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业学校教师“懒”一点,如何?

(2013-04-08 12:45:13)
标签:

职业学校

教师

自主学习

景忠文

教育

职业学校教师“懒”一点,如何?

刘景忠

 

一、让教师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行”很必要,如何帮助教师“行”更重要

 

我在担任教学校长期间,经常批评“教师很流畅,学生很惆怅”的课堂教学现象。其实,凡是属于这种情况的教师,他们自身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他们甚至比外人更郁闷、更痛苦。可以想象的是,教师花了很大精力去备课,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讲课,换来的却是学生的无动于衷、按兵不动,哪一个做教师的会心安理得、心情舒畅呢?想到这里,我真有些后悔当初对一些教师的批评了。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教学的目的毕竟不是看教师“表演”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有收获?背离了这个目标,一切同情、理解都是虚伪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仅仅是同情教师的“苦劳”和“疲劳”,是没有意义的。换言之,作为教学校长或教学管理人员,我们不能仅仅指出教师在哪些地方“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和教师一起探讨怎样做才能“行”。前者是职务所为,后者是使命驱使;前者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指点江山”,后者则需要深入地研究与艰苦地探索。

从理论上说,要让教师“行”,首先要知道教师在哪些方面还“不够行”。但实际上要指出教师在哪些方面还“不够行”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行”的教师总是相似的,“不行”的教师则各有各的“不行”。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呢?即,教师的种种不行先放在一边,我们把精力放在那些“行”的教师究竟“行”在哪里?然后,让教师用优秀教师的“行”为榜样,来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做不是事半功倍了吗?

 

二、优秀教师“行”在哪里?我们能否借鉴?

 

也许有的同志会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质疑一,优秀教师也是“各有各的优秀”,怎么可能归纳出共同点呢?质疑二,即使归纳出了共同点,按照常理来说,也不是一般教师简单模仿就可以做到的,不然大家不都成为名师了吗?这样的质疑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但我想,第一,尽管优秀教师“各有各的优秀”,但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当然,这个共同点不是“明摆着的”,而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发现、去感悟、去总结的。第二,简单地模仿优秀教师不能有效地帮助自己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这个质疑是正确的。这正如许多教师所反映的“听了名师的报告心潮澎湃,回到课堂一切还是原来状态。”很显然,问题不是出在名师不优秀,而是我们要把名师的经验转换为自己的财富,这中间需要一个艰苦的、不断琢磨和感悟的过程。正如乒乓球爱好者看了马林、张继科等国手的比赛很受启发,但回到球台上,自己的球技并没有立刻提升一样。因为无论是国手打球的思路和应变能力,还是他们的技术手段,你看懂了、理解了是一回事,自己能不能掌握是另一回事,这中间需要你经历千万次地模仿和揣摩,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战术和技术。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优秀教师有没有共同点可以让我们借鉴呢?我以为是有的,而且是很突出、很明显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现象:一般教师上公开课,尤其是示范性公开课,都是以自己的教学班级为对象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是经过一番演练的。因此,一般教师的示范性公开课,多少有些“汇报演出”的味道。但名师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常常被要求临时性地借班上课。也就是说,这堂课的教学对象是他们完全不熟悉的,更不要说提前演练了。但从我听到、看到的情况来看,名师就是名师,借班上课同样上得很精彩。这是为什么?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我研读了一些名师授课的案例,总结出他们上课的秘诀(也是共同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首先是俯下身子上课,面对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他们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学生一起“出发”,共同学习;其次是学生自己看书就能掌握的他们不讲,学生愿意主动表达的他们不讲,学生之间有不同看法希望争论的他们也不讲,他们要做的就是点拨、引领、指导、推进,然后让学生继续讲、继续争论,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再予以点拨、引领、指导、推进,一堂课下来反复如是。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名师的讲课案例,乍看起来毫无新奇之处,仔细品味,就可以悟出其中的真谛,那就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无论上课的形式如何,教师的进与退,讲与不讲,多讲还是少讲等都是可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始终是学生在“学习”、在“探究”。

三、用优秀教师的“行”,反思我们的“不行”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呢?我总感到,我们的教师太“辛苦”了,太“勤奋”了。尽管教材中的定义、例题写得清清楚楚,但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教师辛苦地备课,补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到了课堂上,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分析、讲解教材内容;看到学生听懂了,就布置题目让学生练习;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教师通常会再把这堂课的重点内容予以强调,然后布置课后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显然,主角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如果说,在名师的课堂上始终是学生在“学习”,在一般教师的课堂上则始终是教师在“讲课”。我想,这是我们与名师的主要差距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的一些教师可能又要不服气了,他们会认为,不是我们愿意多讲,是学生不懂脑筋。就是这样讲他们都不学,要是我们不讲,还不知会成什么样子呢?对于这样的“不服气”我是不敢苟同的。这是一个“先有鸡先有蛋”的老问题,后面我会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了差距,并不等于解决了差距。一般教师要想像名师那样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经过长期的“修炼”是不行的。但有了目标,我们就可以迈开双腿前行了,只要我们向着目标前进,我们就会不断进步,不断向名师靠拢。

