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行为学对于投资有多大的用处?
半年多以来,智能系统所展示出的卓越表现令人瞠目。不过,大多数人对于智能系统在金融领域上的应用仍然持有保留态度。很大程度上,“怀疑“来源于其核心理论的“陌生感”。
有同事问我,行为学是不是心理学啊?看上去似乎是一回事啊?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其机理,我决定就一些基础认知进行通俗化的介绍。当然,这基本上都是我的个人认知。毕竟,无论是行为金融学,还是预测学,它们都没有足够的权威教材可供研习。
● 行为学与心理学的差异;
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行为学是以人的行为现象为研究对象。虽然都是研究人,但由于目标侧重不同,社会价值的趋向也就不同。
简单来说,如同医学上的“内科”与“外科”。不可避免的是,行为学研究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学的基础要理。因而,有时人们会误以为行为学只是心理学的分支或拓展。
●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学的分支;
金融分析与行为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通过分析人的行为、情绪变化规律,判断与决策相关的金融产品价格以及金融市场趋势。
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行为金融学正在逐渐成为金融市场分析的主角。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丹尼尔·卡尼曼就是一名研究行为金融学长达30年的知名学者。正是这些学者孜孜不倦的研究,使得世人逐步开始了解行为金融学能够做些什么?
不过,行为金融学实现社会价值存在一个“瓶颈”——行为金融学可以很轻易找到传统金融理论的漏洞,但很难给投资人提出有实质作用的方法或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行为金融学可以让你很容易看清投资中一些既有观念带来的谬误,但无法教给你正确方法“具体”是什么。
● 预测学;
不确定性是几乎所有问题的根源,因此预测学将成为更有效的问题解决工具的关键——这是百度说的。
一个事物产生之前只要了解了产生该事物的(全部的或主要的)原因,或者这些原因的原因……,那就可以预知该事物的产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客观事物都是可以预测的,都具有可预测性。这是“科学”预测最基本的前提——因此,预测是一个科学的命题。
不过,大多数预测学的研究者更注重方法论,而我更注重从哲学角度辨析思考方式。
比如:我提出了“线性思维与点性思维”“;“未来是由事件点构成,而不是逻辑线。”
——线性思维,通常称为“逻辑”。如果用表达式来呈现,它将是:A——B——C——D……
——点性思维,如果用表达式来呈现,它将是:A——B
世界千变万化,万物只有一个轴作为坐标——这就是“时间轴”。线性思维的假定前提是,事物发展是以直线形式(可控选择)来推进的。这是个悖论。我们生活在一个平行世界里,只有时间是唯一坐标。随时随地都会有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就构成了未来截然不同的组成部分。寄希望与万物不变,这个假设,从根源上就难以实现。
所以,大部分线性思维都更倾向于将时间范围缩小,以提高预测精度。
理论上,没有意义。
当然,线性思维也有正确的时候。当事件点之间没有发生重要影响,当逻辑链比较简短,那么准确预测的发生率就提高了。如果说,时间范围对于预测精度提高有作用,那么也就是体现在这里。
点性思维,可以用来发现,特定时间内多个事件点,尽管它们之间不一定有逻辑关系,但借助周期性、借助相对位移,我们可以描绘出未来“必然”出现的局面。由点性思维所推导出的事件点,因为概率上“最大化”,进而最有可能穿越平行世界。即,无论未来其他部分如何变化,它会是“交集”。当收集的事件点足够多,即便有部分事件点发生变化,但未来特定时间内,大体趋向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点性思维是让预测大概率实现的唯一途径,不用依靠运气突破预测极限的唯一方式。
● 智能系统=行为金融学+预测学;
假如不能突破行为金融学的应用“瓶颈”——行为金融学可以让你很容易看清投资中一些既有观念带来的谬误,但无法教给你正确方法“具体”是什么——那么,行为金融学这门学科挺多只能停留在“讲道理”的程度。
基于预测学我所取得研究成果,加之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定量模型研究成功,使得智能系统能够问世——自主预测指数波动趋势,正确度达到令人发指的智能系统。
正因为它加入了预测学的研究成果,所以与市面上所看到大智慧的机构分析,以及一些仅仅基于行为金融学进行分析的市场研究,有显著差异——不再只能“讲道理“,而能够预测市场未来趋势。反映在社会价值层面,就是“正确率“无人能敌——半年来的测试,大家有目共睹。
通过上述不同学科间差异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智能系统究竟来源于怎样的理论研究有了初步认识。
行为学为什么能够应用在金融市场上?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边界“在哪里?
