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一年级 下《估计》教学案例

(2014-05-14 14:23:03)
标签:

教育

成功案例: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三课时   数豆子 (估一估起始课)

知识技能:教会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会估数。

问题解决: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渗透估算意识。

数学思想:进一步积累数数和估数的经验,初步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数学估计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师:一会儿老师请每个人抓一把豆子,放在桌子中间,怎样抓能不掉呢?不撒呢?

生:抓住,别太多,用一只手抓,另一只手包住,抓住放在桌子上后再打开手,动作要慢,别碰别人,小心点儿……

要求:如果掉了,不准捡起来,本节课回答问题时坐着回答,避免碰到桌子导致豆子掉下来。

二、什么是估计?(估一估)

1、每人抓一把豆子放在桌子上。

2、猜一猜,有多少粒?找几个孩子回答,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猜一猜,就是估计,估一估。

3、数一数。刚才我们估计了有多少粒?现在数一数,记住估了多少,再数。

4、汇报,你估计多少粒?实际数是多少粒?

5、通过估一估、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数的和估的一样,不一样,可能估多了,可能估少了。

师:估计的数不是准确的数,所以可以用上“大约”“左右”这样的词。估是一个大概的结果,大约30粒,或30粒左右。

三、什么时候用到估计?

师:食堂阿姨每天给同学们准备间食,以小柿子为例:每人5个,一个班24人计算就是120个,全校24个班,共2880个小柿子。如果让你来为大家买小柿子,你会怎样做呢?

生:数,  

什么时候估呢?东西太多、太小、数起来麻烦,知道大概有多少就可以。

如果用数的方法,一上午食堂阿姨不用为我们准备饭菜了,竟数小柿子了。

估的方法:估多了,浪费,估少了,不够分,

想一想怎么估好呢?

四、怎么估计能够接近准确的数呢?

1、通过试管比较估一估。

先估计黄豆,1号试管里装了10粒,2号试管里有多少粒?

为什么估计20粒?我看大约有两个10粒那么多。

真正数一数,确实有20粒。

为什么估得这么准呢?因为有标准,有比较。取谁做标准?(10粒)比较什么?(有几个10粒那么多)

21号试管10粒,2号试管20粒,3号试管40粒,让学生估一估3号试管里有多少粒?

取谁做标准,怎么比较的?

(可以取10粒,也可以取20粒,比较:取哪个标准好?)

第二课时(两课连上)

3、及时练

师拿出书和教案,数有100页,请大家估一估教案有多少页?学生讲方法。谁是标准?比较什么?(有几个100页)

小结:怎样估计准? 取标准,做比较。

五:再来估一估,桌子上的黄豆。

你想取多少做标准?(10粒、  20粒、 ……)

请你估一估,摆一摆。(用不用数?不用数。)

注意:你的摆法:怎样摆能够清楚的让大家看到,你取谁做标准,大约有几个标准?

学生摆

汇报:我取10粒做标准,比较后,大约有(  )个10粒,我估计有(  )粒。

六、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怎样估计?

什么时候需要估一估呢?

不用知道准确的数的时候,东西非常多,东西很小,不好数的时候。

 

反思:1、本节课要两课连上,才能体验到位,练习及时。

2、由于要求指导细致、到位,所以操作起来不乱。

      3、应多让孩子练习说,取多少做标准,有几个标准,大约多少粒?边指着自己的操作,边练习说。

      4、联系生活实际估一估,课堂上没有进行上。练习课中让孩子们估一估一摞本子大约有多少本?一摞卷子大约有多少张?等等。

      5、什么时候需要估?让学生体验感受才行。

      6、取多少做标准合理,让学生体验、对比、感受后总结出取整十数、整百数比较好。

      7、教结构时,试管中的豆子让每个孩子都动手量一量,大约有210,体验有几个标准。

      8、课堂亮点:孩子用结构的时候,课堂上孩子有人取8个、24个做标准,比较8241020哪个标准好?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整十数好。

及时扩展:如果让大家估一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取谁做标准?(100根)

不同的东西取不同的数量做标准。

      9、数豆子一课不仅学习估算,还学习数的组成,用计数器拨一拨去体验、感受数的组成。这一课内容较多,而且估算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又是小学阶段学习估算的起始课。所以作为重点,我们单独把估计作为一课,而且是两课连上,在学生的心里打牢如何估计更接近准确的数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