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

(2018-01-06 08:43:15)
标签:

醉翁之意

北宋政坛

《望江南》

滁州

散文代表作

写在前面的话

“唐宋八大家”早年在中学学古文时,就听语文老师讲过的一个名词,至于都是哪八大家,一带而过,知之甚少,以至于后来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不怕您笑话,也说不太全。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吧。一是当时对学习古文不太感兴趣,尤其打怵学楚辞,大都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二是课业负担太重,中学时不仅仅学语文这一科,还有数理化生外等新课程。三是当时将古文与古诗词作者的名字混淆了。试想,仅仅唐代,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堆诗人,宋代也有一大堆词人,而偶尔也能学到这些人写的古文。因此,谁写了什么,常常是张冠李戴的。至于谁是八大家,真的说不清楚。不过,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五位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中学时曾背诵过他们的作品,至今还记忆犹新。而对苏洵、苏辙也听过其名字,记得曾学过苏洵的一篇《六国论》,枯燥得很,印象也不深。没记得学过苏辙什么东西,还常常把人家的名字读成了苏chè。对苏辙的印象是,他肯定没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是借哥哥苏轼的光蹭来的声誉。而对曾巩呢,完全像个外星人那样的陌生,一点印象也没有。

近年来,为了写写游记消遣,开始捡起曾学过的古文,受益匪浅。近日,捧读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更觉眼前一亮。为了进一步了解唐宋八大家的一些历史背景和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上网一查,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康震老师对唐宋八大家很有研究,并在“百家讲坛”上做了精彩讲解。为了加深记忆,从网上搜索到网友“盛久完笑”对康震老师的录音整理,但仅有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而宋代的其他六人没有,可能是工作量太大了吧。为了怀着对文学巨擘欧阳修和苏轼的至真敬意,我决心牺牲自己一段业余时间,将此录音搜集整理出来,在自享的同时,愿与喜爱唐宋古文的博友们共分享。                      (图片来自互联网)


http://s4/mw690/001P1nslzy7h9KoBph9e3&690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

第一讲 醉翁之意在哪里

 

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画外音: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

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进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迷团,今天播出第一集——

 

(一)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

 大家好!

前段时间,唐宋八大家当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给大家介绍,另外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

我们讲唐代两大家时,是从韩愈讲起的。当代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的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

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领袖。他是北宋政坛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不但在朝廷做过很多的官职,在地方上做过官,而且他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并且主持了很多朝廷的政治改革事件,是大政治家。

第二,他是很著名的史学家。他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史学上和二十四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第三,他还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他都是一个领袖人物,开先河的人物。在宋代六大家里面,他也是领袖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掰指头都能算出来。在六大家里面,先说苏轼。苏轼是大家公认的,北宋最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全才式的人物。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宋代的大散文家、也是诗人。做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还有一个曾巩。我们知道,经常我们说起,这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一个人就是他,曾巩也是宋代有数的散文家。这三个人,全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他们是在欧阳修主持的一次科举考试当中,同时录取的这三个人。这多了不得呀,他做主考官的时候,选拔的这三个学生,后来能跟他一块进入“唐宋八大家”的序列当中。王安石虽然不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是曾巩把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的器重,因为有了欧阳修的推荐和奖掖,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声名那就很大了。还有那个苏老泉苏洵,在这些人当中,他就等于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但是苏洵之所以在北宋的文坛上,有那么大的名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对他大力的褒奖,极力地推荐他。我们知道苏洵是在八大家当中唯一一个被列到《三字经》里头的人。所以你看,我掰着手指给你算来算去的人,这宋代的六大家里面,那五大家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由于他的奖掖和推荐,而在政坛和文坛上获得声誉的,地位很特殊的。再说整体的唐宋八大家里面,他的地位也很特殊。为什么特殊呢?苏轼曾经对他的老师有一个评价: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苏轼《六一居士集序》

 这就是宋代的韩愈。评价非常高啊!那就等于是说,没办法欧阳修生得晚啊,他生在宋代了,他要是生在唐代,那还不一定谁是韩愈呢。这话听着有点别扭,但咱们这不就是为了强调说他确实很重要么。苏轼就说了,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所以我们不按照这个出生的先后顺序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宋八大家里头,真正引领整体的古文运动,带动了文学潮流和思想潮流的,就两个人,他们是绝对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唐之韩愈,一个宋之欧阳修。所以这两个人,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真正的领袖人物。你看我这一说,三个领袖地位,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时候,先要从欧阳修讲起。

 

画外音:

        说起欧阳修,我们多半会想到,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无疑《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那么,这个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到底美在哪里呢?写作《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年仅四十岁,如此年纪轻轻,他为什么要自号“醉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究竟在哪呢?

