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

标签:
醉翁之意北宋政坛《望江南》滁州散文代表作 |
写在前面的话
“唐宋八大家”早年在中学学古文时,就听语文老师讲过的一个名词,至于都是哪八大家,一带而过,知之甚少,以至于后来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不怕您笑话,也说不太全。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吧。一是当时对学习古文不太感兴趣,尤其打怵学楚辞,大都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二是课业负担太重,中学时不仅仅学语文这一科,还有数理化生外等新课程。三是当时将古文与古诗词作者的名字混淆了。试想,仅仅唐代,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堆诗人,宋代也有一大堆词人,而偶尔也能学到这些人写的古文。因此,谁写了什么,常常是张冠李戴的。至于谁是八大家,真的说不清楚。不过,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五位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中学时曾背诵过他们的作品,至今还记忆犹新。而对苏洵、苏辙也听过其名字,记得曾学过苏洵的一篇《六国论》,枯燥得很,印象也不深。没记得学过苏辙什么东西,还常常把人家的名字读成了苏chè。对苏辙的印象是,他肯定没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是借哥哥苏轼的光蹭来的声誉。而对曾巩呢,完全像个外星人那样的陌生,一点印象也没有。
近年来,为了写写游记消遣,开始捡起曾学过的古文,受益匪浅。近日,捧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更觉眼前一亮。为了进一步了解唐宋八大家的一些历史背景和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上网一查,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康震老师对唐宋八大家很有研究,并在“百家讲坛”上做了精彩讲解。为了加深记忆,从网上搜索到网友“盛久完笑”对康震老师的录音整理,但仅有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而宋代的其他六人没有,可能是工作量太大了吧。为了怀着对文学巨擘欧阳修和苏轼的至真敬意,我决心牺牲自己一段业余时间,将此录音搜集整理出来,在自享的同时,愿与喜爱唐宋古文的博友们共分享。
http://s4/mw690/001P1nslzy7h9KoBph9e3&690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
第一讲 醉翁之意在哪里
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画外音: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
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进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迷团,今天播出第一集——
(一)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
前段时间,唐宋八大家当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给大家介绍,另外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
我们讲唐代两大家时,是从韩愈讲起的。当代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的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
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领袖。他是北宋政坛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不但在朝廷做过很多的官职,在地方上做过官,而且他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并且主持了很多朝廷的政治改革事件,是大政治家。
第二,他是很著名的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史学上和二十四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三,他还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他都是一个领袖人物,开先河的人物。在宋代六大家里面,他也是领袖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掰指头都能算出来。在六大家里面,先说苏轼。苏轼是大家公认的,北宋最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全才式的人物。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宋代的大散文家、也是诗人。做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还有一个曾巩。我们知道,经常我们说起,这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一个人就是他,曾巩也是宋代有数的散文家。这三个人,全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他们是在欧阳修主持的一次科举考试当中,同时录取的这三个人。这多了不得呀,他做主考官的时候,选拔的这三个学生,后来能跟他一块进入“唐宋八大家”的序列当中。王安石虽然不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是曾巩把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的器重,因为有了欧阳修的推荐和奖掖,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声名那就很大了。还有那个苏老泉苏洵,在这些人当中,他就等于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但是苏洵之所以在北宋的文坛上,有那么大的名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对他大力的褒奖,极力地推荐他。我们知道苏洵是在八大家当中唯一一个被列到《三字经》里头的人。所以你看,我掰着手指给你算来算去的人,这宋代的六大家里面,那五大家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由于他的奖掖和推荐,而在政坛和文坛上获得声誉的,地位很特殊的。再说整体的唐宋八大家里面,他的地位也很特殊。为什么特殊呢?苏轼曾经对他的老师有一个评价:
苏轼《六一居士集序》
画外音: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无疑《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那么,这个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到底美在哪里呢?写作《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年仅四十岁,如此年纪轻轻,他为什么要自号“醉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究竟在哪呢?
