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京城书法家王吉勇

(2011-07-12 09:05:59)
标签:

杂谈

                     神游万古  大隐于市

                                                三保/文

2010年元旦傍晚,北京城内灯火辉煌、霓彩纷呈,天空中炫彩夺目的烟花,此起彼伏,轰隆隆的礼炮声震耳欲聋。在京城花鸟画家李志远师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闹市中心一个环境优雅的天井小院,拜访已慕名20多年之久的书法家王吉勇先生。走进院内,第一感觉就是“静”,四周的绿叶影射在来者身上,十分惬意!与京城元旦节那热闹繁华的景象截然相反,这“闹”与“静”的对比,显得这儿小院更加幽静,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隐于市”的高人处所吧!

迎接我们的是王先生的夫人,正在王夫人沏茶的功夫儿,志远师弟拉着我直接进入王先生的书房(因为志远师弟是这儿的常客,和王先生有20多年的交情了,因此熟不拘礼)。王先生正在聚精会神的小楷书写的状态之中,还没有发觉我们站在他的身后,志远师弟学着王羲之拔王献之毛笔的样子,从王先生背后悄悄地把手伸向王先生正在写字的笔管上端,向上用力拔其毛笔,毛笔纹丝未动,王先生念道着“王羲之来了”,边回头、边放下毛笔,起身和我们握手。志远师弟介绍说:“小楷专家王吉勇、河南榜书专家马章乘。你们二人相知20多年的南北书坛劲手,今天终于实现了第一次握手,不容易。当今书坛榜书和小楷这两种书体从事创作的人极少。因为这两种书体的研究必须得有恒心、毅力,除了具备功夫之外,对书法家的文学艺术修养的要求相对较高些儿,更重要的是在创作时,必须全神贯注、完全进入状态,方可得其三昧。二位老兄今天相会,十分难得啊!”当王吉勇先生看到我目光注视着书架上那一沓沓、一摞摞摆放整齐的线装古书,便走到书架前,打开线装古本册子说:“这是唐人写经,朋友托我把残缺的内容用原册子上的经体小楷给补完整,平常我就以修补古书经卷为主,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这里面了”。我接过王先生修补的经卷,使我大开眼界,真是和原本字体十分接近,无论是结体、笔法、风格还是神韵真是太到位了。此刻我显得有些儿激动,认真的翻阅了王先生的大作,他所补的经卷书体丰富、风格各异,有的用笔缓劲外拓,结体娟秀紧凑,俨然有欧书味道;有的放纵娴熟,结体宽博自然,有颜体风骨;有的笔势潇洒,笔锋起收、顿挫、游丝、转折往来历历在目;有的残经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佳品,通篇看去,布局疏朗,一气呵成,使人顿生隽雅之意。王先生所补之作,真可谓妙造自然,巧夺天工,完全融入了经书字体内,若事先不知道是修补之书法,很难看出修补痕迹。在我沉醉于古韵之中的时候,志愿师弟介绍王吉勇先生:“吉勇老兄,童年即喜临颜柳欧赵之大中楷书,打下了基础。20年前有幸拜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代书画修复专家、原中国书协常务副主席刘炳森先生门下,刘先生让吉勇老兄在临摩古代碑帖上,下了一番苦功夫,修补古代经卷的‘手艺’就是刘先生亲自传授的。2003年,经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徐东鹏老师介绍,由我亲自主持举行了拜京城著名书法家刘铁宝先生为师的仪式,从此,又吸收刘铁宝先生的大气、厚重且苍辣的风格。经二位书法大家的精心指导,渐渐认识到历代碑帖的书体虽各不相同,但名家之作都具有笔画精纯、形体巧妙等共性美之基本特征,今人要想超越前人,而且创作出新,必须达到传统楷书精纯典雅之基本水平,若功力和修养与古人相差太远,不在同一高度上,研究古贴即与古人对话,那是空谈,更谈不上创作出新了。继承传统的家法越多,研究的越深,借用的艺术手段就越丰富,创作能力就越强。古代书法大家都是入古而后出新的。”一个书法家擅长一种书体易,而修补古书字体繁杂、千变万化,他能写的与原经卷书体一一对座,形神皆与古人合,实乃罕人。怪不得王先生的水平登峰造极,大家门生就是不同凡响。