 

康震:

       我们就来看看这一篇写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一开篇就说: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全都是山。你往西南边看,那边的风景格外地优美。沿着这个山路往前走,看见前面幽深的又那么秀丽的地方,那是哪儿啊?欧阳修告诉你,那就是滁州有名的琅琊山。沿着山路再往前走,走上那么六七里,有一股泉水,喷泻而出,在山峰中间喷泻下来,这是什么泉水啊?这就是酿泉。在酿泉的上面,有一座小巧的亭子,这小巧的亭子,四个角翘起来,像鸟儿的翅膀在飞翔一样,这就是醉翁亭,非常的美。在我们的眼里,可能是比较普普通通的一个景物,而在我们文坛领袖的笔下,变得是那样地温馨,那样地优美,那么地让人心旷神怡,这亭子是欧阳修盖的吗?不是,他说: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造亭子的不是我,是这个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可是给这亭子起名的呢,那是我欧阳修。哎呀,我跟我的朋友们到醉翁亭来喝酒,才喝了一点点,我就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我的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我把自己叫“醉翁”,可是我喝酒的本意,并不在酒本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儿呢?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换句话说,欧阳修喝酒,是因为他欣赏到了这秀丽的山水,而喝酒只不过是他内心的一种寄托罢了。这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当然后来这意思发生了一点转变,凡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就是有点琢磨的,想动别的心思。但是当时的本意,是说什么呢,是说我不在乎这是美酒,我迷恋的不是美酒,我迷恋的是山水间的优美的景色,景色把我醉倒了,酒不醉人景自醉人。

古人写文章是很奇妙的,他会把这个醉意,把这个美景,把这个山水,把自己的内心,非常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呈现在你面前,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当我们看到这个《醉翁亭记》前面的这一大段描写的时候,情不自禁就浸染到了那个景色当中去。这个《醉翁亭记》再往下写,就没那么简单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真的老头了。你看,他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真正的快乐,有时候并不是需要音乐来相伴的,只要大家在一起,玩儿的高兴,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就很好,可是有一样,当你们大家都很高兴的时候,有一个家伙,满脸苍老,满头白发地,很颓唐地,很颓废地,颓然地就醉倒了。他前面光说自己醉了,没说自己是个什么状态。人家有的是文醉,醉了以后就吟诗一首,特文雅,一点也不闹腾。还有人是武醉,醉了以后就成孙悟空了。欧阳修这个醉得比较特殊,他醉了以后,是颓然而醉,而且他说自己是苍颜白发,这个就很奇怪了。刚才我们还称赞说是,他是酒不醉人景自醉人,这是美好的醉,现在突然发现,不是美好的醉了,他可能真的快变成一个未老先衰的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们说这个人心里有事,他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儿呢?在乎山水之间也。文人的话不能全信,他说是在山水之间,你就认为在山水之间,醉翁之意在自己内心的心事里,他不告诉你,为什么不告诉你啊?他有些苦处是说不出来的,你不能老看《醉翁亭记》,你得看点别的,他后来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题滁州醉翁亭》。诗曰: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什么意思啊?说四十岁真不老,我那就是说说,我在醉翁亭这儿,偶然写一篇文章下来,我醉了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万事万物都忘记了,连我年龄都不记得了。我看这山间的花草,他们是不明白我为什么醉。只有山间的风吹来,我的脑袋才在醉态当中,稍稍地醒来一些。你注意,这就有点意思了。刚才不还说自己是醉翁么,还是苍颜白发,怎么现在突然在诗里面就“四十未为老”了呢?他后面说的这些,实际是推翻了前面,自许醉翁的这一段事实。

 

画外音:

       欧阳修从政的经历十分坎坷,二十四岁考中进士的他,在走向政坛的初期,曾经平步青云。他亲自参与了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庆历新政”,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谏官这样的中央职务,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这样的地方要员,在振兴朝政、整饬吏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迫害,却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爆发了。那么,这场可怕的政治迫害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与《醉翁亭记》的创作又有什么关系呢?

