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判断衡量一只股票价格的“高与低”?(2011年投顾课程现场笔录一)

(2015-10-11 21:09:18)
标签:

杂谈

by @程老湿爱吐槽

(当年讲课的资料,这两天整理的时候看到了就分享一下,虽然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历史局限性,但有一点很肯定,就是"专业性"。作为入行启智应该是够格的,供有兴趣的童鞋参考。另:现在已经不讲课了,所以请勿私信邀约)

请问你是如何判断衡量一只股票价格的“高与低”?

没错,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PE,也可以用PB;可以用历史平均价格,也可以用近一年平均价格;可以用从基本面去分析发展前景,可以从筹码集中度去分析“主力成本”;可以比较差不多大小流通盘的股票;可以同一个行业的其他公司进行比较;总之,可以有很多种体系或框架作为“锚”,来评估这种股票的价格到底是高还是低。

问题是,如果每一种方法都尝试,相信你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笃定的答案。

为什么呢?

一句话来解释,“这个市场中的一切,只有相对价值,没有绝对价值”。正因为没有绝对价值,面对同一事物,当我们替换不同的锚,则会看到不同的相对价值。

事实上,这一概念不止是适用于金融市场。

我相信,上述这些论述,紧跟而来的是“困惑”和“抗议”。

谁在困惑?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锚”,那么必然会“困惑”,被“不确定性”所包围。

谁在抗议?忠诚于某一个“锚”且笃定,那么必然会“抗议”,被“否定感”所包围。

为了能够让后面的课程不受抵触的植入大家的脑海中,首先我必须要做一件事——把“锚”这个概念讲清楚。

什么是“锚”?稳定的思维模式和信息存放基础。直白一点说,基准,一切行为的参照系。

没有锚,好比在太空中漂浮,将失去上下左右的方向感,失去位置感,既不知道在哪里,又不知道往哪里去。

无论承认与否,“锚”一定已经存在于你的意识中,它会影响你的判断,影响你的行为。不夸张的说,如果通过测试知道了你的锚,那么“在特定事件发生后你会做什么反应”将在我的预期之内。

通常,大家的“锚”都会因为初次价格而“锚定”。比如,两年前,你花5000块买了人生第一台液晶电视。那么,这就是“锚”。以后再次购买液晶电视的“锚”,但凡低于这个价格,你都会认为便宜,而高于这个价格就会认为贵。

想想看,进行股票交易时,除去激情的影响,正常状态下,你常常会考虑哪些标准?这些标准又是从何时起,通过怎样的行为从而牢牢占据了你的思想?你的第一次“锚定”行为就在那里。

人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不断重复用锚去比对新的事物——或者说,这就是常人的思维方式。也许你第一次“锚定”行为是客观而又冷静的,“第一次”会考虑很多问题。不过,一旦你确定了锚,之后的行为标准只是不断与前一次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比较。

这意味着,一些本来值得关注的事件,会因为“经验”而在无意识中被你忽视。你的“锚”严重限制了你的思维空间,使得思想永远只能在“锚定”空间之中进行运转。

当你错误的时候,常常会说,“啊哈,我犯了经验主义!”。不过,有时候这也会转变成为“直觉”,当正确的时候,我们会说,“啊哈,运气不错!”。

不难发现,无论什么时候,你的锚才决定了你会正确还是错误(当“锚定”空间与事件趋势发生“重合”时,你就会正确),而并不是你所自以为“错误是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

因此,选择“正确的锚”,变的非常重要。

这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很难有人总是“正确”?如果你的“锚定”空间是一个“闭合”空间,而不是“开放”空间。那么,你的正确往往只是暂时的,因为事件趋势总是在变化中,早晚会走出你的锚定空间所能涵盖的部分。

所以,“股神”非常容易陨落。

巴菲特为什么能够“常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锚在那里(思想的边界)。虽然无法去改变锚,但他可以避免去做“锚定空间”以外的判断,比如他从来不预测宏观经济,不投资高科技股票……

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锚”的存在,其次有意识克服心理障碍,最后努力不断校正“锚”,这样才能在一个变化的市场中,让自己走在一直正确的路上。

需要尤为注意的是,直接从价格变化出发建立“锚”,绝对是错误的。因为货币本身的数字,是绝对值。一旦通过价格来评估,那么,你的“锚”就被“钉死”在一个区域,而不是动态变化的。

这是很多投资人的“通病”。

在下面课程中,我所阐述的一切知识,都应该纳入你的“锚”中,它们都是最接近“正确”的锚。相同点在于,它们都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验证。在我看来,这是构建“正确的锚”所需要考虑的唯一标准,而非其他。

了解,吸纳这些来自不同层面的经验,会让你建立一个具有广阔边界的锚,更重要的是,自主意识到只有不断校正“锚”,只有不断拓展锚定空间的边界,才可能看到“更远处”,才可能“不断正确”……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知己”却是一件万难之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