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莫言讲故事获得的启示
(2012-12-08 23:23:46)
标签:
莫言讲是我们记忆许多获得者 |
家长要早发现孩子的潜质
听了莫言在瑞典的演讲《讲故事的人》,才知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小时候竟是个喜欢听评书的人。
莫言说:“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到了莫言小时候已露出作家的创作潜质。他不仅喜欢听书,还会讲书,后来,在复述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投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当然,对于没有文化的莫言母亲并不知道什么“潜质”“特长”“天赋”之类的词,但她后来不反对儿子听书,默许儿子去听书,回来再耐心地听儿子讲故事。这是一位很负责的母亲,她用行动在默默地支持着儿子走向实现梦想的彼岸。
每年的高考前,总有一些家长,为孩子报考什么专业而苦恼。孩子学什么专业好,将来干什么工作有出息?这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有句名言: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莫言小时候对听书讲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他后来克服困难,坚持创作并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原动力。正因为有了这个不竭的原动力,他最终成功了。
莫言的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成功的人,其实在小时候已或多或少地露出一种特殊的潜质,关键是我们的家长能否慧眼识珠,尽早地发现并努力培养这种兴趣,不断鼓励孩子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而不是凭着家长的兴趣爱好和对世界的看法,断然决定孩子的未来走向。莫言的母亲当初就不理解儿子听书,编故事。她认为那是玩嘴皮子,不务正业,可后来她改变了。正是由于母亲的及时改变,正是靠着这编故事的本领,让莫言最终站在了诺奖的领奖台上。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天天领着孩子学英语,学琴,学舞蹈、学书法……她们只知道不断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孩子的内在潜质和特长却被忽视或扼杀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在黄土地上刷新成绩。家长让孩子多学点本领本无可厚非,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我们一味地机械地学习,在选项上扬短避长,那么,本来在某些方面很可能有造诣的孩子,其成功率却让其父母给打了折扣,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