任何一门科学研究、理论都会有“边界“,如果没有”边界“,祝福你,你或许成为了上帝。当然,很多时候只是研究者能力有限无法看到”边界“,没有成为上帝而只是成为了”自大狂“。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在金融市场上,只能用于群体性研究。当研究群体越大,结论越可能正确。这与心理学研究刚好相反,心理学研究更适合个体性研究。当研究个体越单一,结论越可能正确。
为什么?答案来自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的“定性“假设——任何行为都有动机。动机来自个性。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个性。它们以无意识、潜意识、有意识的形态来操纵个体行为。当对于人类行为(个体)进行预测时,最困难的一点在于,你会很难完全区分哪些行为是由哪些意识来操纵的。所以,我们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但不是完全的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我认同了弗洛伊德的“定性“假设,并”扩展“了这一思想——群体性行为不是被”有意识“操纵的,而是基于”无意识“,或”潜意识“。即便不排除群体中有个体存在”有意识“指导行为,但大多数人都是”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
这是行为学应用在金融市场上的“核心假设“。
在这一假设之下,我们不难得出很多推论。
比如:
1. 群体性行为呈现不易改变的规律性与特征。
2. 给予足够的行为暗示,可以诱发群体性行为。
3. 即便人们认识了群体性行为,依然无法自控。
……
这三条推论,会让基于行为学理论的量化模型所总结的规律具有完整“定性“——进而可以根据行为暗示,对于未来将要发生的群体性行为给予预测。
当然,有舍有弃。
弗洛伊德花费了毕生精力就是研究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而其理论成为心理学重要的一块基石。而行为学在金融市场上的应用恰恰不需要知道“动机“——如果目标只是”套利“而不是”解释“行为。
”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的动机通常都是深层次的、难以改变的。利用群体性行为的规律”套利“,不需要一定弄清楚动机究竟是什么。而心理学在应用上必须要找到”源头“,才能改变动机。这是行为学在应用方面与心理学的最大差异。
反过来看,当行为学理论去研究个体时将会遭遇分辨意识来源的窘境。这不是行为学的长项。这也是为什么“行为金融学无法给投资人提出有实质作用的方法或解决方案“的原因——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问题,无法一概论之。所以,你只能看到收费高昂的心理咨询师,而很少能看到行为咨询师这个职业。
行为学较心理学更带有社会属性,更适合研究社会矛盾、金融活动等等群体性行为。正如我在2010年预测原油上100美元时,顺带预测了“群体性迷失”令战争将在2011年上半年出现;正如我在2011年“抢盐事件“时给予的行为学分析。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丹尼尔·卡尼曼精通行为学,同时涉猎宏观经济研究,正是因为行为学的社会属性所决定,二者可以相互扶助而并非对立。
为什么行为学能够应用在金融市场上?因为,人足够多。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边界“在哪里?不适合做个体分析。
那么,作为一名行为研究者,对于有兴趣学习行为学的个人投资者,有没有简单而有用的建议或提点呢?
三句话。
其一,判断行为,必须先找到一个准确基准;
其二,出拳必先抬肘,出腿必先提膝;
其三,找到行为规则,破坏它取胜;
这就是行为学研究应用于金融投资的三个必经环节。若没有完整做到这三个步骤,所谓研究只能用于解释,而无法实战。而“解释“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价值最小。
你同意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