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画大家范曾及其作品《牧童》、《少年诗人》和《日大无缺》赏析

(2011-07-12 09:02:24)
标签:

杂谈

借古抒怀  大儒童心

三保/文

2009年冬,我客至京城画家李志远师弟家中,看到范曾先生《牧童》和《少年诗人》的两幅精品力作,大饱眼福。 “这两幅作品是受刘延岭大哥所托通过朋友购得的。《少年诗人》是延岭大哥我们哥俩一块儿,到饮兰山房楼主徐斗先生那里购得(当代书画鉴定家徐斗先生是范曾先生的唯一委托书画鉴定人,能得到范曾大师的赏识和器重,可见徐斗先生的法眼之非凡),并颁有徐斗先生的鉴定证书。之前,我还通过画家徐峰(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之得意门生)好友介绍,借力徐斗先生的法眼,鉴定过范曾先生的《牧童》作品,经徐斗先生鉴定,此作品是范曾真迹无疑,并颁发了鉴定证书,徐先生当时评价这幅作品十分精到,实乃范老之佳作。于是就在北京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张弛好友的手中,买下了《牧童》这幅作品”,师弟介绍着这两幅画的来历。 2010330日,我和师弟志远一道前往饮兰山房,从徐斗手中买回了这幅《日大无缺,日来方明,一事佳运,六合皆成》,这是受延岭大哥所托购买范曾先生的第三幅有关童年题材的佳作(亦随带徐斗先生的鉴定证书)。端详画作,边品边聊,那种感觉,用“奢侈”二字来形容亦不为过。谈话中自然要提到范曾先生本人。

已过古稀之年的范曾先生,画的是“儒释道”,心如画中圣贤人。 潜心表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借古抒怀。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精于白描,尤善简笔写意人物。1979年他首访日本,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 “自视与八大山人为异代知己”,自谓“形忘而后意在,简极而后神全”。在继承八大笔墨的基础上,自创其“铁线描”笔法——笔存篆籀、丰筋铁骨,柔中含刚,虚中运实,可悟化境。他曾评述自己:“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词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观其画,画中有诗,赏其书,书中有画,是为诗书画之完美统一。他赋予形象的是人类普遍心灵可以接受的美感,而这种美感以中华历史的经典故事和先贤圣人为题材,具有永恒的亲和力,有着范曾独有的文化艺术体系,从而产生无穷的魅力。纵观中国人物画史,当代范曾,堪称是独领风骚之大家,当非过誉。

画家能诗善文、可观者,并非多数。近现代大师中,亦仅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李苦禅等数家而已。范曾能诗词文章,意境超逸而不落俗套,诗文书画,皆如其人。范曾先生坚信:“艺术至高的境界,是与道德合而为一。”“境界既高,气韵随之,气韵既高,生动乃至。”从他的画中,可感受到诗意风神,他常谈笔墨、说诗史、评人物,文史哲等国学经典。他最尊崇老子,最爱画老子,他相信,那紧随老子的稚童,正是对老子崇敬倍至的范曾自己。描绘童年也是他最擅长、最爱画的题材之一,童趣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也许这就是所谓“复归于婴儿”、“大儒童心”的具体体现吧。

《牧童》是范曾先生1989年的精品力作,此幅画的上方题款:“余作画多诗趣,多遣兴述怀。急救草草之作,俯仰天地即与神驰。苏东坡所谓凭虚御风迷不知所向也。至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余未敢踵接也。己巳年十翼抱冲斋主范曾。落款印,一阳为‘十翼’,一阴为‘范曾’”。此所题内容,予以言表他崇敬古圣先贤之心情,亦是虚心自谦之意。书法可谓“百炼钢成绕指柔”,乃神来之笔。其用笔虚实相生,含蓄圆融,结体外实而内虚,为颜体根基,行笔抑扬顿挫、拖曳沉稳,收放自如,潇洒奔放,舒展大气。书法的布局,上齐下不齐,刚好形成一个夏日乘凉的葡萄架或牛棚的式样,那凉棚下的牧童,刚把拴牛绳解开拿到手中,那牛就急迫的向外冲,看那牛的眼神和两只精神抖擞的大耳,以及使劲儿向外平伸的牛嘴,把牛急于去草地上的情景刻画的毕肖逼向,那牧童一只手向牛挥动着,好像在示意:“老伙计,别着急,今天我就是专门陪你到草地上去玩儿呢,让你高高兴兴的,吃地饱饱的”。此幅画看那牧童赤着脚,表达自由放松之寓意(中国古代的大仙罗汉们的形象都是赤着脚,鞋子是束缚的象征)。看那牧童的服饰穿着,正是夏末秋初,草苗肥盛季节,可以想象到,那牧童在那肥沃的草地上玩耍,牛儿一边低头吃草,一边得意的甩着那像只软管毛笔的情景;可以感受到牧童游戏于自然田园的快乐和趣味。那里有范曾先生自己的影子,有他对少时美好记忆的追怀。亦使读者不由自主的引入到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

