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赏析

标签:
醉翁亭记琅琊山欧阳修文化 |
分类: 山水田园 |
《醉翁亭记》赏析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
http://s11/middle/637f5785g90ec5ba5e0ca&690
http://s4/middle/637f5785n90b14d5cedc3&690
http://s1/middle/637f5785n90b1b4b34460&690
“环滁皆山也”这一句经过千锤百炼的句子,笔墨少而含量大,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易,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当你正为宏伟的群山陶醉时,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诸峰”,那里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当你正被“西南诸峰”吸引时,他又告诉你,再往远看,那树木繁茂,幽深而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如此,从群山到诸峰到琅琊山,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尽收眼底。一下子把群山环抱的滁州壮丽山景展现在你的眼前,连绵不绝,巍峨壮观。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http://s4/middle/637f5785n90b157815263&690
http://s8/middle/637f5785n90b0dc3ca2d7&690
http://s4/middle/637f5785n90b1257fccc3&690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http://s3/middle/637f5785n90b12f38eb42&690
http://s13/middle/637f5785g90fc923deeac&690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之年为1046年,即他39岁之时。为何他要以壮年之身号“翁”呢?结合前文欧阳修政治上遭受贬抑,内心难免充斥寡郁之情。此时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因此他对“酒”尤其是对“醉”格外地敏感起来。一个“醉”字映照着他娱情山水和以酒释怀以醉消愁的失落和痛苦,同时在以“翁”自嘲的背后隐匿着他功业未建岁月磋砣的吁嗟和感喟。
欧阳修以“醉翁”自号实则是慨叹功业未建韶华已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http://s8/middle/637f5785n90b1ba500967&690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中的情趣,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这就不是在说明,而是在抒情了。文章到这里,手法已经递升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开头的描写,第二个是说明,第三个是抒情。这里的情趣,全在作者有意留下的矛盾:既然意不在酒,为什么又自称“醉翁”,还把亭子叫做“醉翁亭”呢?这不是无理吗?是的,的确无理。理和情就是一对矛盾。纯粹讲理就是无情,而不讲理,反而可能在抒情。但是,欧阳修在后一句,对抒情又作了说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是一个智性的说明,使得抒情的无理又渗透着有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http://s3/middle/637f5785n90b1d16000e2&690
http://s4/middle/637f5785n90b1e20fdbe3&690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林霏,指山林间的雾气。暝,是昏暗的意思。清晨太阳出来,山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傍晚云烟聚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山间的景色就是这样清晨由昏暗而明朗、傍晚由明朗而昏暗,交替变化着。接着再写醉翁亭的四时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各用一句来描写春夏秋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是说春天到来,野花开放,到处弥漫着清幽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是说美好的树木长得很繁茂,一片浓密的树阴。“风霜高洁”,是说秋天天空高旷,霜色洁白。“水落而石出”,是写水位下落,水中的山石显露了出来。四句话抓住典型特征,非常精炼而概括地写出四时不同的景色。然后作者收结山间的朝暮与四时的两层叙写,回到“乐”字上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朝而往,暮而归”,是表示终日游赏的畅怀尽兴;“四时之景不同”,是表示四季游赏的各有所得。总之,乐趣无穷。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写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来往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http://s7/middle/637f5785n90b1a8cee046&690
http://s8/middle/637f5785n90b19f340ff7&690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快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此处写出了动静对比之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谪。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江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安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作的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以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子周围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但是,这些绘声绘色的描写却难以掩饰作者内心深处的抑郁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保持安定平和的政治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