 

康震:

        大家可能就会问,这不是当得好好的么,这么年轻,他在未被贬之前,还不到四十岁呢,担任着这么重大的职责,现在怎么突然给贬到这儿。大家可能说,那可能是政绩不突出,得罪了官员。我跟你说,这些还真都不是。我跟你一说原因,你做梦也想不到。

欧阳修让人给告了!而且告的罪名不好说,怎么不好说呢?就是说有人告他,跟自己的外甥女有不干不净的关系。我们现在表述这个事实的时候,都要努力用一种比较典雅的语言来表述它,用书面语。他跟他的外甥女有某种不干不净的很难说清楚的关系,这是“炸弹”呐!我们刚讲过,他是三种具有领袖地位的人,能在政坛、文坛上立得住脚的,能给苏轼当老师的人,那就是道德、文章都得是一等一的才行,怎么现在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人家真是告他了,而且言之凿凿。

原来呀,欧阳修有一个妹妹,我们就叫她欧阳氏吧。他的妹妹嫁了一个丈夫,叫张龟正。这是十年前的事情。

十年前,欧阳修的妹妹嫁给张龟正之后,后来张龟正就去世了。张龟正原来还有个前妻,生了一个女儿,我们就叫她张氏,张龟正去世以后,丢下欧阳修的妹妹,以及他跟前妻生的那个小女孩。那时那女孩才七岁,欧阳修的妹妹无依无靠,怎么办呢?欧阳修就把他的妹妹以及这个从法律关系上讲,应该算是他的外甥女的张氏,七岁的小女孩,一块儿接到自己家里来一起生活。

光阴荏苒,这个小女孩就长大了。长大了以后,欧阳修做主,就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叫欧阳晟。这本来是好事嘛,我们觉得欧阳修照顾自己的妹妹,还照顾自己所谓的外甥女,法律上的外甥女,而且还负责她的终身大事,把她嫁出去。可是你说这个事情,它就谁也料不到,欧阳修再做一千个梦,他都梦不到后边发生的事情。

欧阳晟有一个仆人,这个仆人长得是青春年少,风流俊俏。这个小女孩长大的张氏,也是美貌多情,这一来二去,这个张氏就跟他这个仆人之间发生了关系。如果我们从法律上来讲,就是有通奸的关系,这位欧阳晟就发觉了,那欧阳晟就送官,送到哪个官呢?就送到了开封府来审理这个案子。

大家注意,讲到这儿的时候,你觉得这事跟欧阳修有关系吗?没关系呀!这半天欧阳修的名字还没出来呢。

当时开封府的知府杨日严,一看到这案子特别兴奋。为什么特别兴奋啊?杨日严原来在益州,就是现在的成都做市长的时候,因为贪污,欧阳修弹劾过他。他接到这个案子一看,这与欧阳修有关系呀,很兴奋,下令严加拷问,一定要问出点什么来。你想,这个张氏,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哪见过什么世面呀,要不是因为抓起来,她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到开封府来。她哪儿见过这种阵势啊!严刑拷打之后,这位张氏慌慌张张、非常的惊惧,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言谈之间,就说到了她还没有出嫁之前,在欧阳修的家里边和欧阳修之间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事情,说了很多很难听的污秽的话。这杨日严如获至宝,做梦都没想到能问出这个来,他就想以欧阳修与这个张氏通奸,并且企图霸占张氏的财产为名,向朝廷提出诉讼。可是当时的具体审理这个案件的官员不这么认为,觉得这个事退一万步讲,即使是这个张氏跟欧阳修有这种不干不净的关系,也与本案无关。因为我这个案子首先审的不是这个,这个主审的法官他认为,第一,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张氏与欧阳修之间有不干不净的关系,这层意思与本案无关。本案主审的是张氏与这个仆人之间的奸情;第二,张氏一介女流,在严厉的拷问之下,神情慌张,语不成句,脑子都不清楚,她说的话不可以为证据,所以决定依然以单纯的张氏跟这仆人之间有奸情来起诉。

 

画外音:

 以这种不明不白的通奸罪来打击欧阳修,恐怕是欧阳修的政治对手最希望看到的情形,而此时执政的宰相贾昌朝和陈执中又火上浇油,直接导致案件更加复杂。那么,这两位宰相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采取的招数又是什么呢?

