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章丘龙泉寺:在百脉泉边纵览着佛界人间的烟云
(2010-07-04 18:30:08)
标签:
杂谈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脉脉泉水为依傍的古寺,自然也就秉承了水的许多禅机与灵性。坐落在章丘百脉泉内的龙泉寺,就是这样一处安然悠远的所在。
寺因泉而建,水为寺增色,进了龙泉寺就到了百脉泉边,看见了百脉泉,也就来到龙泉寺的大殿前了。
龙泉寺已有数百年的沧桑历史,它始建于公元1450年(即明朝景泰元年)。原名隆泉寺,后改名龙泉寺,传说百脉泉水暗通东海,取其龙脉潜行之意。
今日龙泉寺殿内佛像金碧辉煌,壁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是章丘佛教文化的一处名胜。
明朝天顺年间,来自五台山的瑢公率领徒弟云游至此,并在此住下,成了龙泉寺的住持。此后,瑢公长老带领徒弟们修缮大殿,并增建僧舍,扩大了龙泉寺的规模。
民间还传说,瑢公长老在修缮大殿的时候,还对寺院进行了绿化,不仅种植了柏树,还从五台山移植过来一雄一雌两株银杏树,它们几百年来吸收天地精华和人间烟火,默默地见证了龙泉寺的变迁,一枝一叶都仿佛流露着生命和岁月的幽然气息。
清代乾隆年间,在当地官府组织下,龙泉寺内扩建了文昌殿和泰山圣母殿,同时重修了寺门。
后来,又在重修龙泉寺的时候,当地名人韩茂组织修建了义学馆,倡办义学。清代同治年间,在文昌殿设立了龙泉书院。
明朝云游文人雪蓑还专门为龙泉寺题写了寺门匾额“龙泉古刹”和楹联“台榭屯阴翡翠半涵率殿,池涛漾玉水云深锁梵王宫”,后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今悬挂在新建龙泉寺门上的匾额和楹联,是后人根据馆藏雪蓑书法的手迹加工修复的。
匾额和楹联的的意境清新流丽,描述了当时龙泉寺内的优美景色:掩映在葱茏花木中的亭台阁榭,以及蔽日遮天德绿荫,清凉沁脾;佛殿静影沉璧,气宇非凡;百脉泉的池水轻漾微波,珠玉流泻,常年水气云雾蒸腾,梵宫如藏仙境。
嵌于龙泉寺大殿西外壁的石刻就很有来头。
石刻上刻有许多文化名人的优秀诗作,有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章丘名流洪汉的《题明水寺》、乔岱的《游百脉泉》、李开先的《游百脉泉一韵五首》等诗作,还有当时著名诗人张鲲之的诗作。如果我们仔细顺着这些文字读下去,都能够一一辨认。
中间醒目的“百脉泉”三个大字,是清末民初与华世奎齐名的北京书法家迟海鸣所题。两边的对联“空明通地脉,活泼见天机”,把泉水和禅意结合起来,耐人寻味,为民国时期的章丘县长冯云和写下的。
冯云和祖籍河北三河县,为民国年间历任章丘县长中名声最佳者,爱民如命,政绩卓显。他还十分重视保护文物,除了派人整修龙泉寺外,还组织人编写县志,后因为战乱,志稿流失,令人抱憾。
龙泉寺内文人的墨宝非常多,细细品味,皆如泉水般空灵通透。
“一泓清沁尘无染,万颗珠玑影自圆”一联,取自清朝章丘人韩尚夏《珠泉》诗;“绿筠雨过色偏好,黄稻风来香细生”一联,取自清雍正年间章丘诗人焦诜曾的《百脉泉》诗。这两副绝妙的对联则由当时章丘著名书法家王绍绂题写。
边上有一联“名泉经年觱沸,宝刹此日庄严“撰联与题写者均为王瀚。
王瀚祖籍章丘埠村,为清末举人,做过旧军孟家的家庭塾师,还参加过当时的县志编写。
东边????有这样一首诗:“百脉名泉一鉴开,禅关掩映起楼台。何当风雨潇湘竹,卷入涛声匝地来。”西边有:“谁开鸿蒙万窍通,泉源涌出梵王宫。眼前无限生生意,只在空明佛照中。”诗文和题写都是王海封。王海封,彩石(时属章丘,现任历城)人,也是清末举人,富有文才。
除了丰富精美的历史文化古迹之外,今日的龙泉寺还有着新时代的博雅印记。
泉城当代文史专家徐北文先生,生前曾专门撰写了《龙泉赋》:“人钟秀则才,地蕴泉乃雅。东来紫气……西接龙山……百脉泉者,地不爱宝,明珠万斛纷涌灵沼;……龙泉寺者,宝殿重修,存遗制则美伦美奂……”
龙泉寺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化,如今正以它历史悠久又崭新如初的面貌矗立于百脉泉边,迎接着来自各方的游客。可以说,龙泉寺是明水的一个历史坐标,也是百脉文化的一座宝库。
站在龙泉寺宫殿前,不经意间举目,只见蜿蜒的长白山脉徐徐伸向远方,重山叠翠。走出龙泉寺,则是层层烟柳掩映中的汇泉阁、濯缨亭。隔墙与绣江亭并肩,再往后就是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清照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