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盘岭是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一座大山,是本溪市到桓仁县的咽喉要道。山虽不算太高,海拔仅730多米,也不是名山胜境,本溪以外的人很少知晓,但却令经过此路的许多国内司机心悸胆寒,印象深刻。
20多年前,因工作关系,我一年四季要经常坐车过往险峻的八盘岭。从1989年5月,山下的东北地区最长的公路隧道通车后,我再也没上八盘岭,也无法领略岭上秀美的风光。20多年过去了,如今八盘岭古道变得怎样?近年来,随着人们或骑行或徒步到户外活动的增多,我也有种徒步征服八盘岭的莫名冲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终于等到了徒步攀登八盘岭的时刻。http://s12/mw690/001P1nslzy6MzP58Sgz4b&690
横贯八盘岭大山腹地的东北地区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 6340米,火车在里面跑需要12分钟。这是位于田师傅一侧的洞口。
http://s10/mw690/001P1nslzy6MzP9dPYde9&690
这是上岭的第一个盘山道。
http://s6/mw690/001P1nslzy6MzPbWic575&690
http://s15/mw690/001P1nslzy6MzPdKGd08e&690
http://s6/mw690/001P1nslzy6MzPfC7UV05&690
http://s3/mw690/001P1nslzy6MzPhgVnc72&690
http://s5/mw690/001P1nslzy6MzPjg8fie4&690
早晨9时05分从田师傅镇出发,沿着溪田铁路线一路向西。
凭着记忆和大致的方位,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费尽一番周折,历时一个多小时,带着一身热汗,终于来到岭前一条通往山里的土路上,这是不是原来的八盘岭公路?同伴也不敢确定。当年黄尘泛起的公路不见了,眼前只有这条进山拉煤的路。昨天刚下过一天的雨,路上还汪着些积水。http://s11/mw690/001P1nslzy6MzPoA5qW5a&690
八盘岭下的八盘村和远处的九顶铁刹山。
http://s4/mw690/001P1nslzy6MzPr1qAX63&690
中午时分,阳光都无法朗照公路,险峰横亘,遮天蔽日。
http://s7/mw690/001P1nslzy6MzPtqHZQ06&690
http://s10/mw690/001P1nslzy6MzPvBD2p59&690
http://s11/mw690/001P1nslzy6MzPy4ZOq8a&690
http://s5/mw690/001P1nslzy6MzPA3vwwe4&690
路边有个死去的刺猬,肉已被其他动物吃光,只剩下这身长满刺的皮。
http://s3/mw690/001P1nslzy6MzPDjtei22&690
这是八盘岭上最平坦的地方,许多司机行车至此,都要下车歇一歇脚,再检查一下车辆的状况,以迎接下山时更险峻路段对车闸的考验。
继续前行,正在我们困惑的时候,突然从大山里走出两个人,一个挎着籐条筐,一个手持镰刀,肩扛十余根新割的豆架棍,信步朝我们走来。等走近方看出,是两个年长的农妇。此时正好问路,于是上前,刚要开口,叫大姐,人家如果比我年龄小咋办。称妹子,明显觉得不对。当下女人的年龄是很敏感的话题,也是不很好判断的事情。如果称呼错了,还不如什么都不叫为好。眼看着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我急中生智,马上前来搭讪。提高声音问:“蘑菇捡了多少?没少捡吧!”对方应答:“就捡了这点儿。”“噢,没少捡。”我随便地附和着。不能忘了正事,我马上就问:“请问脚下这条路是不是上八盘岭的老道?”两个老妇人瞅都没瞅我们一眼就说,是原来的老道。http://s9/mw690/001P1nslzy6MzPLxdwY78&690
http://s13/mw690/001P1nslzy6MzPO2wrOac&690
http://s14/mw690/001P1nslzy6MzPPLjbf1d&690
http://s11/mw690/001P1nslzy6MzPSaFd03a&690
http://s8/mw690/001P1nslzy6MzPTFAEfd7&690
http://s11/mw690/001P1nslzy6MzPVx34u0a&690
http://s16/mw690/001P1nslzy6MzPX8RNJaf&690
http://s13/mw690/001P1nslzy6MzQ0ddUwbc&690
http://s2/mw690/001P1nslzy6MzQ1G7cJ31&690
告别农妇,我们沿着脚下的路逶迤上山。
山路被拉煤车染成炭色,这大概就是煤乡路的一大特色吧。不时还能看到路边一个个小煤窑的洞口,深不可测。在这个大山里,究竟还隐藏着多少这样的洞口和秘密,恐怕没有人知道。
路边还停放着几辆红色摩托车,那是进山采山货的人停在路边的。
沿着山路一路上行。峰回路转,移步换景,大山被秋霜尽染,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斑斓世界里,红、绿、黄成了主色调。尽管原来的公路已经荒芜,但路基的轮廓依稀可见。随着山下隧道的通车,原来的养路工早已撤到了山下,当年的盘山公路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和滚滚黄尘,也没有了昔日昼夜不间断的过往车辆和商旅,路旁的树枝肆无忌惮地向路中央伸展过来,公路上的杂草和矮树恣意地生长着,但无灰尘,因为这里极少有车辆通过,这里又恢复了原始大山的那份宁静。在我们登山的时段里,只见到从山上开下的一辆双人摩托车,看骑行者的打扮,应该是旅游的。http://s12/mw690/001P1nslzy6MzQ7Jwx5cb&690
http://s8/mw690/001P1nslzy6MzQ9DQqjc7&690
http://s15/mw690/001P1nslzy6MzQcKVky6e&690
过去走八盘岭,一直都是坐在车里的,明知路险,但从未遇险,也算命大福大,因此也不曾害怕。这次徒步八盘岭,因为速度慢,观察细,看见急弯不断和山下的深沟陡涧,方知其凶险程度。如果车坠深谷,后果不堪设想。《八盘岭隧道铭》记载:此处交通事故频发,曾翻车数十,伤人逾百,行人无不为其险恶而惊骇!http://s3/mw690/001P1nslzy6MzQiRj8e02&690
http://s9/mw690/001P1nslzy6MzQkSvYke8&690
http://s13/mw690/001P1nslzy6MzQn3JMgfc&690
据说当年到了冬季,山高路滑,阴坡一落雪,则一冬不化。南方的一些司机,经过本溪的八盘岭时,要不惜花高价雇当地的司机将车开过山去。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是开130车的老司机,一次路过八盘岭,在上岭时车翻滚下山,后被大树拦住,所幸身无大碍,乘客悉数轻伤。事后问其原因,他也不明白,怎么能将上坡的车在弯路上开下山来。是车速太快?他回答,上坡的车速能有多快,且翻车的路段一无车二无人,也无需避让,他至今对这次灵异的翻车事故仍觉得是个迷。许多过往的司机,可能与他一样,在稀里糊涂中跌下了深谷。
http://s14/mw690/001P1nslzy6MzQuACKhcd&690
再不用到岭上历险的车辆,在山下南来北往,风驰电掣般行驶在本桓线上。
http://s13/mw690/001P1nslzy6MzQx4DsUcc&690
http://s16/mw690/001P1nslzy6MzQyyG6P9f&690
http://s14/mw690/001P1nslzy6MzQA90F72d&690
如果是早些年,站在山顶上回望山下,可看到山间时隐时现的蜿蜒公路。今日气喘吁吁地登上山巅,已是正午时分,看看手表,离出发地刚好过去三个钟头。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站在八盘岭的制高点上,回望山下走过的山路,早已被茂密的森林所覆盖。
2014年10月4日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田师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