由名师授课与我们一般教师授课的对比,尤其是联系我们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实际,我想到了一个关键词:勤与懒。

在我看来,在我们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勤奋的。但问题出在我们的勤奋是否用到了点子上?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普遍认识:教材内容我们已经滚瓜烂熟了,我们要做的是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勤奋必然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不是课前的备课和课后反思上。我的看法与之正好相反。我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勤奋主要应该用在课前的备课和课后反思上。在课堂上,我倒是提倡,我们的教师不妨“懒”一点。

“懒”一点不是要教师在课堂上消极怠工,而是要像名师那样,让学生自己学起来,做起来,相互帮助起来,相互讨论起来,相互争论起来,等待学生学不会了,做不了了,讨论争论没有结果或偏离方向了,教师再出面点拨引领。尽可能地减少“我讲你听”、“我示范你模仿”的做法。

 

四、解决我们的“不行”,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我国有一句老话:“习惯成自然”。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这种情况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我们教师培养了他们的习惯,久而久之,这种习惯成了“自然”行为。

生活中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夫妻二人干家务活各家有各家的格局。丈夫做饭打扫卫生,妻子刷碗洗衣服,或妻子做饭打扫卫生,丈夫刷碗洗衣服等等。这些家务没有什么谁会谁不会、谁行谁不行之说,只有谁愿意干谁不愿意干之分。

在我家,由于我工作忙,家务做得少,于是,饭后就主动帮助妻子刷刷碗、拾掇拾掇厨房卫生。时间一长,刷碗打扫厨房就成了我必须完成的任务。无论是我们夫妻二人在家,还是女儿、女婿都在家,甚至来了客人,吃完饭后,每人都是放下碗就奔向沙发聊天看电视,留下我收拾杯盘狼藉的餐桌和厨房。于是,“格局”就这样形成了。回顾反思做家务的过程,我得出一个结论:在家庭里,谁越是主动,谁承担的家务活也就越多。而且耐人寻味的是,天长日久,格局一旦形成,彷佛谁干什么谁不干什么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由开始的积极主动,变成后来的天经地义,这个现象多么像我们的课堂啊!

我们的课堂不正是这样吗?一开始,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学科知识,总是不自觉地主动多讲一点,讲细一点。时间长了,这样的做法就变成常态了,而且学生也就真的不会主动学习了。一旦有个别教师愿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反而感到很不适应。《颜氏家训》里说的“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也是同一个道理。

一个担任五年制高职四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非常无奈地对我说:“您在会上讲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很赞同。可是,我在教学中真的努力这样做了,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学生说,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不是这样的,老师你也别费劲了,就和其他老师一样教我们吧!”

这个老师的良知让他感到很无奈,他所说的情况也让我很痛苦。我知道他说的是实情,绝无半点虚构和夸张。我曾经听过一位英语老师的课,他采用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我非常欣赏,我在内心为他叫好。我觉得职业学校的课堂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靠近最佳答案。可我在课堂上看到的却是学生木讷的表情、被动的应付甚至是消极的抵抗。为此,我特意关注了这个老师的学生测评情况,结果不出我所料,每学期他的学生评教分数都不高。

当一个人长期需要别人把食物嚼碎了喂到嘴里的时候,这个人自然会丧失咀嚼的功能。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以上说的是习惯成自然的负面影响。既然习惯是后天养成的,当然也就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职业学校学生,他们来学校之初,其实也是一种“初来”或“婴孩”阶段,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起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把课堂还给学生,难道不会收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正面效果吗?

当我们向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的时候,或许开始学生感到不习惯,时间长了,习惯也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课堂也就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倡教师“懒”一点,这一个“懒”字,是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学水平、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来支撑的。没有这些素养、素质来支撑,教师就必须用暂时用勤奋来填充,然后逐步向“懒”一点来过度。否则,教师的“懒”必然会带来课堂的松散和低效。正如初学武功者,必须首先学会使用刀枪剑戟;随着武艺的高强,手中“家伙”也逐渐变得简单,真正的武林高手,甚至手中空无一物,照样可以在谈笑间击败对手。如果初学者简单模仿武林高手,手中也是空无一物,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懒”一点不是放任、放松、放弃,而是启发、等待,等待学生自己向前走。“教学者如扶醉人”,教师既不应不顾“醉人”的“醉态”,反复给“醉人”做示范应该如何前行,也不能把“醉人”放一边不管不问,自己优哉游哉地等着“醉人”自己醒来。教师的作用是“扶”,是和“醉人”一起走。尽管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慢一点,但随着“醉人”的逐渐“醒酒”,速度会越来越快,最后直至不用教师“扶”也能快步行走。

没有教师的“懒”,就没有学生的“勤”;没有教师的“扶”,就没有学生的“走”。课堂教学的格局如何形成,就在这样的取舍之间和教师的努力之中。我是这么认为的。

2013年4月7日夜,4月8日修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