补书之现象古已有之,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小楷《汲黯传》文中所缺197字,自61行“反”字起,至72行“来”字止,为明代文徵明所补书。此贴是赵孟頫晚年经意之作,结体方俊,用笔刚利,颇多欧阳询、褚遂良笔意,文徵明所补之书,也是十分巧妙的,丝毫不影响《汲黯传》小楷的艺术价值,并且成为书法史上最著名的小楷精品之一。王先生与文徵明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手捧经卷,感慨万千,写经注重功力,骨法洞达,气韵生动,而且含蓄蕴藉,兼收并蓄。这些敦煌散落在民间的经书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僧人创造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瑰宝,字里行间充溢着得道高僧们无限的创造力,抒发着他们超然物外的情怀。经卷化众美于一身,并以书法真迹的形式流传下来,各种书法风格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咀嚼赏鉴,韵味无穷。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赋诗赞美经文书法艺术,“鲁壁惊同古简青,晋唐楷法足仪型;书生妙有传神笔,写尽灵山万卷经。”写经的价值,不得不令世人刮目相看。此次,在王先生这里大饱眼福。

王吉勇先生把自己平时的创作拿了两幅给我看,一幅小楷是写的《唐诗》,其书法温润潇洒、遒丽古雅、气韵生动、形质万化、纵横有像、意境丛生,写小字不因其小而忽视用笔,起落回转合乎法度,循笔势布点画,整篇匀净,风格与王羲之《黄庭经》相近。另一幅是小楷《岳阳楼记》,其作品以《灵飞经》为母体,参以《黄庭经》、《汲黯传》、《宣示表》笔意,柔中有刚,秀而不媚,寓巧于拙,舒展自如;行气清晰,笔法娴熟。其书睿智而儒雅,古朴而自然。体现出赵孟頫的流美、欧阳询的俊丽、王羲之的潇洒、颜真卿的宽博沉稳等各家特点纳于胸襟。此外,亦不乏古文简牍和历代经卷的韵味。王先生在广泛的演习过程和长期探索性创作中,凭着自己对用笔和结字的感悟能力以及个人审美视角的取向,在他与古人特点之间的取舍中,逐渐酿成属于自己面目的小楷书体。

我们三人边赏边聊,不知不觉已是晚上10点多钟,原来听志远师弟说,王吉勇先生是个话不多不善言谈,非常实在的人,平时在家修经书,很少与人交往。今天一见,他谈起艺术来,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显得格外兴奋。我和志愿师弟准备起身告别,王先生余兴未尽,无论如何也要挽留我俩下馆子,喝两盅。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只好跟着吉勇先生到其附近的酒店,叫上几个小菜,斟满酒盅。我们三人又打开了艺术话题,边喝边聊,王先生说:“通过临帖读帖,再在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的基础上,登入古代艺术殿堂,与古人对话,达到与古人势合、意合、神游万古,那种感觉是不能自拔的。”“是啊,大隐于市,神游万古啊。”志远师弟附和道。谈起创作,吉勇先生道:“书法创作,能在古人的基础上,稍微走出一小步,那对书法的发展就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但就这么一小步,也是很不容易的,能走成功的人也实在是太少了。”我插了一句:“古代书法的精髓是我们当今书法研究的根,一旦脱离了古代书法这个根,中国书法就无从谈起了,舒同、启功、刘炳森、陈天然等前辈书法家就是一生都在不间断的临习古代碑帖,其目的就是为了深入研究古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境界,吸入营养。对古代书法研究的越深,越觉得古代文学艺术博大精深。”志远师弟接了一句:“是啊,入古出新,方成大器。”

回来的路上,我对志远师弟说:“当今经济大发展时期,人们都忙于生活奔波,经济创收,写字的人虽然比牛毛还多,但真正潜心做学问,深入艺术研究的人实在太少了,而王吉勇先生就是这极少数人之一。今日登门拜访,不虚此行。”志远师弟也有同感。

己丑元旦谒王公,

天井小院闹中静。

古书今韵蝇头笔,

大隐于市艺海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