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十景
(2018-01-20 10:21:57)海阳十景
文◎殷成明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大嵩卫(原在莱阳县境内)裁改为海阳县。新置海阳县,西以莱阳县三驾山为界,西北以莱阳县平兰社为界,北以栖霞县水头村为界,东以宁海州崮山为界,将莱阳县行村、林寺、嵩山三乡及宁海州乳山乡和普济、兴善两社并入。
“海阳十景”最早见诸清乾隆七年(1742年)海阳知县包桂主持纂修的《海阳县志》。这是海阳的第一部县志。该志第一卷便对“海阳十景”作了简要描述;第二卷又有十幅画作对“海阳十景”作了生动描绘,包桂还在十幅画作上分别题诗;“艺文卷”还记载了大嵩卫人李本渥(兵部右侍郎李赞元之子)的《海阳十景》诗和乾隆四年(1739年)海阳进士鞠逊行的《海阳十景》(集唐)诗,“海阳十景”由此确定下来。“十景”分别是:高顶仙踪、龙山远照、虎墩渔浦、嵩院藏经、东门海市、奇峰虎踞、凤台日出、玉山卜雨、沙峰擎石、岠嵎瀑布。而光绪《海阳县续志》改“高顶仙踪”、“嵩院藏经”、“奇峰虎踞”为“凤城烟雨”、“招虎晴岚”、“七子联峰”。该志卷首有时任知县王敬勳为新十景画图分别配题的诗作。
高顶仙踪:海阳县城东北四十里有山,名菩萨顶。山上有张真人所居。据清康熙《莱阳县志》记载:“张真子,不知何许人,常往来灰村诸山,后卜静菩萨顶石室中,凡三年。一旦,嘱守庵道士醒睡。子夜风作,山壁振响。道人燃火惊起,诘真子已不知所之。但有留诗石山云:‘孤峰云隐旧山堂,二百余年借此乡。今夜乘风归瑶岛,碧桃开处姓名芳。’末书‘龙飞甲辰(注:应为甲申)二月上旬,二百五十一岁松笔道人张真子题’。未几,京师失守,五月大清定鼎。真子已前知之矣,神哉。”看得出来,张真子的这首诗题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历甲申年,也就是大明王朝灭亡的那一年。《莱阳县志》说的“京师失守,五月大清定鼎”,是指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大明王朝灭亡,大清王朝建国定都北京。由此可知,张真子这首诗作于临近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的某一天。他自称“二百五十一岁”,由此可推算他应该生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乾隆《海阳县志》记载:“邑东北四十里有山,名菩萨顶,张真人所居。飞升时以碳书诗八句于石,风雨不坏,至今尚在。诗曰:孤峰云隐旧山堂,远寄萍踪到此乡。不愿高车云节拥,可堪风盖晚风凉。南官行满三千箓,北院蒲团六月长。今夜乘鸾归海峤,碧桃开处姓名芳。”
包桂《高顶仙踪》:“旧日堂前壁有诗,风风雨雨迹迷离。碧桃开处花多老,瑶岛归来鹤可骑。草笠有时寻象迹,棕鞋无意觅胡萋。孤峰缈缈银津冷,剩得丹崖一二芝。”
龙山远照:龙山,即小龙山,在海阳县城西南三十里。乾隆《海阳县志》记载:“其山尖秀耸拔,曲折蜿蜒,状如龙形,山顶有石洞、天桥诸景,山中多异蛇,当地人呼为小龙。每当七月间,连晴数日,于日晡时,山形斜照,城内树影参差,峰峦如绘。”光绪年间海阳知县王敬勳曾经写道:“去城三十里,始见龙山碧。初秋夕照时,影落街心石。相隔虽云遥,分明在咫尺。岂果山有灵,缩地幻灵迹。”
包桂《龙山远照》:“暮霭苍苍冷夕阳,山妆翠黛钦容光。渔舠浅浦惊鳞角,野叟锄云破麦场。石岂鞭来移远峤,地从缩处道扶桑。多情最是扳龙客,幸有余辉遍海疆。”
虎墩渔浦:渔浦即海口,在海阳县城西南二里。乾隆《海阳县志》记载:渔浦“有石如虎,适墩建此,故名。虎墩面临海汊,春夏间渔艇鳞集,迷离来往,直入画图。明万历间,村人夜常见虎,时失牛羊,捕之不得。村人疑此石,凿其后肘而患息。”这些记载,生动地反映了清代乾隆年间海阳海口的繁荣景象,也说明当时海阳县经济的发展是相当兴盛的。
包桂《虎墩渔浦》:“鳞次飞帆势欲低,轻桡野艇棹声齐。一卷虎踞沧江北,三岛闲云古渡西。静夜中流闻白跳,隔村渔舍报寒鸡。龚黄有政仁风拂,自有鲿鲨到五溪。”