 

康震:

 这个案子弄大了,惊动了当时的宰相贾昌朝和陈执中,这两个人也特别兴奋。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兴奋吗?因为这俩宰相在政治上,他们的立场都是比较保守的,欧阳修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时候,大力地抨击过他们,他们早就想报复欧阳修了。

一听这个案子,非常高兴,决心把这个案子要好好地审一审。怎么审呢?他委托了当时的一位官员担任主审官,这个官员很狠毒,他就找到了欧阳修原来写的一首词,作为一个罪证。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呢?

 

《望江南》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

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

留著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

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

何况到如今。

       这与了一个什么啊?这其实就写了一个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的情状。这大意是说什么呢?春天到了,柳枝还特别地嫩,人们都不忍心去攀折这个柳枝,连那个鸟儿都不忍心停在柳枝上去歌唱。因为什么啊?因为它实在太嫩了,太弱了。要想在枝头歌唱,还是等春光更浓一些吧,等这柳枝更结实一点。

这时候,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一会儿弹弹琵琶,一会儿做做游戏,一会儿在院子里边走来走去,非常的悠闲。同时,这个少女也特别地清纯。

欧阳修写这个词,他的本意是说,在初春时节,一个少女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这个少女就好比刚刚发芽的这柳枝一样,他没有别的意思。这个主审的官员就说,这个张氏七岁到的你们家,正好就跟这词里写的那玩耍的游戏的那个年龄相符合,你写的就是她,你到现在都惦记着她,这个词就是一个明证。

你想这件事闹到这个程度,宰相介入了,而且宰相亲自地指派相关的官员来审,而且惊动了宋仁宗,宋仁宗勃然大怒。你想,欧阳修当时虽然他年轻,年龄不大,但是在朝野上下也是著有盛名了。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查清楚,具体怎么查,还是宰相去办吧。好,这回我跟你讲,宰相选人可有讲究。宰相选了两个人,一个人叫苏安世,这太常博士,由他来审。另外,专门委派了一位宦官叫王昭明,来监督他审。你知道为什么选这王昭明吗?这都有用意的,这就准备害欧阳修呢。

当初欧阳修去河北做官的时候,朝廷要派王昭明与他随行。欧阳修说,没这个先例,我不愿跟一个宦官同行,有损我的声誉,朝廷就没有坚持。宰相现在派王昭明来监督这个案子,实际上就想利用他与欧阳修之间的这个矛盾,他们就是想联合起来。你发现没有,我讲到这儿的时候,就要做一个很大的套子,给你勒到脖子上,拉得紧紧的,只等最后的致命一击,你就咽气了,这案子就成了死案子了。

可他做梦都没想到,这个王昭明虽然是个宦官,原来与欧阳修也有点不痛快,可是这人是一个非常耿直、公正的人。他一看这个案子,心里就很明白了。苏安世就跟他商量,因为苏安世心里清楚,宰相为什么派他们俩来,宰相想要最后把这个案子判成什么样,那很清楚了。苏安世就跟他商量,说怎么办呀?要不然随便弄一套档案,就把这案子按照宰相的意图办了,这不就算了么,挺好。跟他商量。王昭明说,皇上派我来监督判案,可要秉公断案,彰显正义,你怎么能随便罗织罪名呢?不行。他又接着说,我在皇上的身边经常随侍,皇上三天两头地夸欧阳修怎么能干,怎么有才华,现在你这么说,不就是想跟着宰相的意思走嘛。好,你要是跟宰相的意图把欧阳修定了罪,回头这案子要翻过来,哪一天要是给平反昭雪了,我告诉你,我王昭明吃罪不起,我担不起这个责任。苏安世虽然有点苟且,但这人还算有点良心,他想了想,觉得此事干系重大,不敢轻易地按照宰相的意图,就定了欧阳修跟张氏之间有通奸之情。最后怎么办呢?最后就说抓住一条罪证,说欧阳修用张氏的钱购买了田产,却把它归到了欧阳修的名下。就是你这儿有问题,你这么做就有点侵吞别人财产的意思,以这个罪名起诉。

