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董桥的三个境界
(2009-12-11 23:28:04)
标签:
杂谈 |
我读董桥,经过了初见、迷恋、情深三个境界。
初读董桥的《乡愁的理念》,一见如故,文字、文风甚合吾意。似乎只有用“一见钟情”,才能表达喜爱之心。有名家说,“你不能不读董桥”。我初读董桥的感受是:你不能晚读了董桥。
说来惭愧,我这个被称为有知识、好读书的人,竟然是第一次读董桥。真是“相见恨晚”啊!直怪自己过去五十多年竟然不识董桥?自己不肯原谅自己。
初读董桥,喜欢他的文字干净、表达清爽,没有惊人之语,却有深刻之见。今日之文人,随便撷取董桥片段,便可以写成一篇大文章。可见董桥功力之深。此等功力,此等学识,非一日练就。后来若想居上,难哉难哉!
从《乡愁的理念》进入董桥的世界,又读了《这一代的事》、《今朝风日好》,便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了董桥。一边读,一边随手写着读书笔记:“光知道读书,不作思考,不是董桥;光知道思考,读书甚少,不是董桥;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然文字功夫不行,也不是董桥。国学的底蕴,学贯中西,阅历甚丰,文字老道,透着闲适,不经意的幽默,直指社会,直抵人性,加在一起,才勉强算是董桥的肖像。
没有一定的阅历,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不读董桥也罢(读了也读不出味道);而当可以读董桥的时候,又觉得读晚了。究竟何时读董桥最合适呢?这恐怕是个无解的问题。
读董桥速度快不了,一来要细品,二来作者所列举的人物、书籍、事件以及引用的诗文、掌故、笑话等,无不让你停顿、把玩、欣赏。让这些好东西就这么溜掉觉得可惜,于是,不停地摘录,放置在不同的文件夹里,这样才放心。除此而外,还根据书中所引,在网上搜索一些作家和书籍,真令我大开眼界,原来没看过的好书还有这么多啊!读董桥喜忧参半,喜的是还有好书可以慢慢享用,忧的是读书的时间太少太少。”
这些笔记,忠实地记录了我读董桥时的即时感受。这些心得和体会也许表现了我的幼稚、无知,但它们是真实的,诚恳的,因而我很珍视。
读董桥读得多了,也就不再那么激动了。就像过了热恋期的情人,已经不再六神无主、心绪不宁、心潮澎湃、激动不安,只是深深地爱着对方。
读董桥的《从前》、《旧情解构》,“发现”的惊喜、阅读的快感渐渐归于“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消化、滋养境界。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从董桥的文章中获益良多。董桥的散文,时而给我启发、时而让我深思。书中所涉及到的人和事,有些相当熟悉,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何厚铧、董建华以及一些文人学者等。从董桥的视角看这些熟悉的人和事,自然会有新的发现。即使那些并不熟悉的人和事,我也能弄懂董桥要表达的是什么。
其实,读书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走进不同人的精神深处,看看这个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这样,对同一事物就可以体会多种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悟。如,借助董桥的一双慧眼,从流传千古的《陋室铭》中发现了刘禹锡的矫情。董桥所推崇的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直说“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还有李白怀才不遇时写下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因为在董桥看来,这样“该喜就喜,该悲就悲”才是。再如,前港督彭定康,在我的眼里也就是香港回归时那个落寞的背影。读了董桥才知道,彭定康英文极好,文章极有内涵,我们的外交官在彭定康面前相形见绌。
一本董桥在手,生出了一种欣赏、把玩、慢慢享受的平淡心境。
一本董桥在手,即使不读,心中也一样洋溢着愉悦。
虽然我依旧“深深地爱着”董桥,但是,由于心境的变化,读董桥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由仰视转为平视。这一平视,又读出一个不同的董桥来。
比如,读董桥,妙句随处可见,但有些妙句似乎可以推敲一番。比如,他说“园林多么繁华都靠不住;用画用诗用文写出来的纸上园林反而耐看耐读。”依我的经验,无论多么美妙的画、诗、文,终究抵不上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相信,有许多东西是人类无法再现、塑造、描摹的。我以为,诗书文字的功能终究是有限的。董桥说“饱读纸上园林,可以读出自己胸中的园林,世人真不必多事造园了!”其实,如果没有“世上”的园林,恐怕读书再多,“胸中”的园林也未必能造得出来。
董桥的散文确实精彩,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是细心品读后发现,有些掌故、故事以及笑话,引用得有些牵强,有掉书袋的现象。每发现这样的地方,就很为他遗憾。一个人学问多了,学问大了,不说炫耀、卖弄吧,就是从自己欣赏的角度,也实在忍不住要拿出来把玩一番。可以理解,但不完全赞同。最高境界还是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