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和时间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吗?
(2022-04-12 13:19:48)
标签:
反相对论科学探索 |
分类: 物理研究 |
空间和时间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吗?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存在于空间之中,并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地运动。“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按照上面这种说法,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还有另外两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空间和时间。
由于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两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所以物理学家们在不断的研究探讨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例如,物理学家们认为,用笛卡尔三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的“欧几里得空间”具有“均匀性”和“各向同一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会因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发生“空间收缩”(量尺缩短)和“时间膨胀”(时钟变慢)效应。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还认为,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还会发生弯曲(光线偏转)。
那么,空间和时间真的是两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吗?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宇宙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原子存在和运动的场所。德谟克利特把作为物质实体的原子叫做“存在”,而把绝对空无的虚空叫做“非存在”。
我们只需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就能够证明,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空间就是绝对空无的“虚空”或“非存在”,而并非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逻辑推理如下:既然物质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那么被物质所占据的空间,原本就应该是绝对空无的“虚空”,正因如此,物质才能存在于空间之中,空间也才能容纳物质的存在。道理很简单:“存在”只能存在于“非存在”之中,“存在”不能存在于“存在”之中。换句话说,“物质”只能存在于原本就是绝对空无的“虚空”之中,“物质”不能存在于“物质”之中。
既然空间就是绝对空无的“虚空”或“非存在”,那么,空间当然也就不会具有什么性质,所谓空间的“均匀性”、“各向同一性”就无从谈起。即便是真的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发生了量尺缩短现象,光线在通过引力场时发生了偏转,那也并非是空间发生了收缩和弯曲,而只能说明是空间中存在的物质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因为,只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才会具有某种性质,才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而绝对空无的“虚空”或“非存在”,怎么可能会具有什么“均匀性”、“各向同一性”,并且还会收缩和弯曲呢?
同样道理,空间既然是绝对空无的“虚空”或“非存在”,空间也就不可能会具有什么“三维”特性。实际上,所谓“三维”不过是我们为了描述空间中各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物体的立体形状,而采用的数学表达手段而已。至于我们为何采用“三维”来进行描述,而不是“二维”或“四维”,那是因为我们只需要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三个坐标的数据,就刚好可以确切的描述各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物体的立体形状------少一维则不足,多一维则画蛇添足。
与空间一样,时间也并非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我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只有不断运动着的各种物质,有谁感觉到过那种超物质的“纯粹的时间”呢?其实,我们只要稍加逻辑思考就会意识到: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只有运动着的物质,时间不过是我们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对各种物质运动过程长短的一种量度而已。
我们要实现对各种物质运动过程长短的量度,就必须先要选取一种周期性变化的、均匀稳定的物质运动过程作为标准的量度单位。我们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之上的,所以时间单位的选取最初是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为标准的。古人根据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气候更替等自然现象变化的周期,粗略的制定了日、月、年等时间基本单位。后来人们又逐步发明制造出日晷、滴漏、机械钟表等计时器具,用以划分出时、分、秒等较为精细的时间单位。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更为精密的时间量度,于是人们又制造出铯原子钟,以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能级之间跃迁所辐射的电磁波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过程为1秒------这就是现代物理学国际单位制中关于时间基本单位的定义。
由上可见,在我们进行时间的量度时,被量度的对象和用以量度的标准单位完全都是物质的运动过程。很显然,那种于物质之外、与物质不同的“纯粹的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各种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只是作为我们人类从各种物质运动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存在于我们思维着的头脑之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