 

画外音:

       宰相贾昌朝等人,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伎俩,罗织出“欧阳修侵占财产”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而宋仁宗迫于宰相等人的压力,做出了罢黜欧阳修原有官职,将其贬为滁州知州的最终判决。从二十四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至今,欧阳修已经在政坛上拼搏了十五个年头,怀着落寞的心情,来到安徽滁州的他,会向宋仁宗怎样抒发心中不平与愤懑呢?

 

康震: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之后,按照惯例,要给皇上写一道谢恩的奏章。在这奏章里,他就写了自己为什么被贬的原因,听了以后也很可笑。他说,第一,我只恨我不会算卦,我没有那个神通之术,我不会周易,不会算卦,我要早知道这个张氏七岁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将来去犯这个事,我死活都不会抚养她,那我不是没办法么。她从名义上是我的外甥女,她又是我的亲妹妹,那时候,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到我的家来,我得抚养她,我得照顾她,我有错吗?说白了,我要是真有问题,按照现在审案子的这些官员对我仇恨的程度,按照当时的险要形势,我绝对不可能逃出法律的制裁,但是我为什么就没事了呢?我要是真有事的话,就应该绳之以法才对呀。把一个应该绳之以法的人,为什么让他逃到了法网之外。当然了,主要是皇上圣明,多亏皇上您,要没有您,我这个冤情就算坐定了,这很矛盾。他要真有罪,你就该判他罪。他要没有罪,你就不应该贬他。欧阳修就对皇上接着说,说什么呢?我跟您说句实话,我为什么会这样?第一,我原来做谏官的时候,这谏官专门负责给皇上给朝政提意见,我得罪了很多的权贵,他们都恨死我,恨之入骨。第二条是什么,说我这次必须得被贬。为什么呢?我要是不被贬的话,我要是还在朝廷待着的话,他们就会不断地接着攻击我,一直把我攻击得形单影只为止,而且只要我不走,我就没有一刻的安宁。只要我不走,我的罪名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让我走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我走了,他们就满足了,他们就消停了,失去目标了,他们就安闲了,我也就消停了。所以等于是安慰皇上,您也别为难了,我走就是了,我早就该走了。当然了,我还得感谢您,要没有您保护我,要没有您体谅我,我怎么能够有现在这样的一个好去处呢?咱要是再往后说点,要是没有这个事,没有人告他,没有人把他告得最后贬走了,他还写不出《醉翁亭记》呢。你看这个成了一个悖论了。

现在咱们再想想那《醉翁亭记》,那《醉翁亭记》里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总不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贬谪之间”吧。话说成这样,实话有时候很难听的。但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他颓然而醉,为什么说他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啊,谁身上泼了这么大盆子脏水都得未老先衰。不过,话说到这儿,我们就发现整个的欧阳修的这个算是绯闻案吧,给我们的感觉是,有一个很大的罗网一直笼罩在他的头上,有一个很大的背景,一直隐藏在这个案件的背后。你算算欧阳修当时也就才四十岁,一个四十岁的人,还来得及得罪了那么多人吗?我们就得问一个问题,这欧阳修到底把谁给得罪了?得罪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以至于对方能下这么重的毒手,套用一句俗话说,欧阳修把谁的奶酪给动了?你这不虎口夺食吗?所以这是不是一个绯闻事件呢?表面看来是,但它根本里头肯定隐藏着更大的背景。你如果不了解这个背景,不了解这里面的秘密,那个《醉翁亭记》,你就只能在醉态中理解它,你永远不可能知道,醒了以后的醉翁是什么样子。

 

画外音:

 在北宋政坛上,已经小有名气的欧阳修写了一封义正严辞的信,却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不白之冤,被贬往了穷乡僻壤,这其中究竟隐瞒着怎样的秘密?年轻的欧阳修,会怎样对待这次的人生挫折?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主讲的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二集——

 偏向虎山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