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六价铬镀铬工艺研究
李昌树
【摘要】:
本文在标准镀铬液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镀铬添加剂的不足,对高效六价铬镀铬添加剂、镀铬工艺进行了研究。
通过与标准镀铬液对比,研究了三种添加剂HCR、WR-26、BH对镀液及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CR添加剂综合性能较好,电流效率可达26.3%,但与WR-26、BH添加剂镀层相比存在裂纹粗、硬度低的不足。
针对HCR添加剂的不足,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对添加剂HCR进行了改进并优化,分别考察了碘化钾、硼酸、丙二酸、甲酸、对氨基苯磺酸等五种添加剂对表面形貌、硬度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碘化钾能有效地提高阴极电流效率,在50℃-60℃的范围内,电流效率为21.4-25.0%,且电流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丙二酸能提高硬度和改善表面形貌;碘化钾与丙二酸两种添加剂与HCR添加剂复合后优化,在电流密度为65 A/dm2,温度为56℃,丙二酸浓度为1.0g/L,碘化钾浓度为0.3g/L,HCR添加剂浓度为2.2g/L,镀液基本成分不变情况下,电流效率提高到27.8%,硬度提高到HV100 1132。
研究中采用电化学工作站、SEM、XRD等测试仪器,研究了镀液极化曲线和镀层微观结构,对高效镀铬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由极化曲线可知,高效镀铬添加剂的加入抑制了析氢反应,降低了铬的析出过电位,使电流效率提高。镀层微观结构显示:添加剂有利于细化镀层结晶,提高表面平整性,并使镀层晶体在生长过程中有择优取向。
本文还以沈阳电镀厂杂质离子严重超标的镀铬液为样本,研究了素烧筒隔膜电解法处理镀铬槽液杂质离子。素烧筒内的传统电解液容易造成镀液硫酸根浓度上升,通过改良实验发现:将标准镀铬液稀释3倍作为筒内的电解液效果较佳。更深一步的中试实验表明该法能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
【关键词】:镀铬 添加剂 电流效率 阴极过程 隔膜电解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TQ15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27
·
1.1
镀铬概述13-15
·
1.1.1
镀铬层的性质与用途13-14
·
1.1.2
镀铬液的特性和种类14-15
·
1.2
六价铬镀铬工艺15-21
·
1.2.1
镀铬原理16-17
·
1.2.2
镀铬液组成及其作用17-19
·
1.2.3
工艺参数对镀铬的影响19
·
1.2.4
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9-20
·
1.2.5
镀硬铬工艺20-21
·
1.3
镀铬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21-26
·
1.3.1
低浓度镀铬21-22
·
1.3.2
三价铬镀铬22-23
·
1.3.3
镀铬添加剂23-26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26-27
·
第2章
实验方法27-35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27-28
·
2.2
工艺流程28-29
·
2.2.1
镀液配制28
·
2.2.2
基体前处理28-29
·
2.2.3
施镀方法29
·
2.3
镀液性能测定方法29-32
·
2.3.1
阴极电流效率的测定29-30
·
2.3.2
镀液沉积速率的测定30
·
2.3.3
镀液分散能力的测定30
·
2.3.4
镀液覆盖能力的测定30-31
·
2.3.5
赫尔槽实验31
·
2.3.6
镀液的极化曲线测定31-32
·
2.4
镀层性能测定方法32-35
·
2.4.1
镀层外观检验32
·
2.4.2
镀层厚度的测定32
·
2.4.3
镀层硬度的测定32-33
·
2.4.4
镀层结合力的测定33
·
2.4.5
镀层耐蚀性的测定33-34
·
2.4.6
镀层孔隙率的测定34
·
2.4.7
镀层表面形貌的测定34
·
2.4.8
镀层电化学性能的测定34
·
2.4.9
镀层晶体结构的测定34-35
·
第3章
高效镀铬添加剂性能对比研究35-49
·
3.1
镀液性能对比35-39
·
3.1.1
阴极电流效率和沉积速率的测定结果35-37
·
3.1.2
镀液分散能力及覆盖能力的测定结果37-38
·
3.1.3
赫尔槽实验结果38-39
·
3.2
镀层性能对比39-48
·
3.2.1
镀层外观和表面形貌的评定结果39-42
·
3.2.2
镀层厚度测试结果42-43
·
3.2.3
镀层结合力测试结果43
·
3.2.4
镀层硬度测试结果43-45
·
3.2.6
镀层耐蚀性测试结果45-46
·
3.2.7
镀层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46-48
·
3.3
本章小结48-49
·
第4章
高效六价铬镀铬工艺优化49-64
·
4.1
辅助添加剂的筛选49-55
·
4.1.1
碘化钾49-50
·
4.1.2
硼酸50-51
·
4.1.3
有机羧酸51-52
·
4.1.4
对氨基苯磺酸52-55
·
4.2
工艺优化55-60
·
4.2.1
单因素实验55-57
·
4.2.2
正交试验57-60
·
4.3
性能对比60-63
·
4.3.1
镀液性能对比60-61
·
4.3.2
镀层性能对比61-63
·
4.4
本章小结63-64
·
第5章
高效镀铬机理的初步探讨64-71
·
5.1
镀液极化曲线的研究64-67
·
5.2
镀层微观结构的研究67-70
·
5.2.1
镀层表面形貌分析67-69
·
5.2.2
镀层晶体结构分析69-70
·
5.3
本章小结70-71
·
第6章
隔膜电解法处理镀铬槽液杂质71-80
·
6.1
实验背景71
·
6.2
实验原理71-72
·
6.3
操作步骤72
·
6.4
镀液组成分析方法72-74
·
6.4.1
铬酸酐含量的测定72-73
·
6.4.2
硫酸根的测定73
·
6.4.3
三价铬的测定73
·
6.4.4
铁离子的测定73-74
·
6.4.5
铜离子的测定74
·
6.5
结果与讨论74-79
·
6.5.1
单阳极实验74-75
·
6.5.2
双阳极实验75-77
·
6.5.3
改良实验77-79
·
6.5.4
中试实验79
·
6.6
本章小结79-80
·
结论80-82
·
参考文献82-87
联系137925698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87-88
·
致谢88-89
·
详细摘要89-95
文章全文济南泰格化工有限公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