嵩院藏经:嵩山院,在海阳县城北二十里。乾隆《海阳县志》记载:“四面环山,层峦抱牖,真有天竺冷泉之致。院中有藏经,均非吾儒所识,且不计其从来。”嵩山院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一处寺院,里面收藏有好多经书。尽管一般读书人都看不懂这些经书,但是当地还是将“嵩院藏经”列为海阳十景,说明人们对这处著名寺院及其所藏经书的敬重和崇拜。
包桂《嵩院藏经》:“科头席地坐闻莺,袛树园开绿野平。贝叶手书棋子落,古苔阑篆磬音清。静观山色神多爽,薄着荷衣体□轻。笠白吴天僧问字,往来时有踏莎行。”
东门海市:海阳县城位于南部海边的凤城。乾隆《海阳县志》记载:“海离城二里,波澜腾涌,拍岸排空。一遇南风,如万马千军,鼓声不绝;又如雷声隐隐,昼夜喧阗。春夏之交,海市频起,山林城市,变化万千,历辰至巳,或历午至未,蓬莱阁有此神奇而无此经久。”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海阳县“城去海仅二里,每见海市。”从史料记载看,在半岛南部的黄海近海海域,凤城海市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海市之一。
包桂《东门海市》:“东藩锁钥重皇州,次第春光景色幽。已有蓬莱名柳甸,忽闻神女幻龙舟。未央锦绣三千树,阆苑笙歌十二楼。河伯效灵多点缀,遐阡航海献共球。”
奇峰虎踞:海阳县城东北二十里的灰村有七祖庙,创始无考。乾隆《海阳县志》记载:“庙后有洞,幽仄窈窕,月窗星牖,黑暗如一线天。行半里,平阳大石,周围七八丈。中有一石,酷肖虎踞,凭陵峰顶。四围无路可下,仍由洞而出。”
包桂《奇峰虎踞》:“东牟一国峰厜㕒(读zuī wēi),龙虎天然色相奇。七祖庙前松树古,小姑顶上墨云欹。假威何据风生谷,长啸无声鸟卧枝。自是君家能一变,□杨直到凤凰池。”
凤台日出:乾隆《海阳县志》记载:县城“南门外有石突起,明末有凤栖于此,因以为名。侵晨早起,东望日出,银盆吞吐,碧澜染红,五色彩霞,千奇万状。”凤台以外,是茫茫大海。清晨,站在凤台看海上日出,天水相接处出现一道红霞,逐渐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瞬间,它冲破云霞,跳出海面,“五色彩霞,千奇万状”。
包桂《凤台日出》:“海隅丕冒共寅宾,菶菶和鸣报晓春。一线扶光才出峤,十洲羲驾早趋辰。鸦惊赤浪翻金背,岫染丹砂荡火轮。西望尧阶云咫尺,来仪苞羽庆波臣。”
玉山卜雨:玉山,在海阳县城东北二十里。乾隆《海阳县志》记载:“上有玉皇庙,峰最高而庙颇小,无香火,无庙祝。风雨淋漓,历久不坏。且羊肠鸟道,人迹罕到。每逢夏旱,邑人叩于山下,若见庙角生云,无有不雨。”意思是说,玉山上有一座玉皇庙,山虽然很高但是这座庙很小,庙里没有香火,也没有管香火的人。尽管历经风雨淋漓,但是寺庙经久不坏。只有羊肠小道通达小庙,平时很少有人到那里去。每当夏季遭遇大旱,当地人叩拜于山下,若见庙角出现云雾,就一定会下雨。如今看来,叩拜求雨,是一种迷信说法,不足信。
包桂《玉山卜雨》:“奇峰飞翠拟宸居,蒿目恒晹盼太虚。石燕自随帆势转,鹰风欲动雨来初。岚穿星牖通呼吸,气接天衢任卷舒。顷刻甘霖农有庆,无心出岫自蘧蘧。”
沙峰擎石:沙峰,在海阳县城北七十里,俗名“三把沙”。乾隆《海阳县志》记载:“有滩旁小山,水环沙滩积而成堆,大小三峰,有似苏山。上横一石,安置平正,沙不颓而石不欹。秋间山涧水发,一片汪洋,石随水没,水退而石如故。”
包桂《沙峰擎石》:“玉笋如礁驾石桥,银津天际半垂腰。觚□(禾麦)水面璇为柱,崒峍沙嵚瀑似标。雪浪千寻常鹄立,桃花三月未冰消。传闻吕望投竿处,岂逐飞砂度九霄。”
岠嵎瀑布:岠嵎山(今乳山境内),在海阳县城东北十五里。乾隆《海阳县志》记载:“山最高大,有院名岠嵎。冈岭四合,隐如大环。西北有瀑布,高悬千尺,白练银淙,噌吰澎湃,声应山谷。”岠嵎瀑布在岠嵎山最深处。每到雨季,巨大的瀑布从山顶沿悬崖飞流而下,跌入岩下深潭,轰鸣声响彻山谷,非常壮观,也令人震撼。
包桂《岠嵎瀑布》:“倒峡千寻山泽通,岠嵎名胜海门东。梨花历历秋客冷,环珮珊珊明月空。淡冶白云疑出岫,依稀素练岂追风。高山流水深人仰,不借胭脂一树枫。”■
原载于政协烟台市委员会《烟台文史》第三期(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