在照排时颠倒,非常抱歉,敬请鉴谅。
曾在报社当过编辑的我,了解从事文字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但不能因此就找借口而影响出版物的质量。在此就不说此出版社的名称了,希望他们能端正态度,工作不再疏忽,多出版些让读者满意优质的好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