康震:
古人写文章是很奇妙的,他会把这个醉意,把这个美景,把这个山水,把自己的内心,非常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呈现在你面前,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当我们看到这个《醉翁亭记》前面的这一大段描写的时候,情不自禁就浸染到了那个景色当中去。这个《醉翁亭记》再往下写,就没那么简单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真的老头了。你看,他说: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画外音:
康震:
欧阳修让人给告了!而且告的罪名不好说,怎么不好说呢?就是说有人告他,跟自己的外甥女有不干不净的关系。我们现在表述这个事实的时候,都要努力用一种比较典雅的语言来表述它,用书面语。他跟他的外甥女有某种不干不净的很难说清楚的关系,这是“炸弹”呐!我们刚讲过,他是三种具有领袖地位的人,能在政坛、文坛上立得住脚的,能给苏轼当老师的人,那就是道德、文章都得是一等一的才行,怎么现在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人家真是告他了,而且言之凿凿。
原来呀,欧阳修有一个妹妹,我们就叫她欧阳氏吧。他的妹妹嫁了一个丈夫,叫张龟正。这是十年前的事情。
十年前,欧阳修的妹妹嫁给张龟正之后,后来张龟正就去世了。张龟正原来还有个前妻,生了一个女儿,我们就叫她张氏,张龟正去世以后,丢下欧阳修的妹妹,以及他跟前妻生的那个小女孩。那时那女孩才七岁,欧阳修的妹妹无依无靠,怎么办呢?欧阳修就把他的妹妹以及这个从法律关系上讲,应该算是他的外甥女的张氏,七岁的小女孩,一块儿接到自己家里来一起生活。
光阴荏苒,这个小女孩就长大了。长大了以后,欧阳修做主,就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叫欧阳晟。这本来是好事嘛,我们觉得欧阳修照顾自己的妹妹,还照顾自己所谓的外甥女,法律上的外甥女,而且还负责她的终身大事,把她嫁出去。可是你说这个事情,它就谁也料不到,欧阳修再做一千个梦,他都梦不到后边发生的事情。
欧阳晟有一个仆人,这个仆人长得是青春年少,风流俊俏。这个小女孩长大的张氏,也是美貌多情,这一来二去,这个张氏就跟他这个仆人之间发生了关系。如果我们从法律上来讲,就是有通奸的关系,这位欧阳晟就发觉了,那欧阳晟就送官,送到哪个官呢?就送到了开封府来审理这个案子。
大家注意,讲到这儿的时候,你觉得这事跟欧阳修有关系吗?没关系呀!这半天欧阳修的名字还没出来呢。
当时开封府的知府杨日严,一看到这案子特别兴奋。为什么特别兴奋啊?杨日严原来在益州,就是现在的成都做市长的时候,因为贪污,欧阳修弹劾过他。他接到这个案子一看,这与欧阳修有关系呀,很兴奋,下令严加拷问,一定要问出点什么来。你想,这个张氏,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哪见过什么世面呀,要不是因为抓起来,她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到开封府来。她哪儿见过这种阵势啊!严刑拷打之后,这位张氏慌慌张张、非常的惊惧,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言谈之间,就说到了她还没有出嫁之前,在欧阳修的家里边和欧阳修之间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事情,说了很多很难听的污秽的话。这杨日严如获至宝,做梦都没想到能问出这个来,他就想以欧阳修与这个张氏通奸,并且企图霸占张氏的财产为名,向朝廷提出诉讼。可是当时的具体审理这个案件的官员不这么认为,觉得这个事退一万步讲,即使是这个张氏跟欧阳修有这种不干不净的关系,也与本案无关。因为我这个案子首先审的不是这个,这个主审的法官他认为,第一,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张氏与欧阳修之间有不干不净的关系,这层意思与本案无关。本案主审的是张氏与这个仆人之间的奸情;第二,张氏一介女流,在严厉的拷问之下,神情慌张,语不成句,脑子都不清楚,她说的话不可以为证据,所以决定依然以单纯的张氏跟这仆人之间有奸情来起诉。
画外音:
康震:
一听这个案子,非常高兴,决心把这个案子要好好地审一审。怎么审呢?他委托了当时的一位官员担任主审官,这个官员很狠毒,他就找到了欧阳修原来写的一首词,作为一个罪证。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呢?