范曾先生着重描绘众生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平等生活的题材,以表达其渴求世界大同的乌托邦式理想生活。范先生画动物与人,以智慧之思存其间,亦是据德依仁游艺的具体实践。他的画作可作田园诗来欣赏。《少年诗人》这幅作品是范曾先生的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题材之一。这幅画是2010年元月份的新作,其书画之笔墨,较之1990以前的作品更加娴熟。行笔轻松自然,似若信马由缰、无拘无束,放得开而不失结构的准确性。范曾先生的作品风格以1990年为分水岭,这前后两个风格是范曾先生有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画“妙造自然”的艺术终旨。这幅画前后穿插掩映,自然生动。当是范曾先生的得意之作。近景的白鹅、远景的小诗人和观看写诗的小孩儿,以及人与鹅之间的大石头,相互生发,相得益彰。让读者不由得产生不尽地遐想:那河塘边正在石头上写诗的小孩儿,是少年的诗仙李白、是诗圣杜甫,还是写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哪?……此幅画,近景画了一个“ 曲项向天歌”昂首挺胸的大白鹅,河塘边的石头作背景,让读者第一眼感觉到童年的气氛,透过鹅看后面远处提笔写诗的小诗人,以及站在一旁认真观看的小孩儿的可爱,更加反衬出小诗人的主题,而读之却感受到人物被置放在一个旷远的空间之内,画中的童趣心境展露无遗。

《日大无缺,日来方明,一事佳运,六合皆成》是范曾先生2009年年底所作,与《少年诗人》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用笔和风格二者基本接近。此幅画是描写刚刚从海面升起的一轮红日,海边耸出一巨石,石坡上的小小少年,张开双臂,仰首目视高空中那又圆又大的一轮红日,双脚似若腾空而起,诗兴大发,高声颂到:“日大无缺,日来方明,一事佳运,六合皆成。”一只白鹤昂首而立,朝向太阳,好像一边聚精会神的倾听着这位少年的高声朗诵,一边品味着那诗的涵义,看着太阳真的好大好明呀。与少年和合而立,生动传神。此幅画广阔的天空下面主题部分 ,只占了三分之一的画面,那天空与小孩儿构成了大小虚实的强烈对比,更显得空灵,大气,主题更加突出,近景一白鹤的到来,预示着小孩身处在“超凡脱俗的六合仙境,那画外有无数个讲不完的大仙故事,看不够的大海波涛。已逾古稀之年的范曾老先生,儿时即能作诗,读书过目不忘,聪慧过人,这幅画和《少年诗人》这类题材,是老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天真无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种感觉多好啊!这幅画还流露出一种宏大的气势,少年远大报复的思想:脚踏汹涌波涛,头顶广阔蓝天,展开双臂,拥抱那浩大的太阳,那刚刚升起的红日,预示着勃勃向上的事业,如日中天。“一事佳运,六合皆成”是一生的事业,永远都合天地人,合上下左右前后,时时顺,月月顺,年年顺,一生顺心如意,事事皆成的美好祝愿。

《牧童》、《少年诗人》和《日大无缺》这三幅画都是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童年的故事,表现其向往童年的天真和浪漫。构图匠心独运、气势外扩,结构严谨、造型精准,更显童趣真切,愈发真情实感,流露其诗性的智慧, “真境逼而神境生”、“与天地精神向往来”。范曾先生在造境上,显示出大师风范,在咫尺之间,把物体置放在一个开阔的空间之内,游刃有余,这当然与他的骨法用笔有直接的关系。儿时的情景,虽只能于梦境追寻,但其异样的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萦绕不断的回忆,正是画作的最好题材,同时,也是借助非凡的笔墨工夫,精准的造型本事,使其理想成为艺术创作内容的具体实现。提倡“天真”,就是“剔除”非真的那一部分;这是一个问学觉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心达道的过程。

 读范曾的画,可得到一些来自画面又延展到画外的人生哲理思辨,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

 

    打开《范曾画集》

  犹如敲开国学的大门

那一幅幅画面

阐释着儒释道的涵义

儒雅  通俗  深刻  简约

讲述着一个个经典故事 

吟颂着人与自然那万物生灵的和谐

谱写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

穿越历史的时空

亲耳聆听

老庄孔孟的谆谆教诲

释迦穆尼那余韵绕梁的福音

那一幅幅画面

蕴藉着中华历代圣贤的思想

滋润着万物苍灵的魂魄 

如梦境中追求的美景啊

是感情上的慰藉

更是那灵魂的洗涤

爱的延伸

美的享受 

借古抒怀

大儒童心

那魔幻般的画笔

造就出一个个

华夏民族艺术的殿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