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试题(附答案)

(2014-12-04 08:29:24)
标签:

文化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试题(附答案) 

(1)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头地耳(          ) ②长跪而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白玉之环                     D、予观夫巴陵胜

3、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       )     (2)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      )      

(3)秦王色挠(          )      (4) 千里不敢易也(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7.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而君逆寡人者   逆: (      )  寡人矣     (      )       

9.(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     吴广爱人

C.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休祲降

D.怀怒未      野芳而幽香

10.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11、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 l )故不意也:(       )   ( 2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                

13.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A.① 秦王使人安陵君日     ② 太守

B.① 秦王不               ②俟其欣,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

D、① 终守之              借子杀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5.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  ---------------------------------------------------------------

15.解释

A.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B.头抢地耳(   

C.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        D.不物喜(   

16、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7.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18.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安陵君许寡人      其:(     )         唐雎不使命   辱(      

五百里哉       直:(       )       今日也     是(      

19.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抄一句就可以)

 --------------------------------------------------------------------20.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1.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2.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唐雎不辱使命》的几点补充: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向。            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

  2.选自《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 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

  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 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3.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与动作描写来进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对比、反问、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要点

  1.人物形象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2.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可分为两个回合,简要概括为:

  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

 

2010年温州中考课外文言文: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节选自《三国志·先主传》)

【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会表卒            (2)遂将其众去               

(3)诸葛亮说先主攻琮         (4)或谓先主曰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

23、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4分)

------------------------------------------------------------------------------------------------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上海世(bó)(1)        会隆重开幕了!从这一刻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将体现到来自全球的精(cǎi)(2)          展示之中,贯穿于184个日日夜夜。这一曾经和中国彼此(yáo)(3)    望的人类文明盛事,将隆重写入中国历史。她饱蘸底蕴深厚的“中国红”,演绎一个(xuàn)(4)          丽多姿的中国传奇。

3、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得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这个四合小院,家家的窗户低矮,是老式对开的方格玻璃窗。        

①     屋里简朴干净,桌柜上摆着整齐的碗杯,小罐子里插着几双筷子。

②     这俗常的景象,现在不得多见了,这小玻璃窗,叫人心生温暖。

③     黑亮的老铁壶在炉子上海吱吱唱着小曲,隔着窗户也听得清。

④     从这家的窗玻璃望进去,开满的碎花的窗帘并没拉上。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4、古诗词名句默写。(8分)

    春夏秋冬是古典诗词长盛不衰的话题。“池上碧苔三四点,(1)                           ”是淡淡的春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宜人的夏韵;“何当共剪西窗烛,(2)                   ”是缠绵的秋思;“夜阑卧听风吹雨,(3)                      ”是伤怀的冬寒。

风花雪月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意象。“(4)                     ,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满腹乡愁;“(5)                   ,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地落花道不尽杜甫一生飘零;“山回路转不见君,(6)                ”是岑参雪天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7)                   ,(8)                    ”是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由望月而牵动的骨肉相思之情。   (以上1、3、4题皆为温州2010年中考题)

参考答案:

1、①撞    ②道歉   2、C  3、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4、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答案: 5.(1)盛怒、愤怒(2)曾经(3)屈服(4)即使6.略7.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答案:8.逆:违背   明白 10. C  10.(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1.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12、〔 1 )通“措”,置, (2 )交换    13 、B 14 、 (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 )---15.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16、--  17、C18、B答案:19.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  只(仅仅) ---20.“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辱没,辜负

18.(4分)(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

(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

19.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20.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1、(4分)(1)适逢 正赶上 (2)率领带领 (3)劝说说服(4)有人  

22、(2分)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呢? 

 23、(2分)因刘表的礼遇之恩,刘备不忍心攻打刘琮;在危难之时,刘备不忍心丢弃跟随他的百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