《望江南》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
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
何况到如今。
这时候,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一会儿弹弹琵琶,一会儿做做游戏,一会儿在院子里边走来走去,非常的悠闲。同时,这个少女也特别地清纯。
欧阳修写这个词,他的本意是说,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这个少女就好比刚刚发芽的这柳枝一样,他没有别的意思。这个主审的官员就说,这个张氏七岁到的你们家,正好就跟这词里写的那玩耍的游戏的那个年龄相符合,你写的就是她,你到现在都惦记着她,这个词就是一个明证。
你想这件事闹到这个程度,宰相介入了,而且宰相亲自地指派相关的官员来审,而且惊动了宋仁宗,宋仁宗勃然大怒。你想,欧阳修当时虽然他年轻,年龄不大,但是在朝野上下也是著有盛名了。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查清楚,具体怎么查,还是宰相去办吧。好,这回我跟你讲,宰相选人可有讲究。宰相选了两个人,一个人叫苏安世,这太常博士,由他来审。另外,专门委派了一位宦官叫王昭明,来监督他审。你知道为什么选这王昭明吗?这都有用意的,这就准备害欧阳修呢。
当初欧阳修去河北做官的时候,朝廷要派王昭明与他随行。欧阳修说,没这个先例,我不愿跟一个宦官同行,有损我的声誉,朝廷就没有坚持。宰相现在派王昭明来监督这个案子,实际上就想利用他与欧阳修之间的这个矛盾,他们就是想联合起来。你发现没有,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很大的套子,给你勒到脖子上,拉得紧紧的,只等最后的致命一击,你就咽气了,这案子就成了死案子了。
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个王昭明虽然是个宦官,原来与欧阳修也有点不痛快,可是这人是一个非常耿直、公正的人。他一看这个案子,心里就很明白了。苏安世就跟他商量,因为苏安世心里清楚,宰相为什么派他们俩来,宰相想要最后把这个案子判成什么样,那很清楚了。苏安世就跟他商量,说怎么办呀?要不然随便弄一套档案,就把这案子按照宰相的意图办了,这不就算了么,挺好。跟他商量。王昭明说,皇上派我来监督判案,可要秉公断案,彰显正义,你怎么能随便罗织罪名呢?不行。他又接着说,我在皇上的身边经常随侍,皇上三天两头地夸欧阳修怎么能干,怎么有才华,现在你这么说,不就是想跟着宰相的意思走嘛。好,你要是跟宰相的意图把欧阳修定了罪,回头这案子要翻过来,哪一天要是给平反昭雪了,我告诉你,我王昭明吃罪不起,我担不起这个责任。苏安世虽然有点苟且,但这人还算有点良心,他想了想,觉得此事干系重大,不敢轻易地按照宰相的意图,就定了欧阳修跟张氏之间有通奸之情。最后怎么办呢?最后就说抓住一条罪证,说欧阳修用张氏的钱购买了田产,却把它归到了欧阳修的名下。就是你这儿有问题,你这么做就有点侵吞别人财产的意思,以这个罪名起诉。
画外音:
康震:
现在咱们再想想那《醉翁亭记》,那《醉翁亭记》里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总不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贬谪之间”吧。话说成这样,实话有时候很难听的。但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他颓然而醉,为什么说他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啊,谁身上泼了这么大盆子脏水都得未老先衰。不过,话说到这儿,我们就发现整个的欧阳修的这个算是绯闻案吧,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一个很大的罗网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有一个很大的背景,一直隐藏在这个案件的背后。你算算欧阳修当时也就才四十岁,一个四十岁的人,还来得及得罪了那么多人吗?我们就得问一个问题,这欧阳修到底把谁给得罪了?得罪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以至于对方能下这么重的毒手,套用一句俗话说,欧阳修把谁的奶酪给动了?你这不虎口夺食吗?所以这是不是一个绯闻事件呢?表面看来是,但它根本里头肯定隐藏着更大的背景。你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不了解这里面的秘密,那个《醉翁亭记》,你就只能在醉态中理解它,你永远不可能知道,醒了以后的醉翁是什么样子。
画外音: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