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往浦口的地下密道

(2010-06-04 21:11:22)
标签:

原创

藏兵

后洞

兵马

韩信

南京

旅游

分类: 山水田园

通往浦口的地下密道

    南京浦口区位于长江之北,离滁州仅有二十几公里,从地图上看两地群山起伏,中间平原开阔。这里地处要害,南望长江、北控江淮,是出入金陵(南京)的必经之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浦口和滁州都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从滁州琅琊寺后面的雪鸿洞可以通往南京浦口的藏兵洞,亦有不少方志和文学作品记载此事。

http://s8/middle/637f5785g882157ec2ba7&690
雪鸿洞 

  

    雪鸿洞在滁州琅琊寺藏经楼后半山腰,洞口危石为门,宽敞高大,上方有仇维桢的题名刻石“雪鸿洞”三个字。洞的正前面有一个大“佛”字,另有两块石刻,一块“丙子面壁处”,曾有西域梵僧在此面壁六年,终成正果。另一块在洞的深处,一丈多高,是达修律师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所题的楷书“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洞内四壁及顶部都是巨石,嶙峋险奇。现在的雪鸿洞后洞已被堵,因前些年连降暴雨导致山洪从洞内流入寺中,且整个洞都有坍塌的危险,僧人最后决定用石块和水泥将其后洞堵上。
http://s14/middle/637f5785g88215af1f82d&690
                                         雪鸿洞后洞已被封

 

    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感到滁州,人困马乏,濒于绝境。正在这时,忽见城西南黛色一片,山峰接天,刘邦飞马来到山脚下,弃马登山,遇见一樵夫,便上前打听道路。樵夫见是刘邦,一把将他拉进雪鸿洞,领着他直往前走,最后到浦口的藏兵洞。
    雪鸿洞通往浦口藏兵洞中途经过琅琊山南边的龙蟠山偃月洞。明代皇帝朱元璋驻兵滁州时,曾把兵马屯在雪鸿洞内,等攻打金陵(南京)时,就从洞内运兵,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打到了金陵。滁州当地有村民称幼时(20年前)在龙蟠山放羊看到偃月洞旁石头上有朱元璋的摩崖石刻。我与之前往寻找未果,原来石刻早已被人盗走。明朝时的一天偃月洞“光怪昕夕隐现”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可能是光线折射的现象,或洞底有大队人马举火把而过。龙蟠寺(位于偃月洞南端明末被毁)僧人却以为此乃不祥之兆将其堵塞,至此这条通往南京的地下密道被堵。
http://s11/middle/637f5785g88215d4dfd8a&690
                                            被堵的偃月洞

 

    浦口藏兵洞位于点将台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有大功的淮阴候韩信,在此与楚霸王项羽相遇。项羽自持英勇无比“力拔山兮气盖世”,要与韩信决战。当时,韩信兵少将弱,不是项羽的对手。如何退敌呢?只有智取。韩信便登上了浦子山巅的一个平台说: “我这里有千军万马,你岂是我的对手?”项羽不信,说: “视此弹丸之地,焉能伏有重兵,只有眼见为实。”于是韩信手摇令旗,指挥一队队服鲜器利的兵马从项羽阵前列队走过,绕后山西北而去。韩信的兵马源源不断,竟走了三天三夜。人们不禁要问:“韩信的兵马,怎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原来这些兵马都是由滁州琅琊山后的雪鸿洞进去,从点将台下的藏兵洞出来,如此循环往复,使人觉得真有千军万马了。项羽目睹韩信的兵马三天三夜还没走完,吓得不战自退,这也正是霸王的有勇无谋之处。
    藏兵洞另一传说是与南宋的韩世忠有关。韩世忠是和岳飞同时的抗金英雄。金兀术五进中原时,被韩世忠的军队在镇江打得往北败逃,后被围困在长江之中。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也是位著名的“巾帼英雄”,她为了有力地截击金兀术部队,亲自爬到战船一、二十丈高的桅杆上,擂响战鼓指挥兵士作战。梁红玉一手拿鼓锤击鼓、一手拿令旗指挥。由于她登得高,望得远,兵士们就根据她手中的令旗指向东就打到东,指向西就打到西,打得金兵无藏身之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金兀术大败后,正准备渡江至浦口北逃,忽然发现北岸一座高山顶上,宋兵列好阵势,整装待命;还见一个山洞口,不断有一队队兵马走出(这个洞就是藏兵洞),金兀术吓得既不敢南进,又不敢北逃,以至最后败走死港“黄天荡”,险些丧了性命。
    金兀术在长江中望见的那座山就是“点将台”,而台上所摆的阵势,是韩世忠为了配合梁红玉一举击败金兵而布的疑兵,虽然他们兵将不多,但却能出奇制胜,美名传扬。而“点将台”也随之声名大震,流传至今。不过有人说是从韩信开始有的,有人说是从韩世忠开始有的,还有人说: “藏兵洞就在点将台山下,的的确确通到滁县的琅琊山后。解放三十多年,谁也没有发现这个洞。1982年文物普查之际,文物干部在当地老人的指点下,终于在山底部找到了一个有20平方米方园的大洞口,但是否就是“藏兵洞”,有待进一步证实。不过我在偃月洞旁的石崖上发现了蔡延庆(北宋名将)、韦骧(北宋著名诗人)、沈铢(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侄子)等名人游历此洞时留下的摩崖石刻,以及曾肇(唐宋八大家曾巩的弟弟)的题洞名刻岩。除此之外龙蟠寺里的僧人个个武功高强,我在偃月洞西侧找到了当年僧人习武时留下的石刻。
http://s3/middle/637f5785g8821606c5862&690

                      蔡延庆、韦骧、沈铢,元丰庚申(1080年)孟夏十七日游

 

http://s16/middle/637f5785g882f32d5134f&690
                                            “忍”字石刻


http://s4/middle/637f5785g882f337cec03&690                                            “武”字石刻


    据浦口东门镇已故老人曾庚林回忆:他爷爷年幼时,曾见有人下过此洞。当时,下洞的人腰系长绳,绳通洞口的铃铛上。洞口上的人如听见铃铛响,赶快将入洞的人往外拉。很可惜,下去的这位壮士,没走多远便拉铃返回洞口。这位壮士出洞以后说:“洞内很宽,可四马并行,但太深、太冷,不敢再进。”还有人下去看见洞内的死马尸骨。
  据已故老人靖应昆鸟说,解放初期,在农机校和农机分院搞基建时,他参加挖土工程。在点将台山下由东南至西北方向,他亲自挖出和看见一段砖石路,而且铺得很有规则。这是否和藏兵洞有关?是否是洞底之路?有待新的发掘。

http://s10/middle/637f5785g882f22d9ceb9&690
                                          辛弃疾摩崖石刻


    据史料记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进过“雪鸿洞”一游之事。我在琅琊寺北面山坡上找到了当年辛弃疾游历琅琊寺时留下的摩崖石刻。至于雪鸿洞是否通往南京浦口的藏兵洞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