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主祠探微
(2017-07-12 06:52:29)
标签:
福山阴主庙王锡平 |
分类: 烟台文史 |
阴主祠探微
阴主,最早见于《史记》记载,是秦皇汉武东巡祭祀齐地八神之一。对始皇所祠三山,汉代以降,除唐宋少数史学家认为三山即三神山之外,几乎无异认为在掖县(今莱州)三山岛。而明清《福山县志》却明确记述福山县的磁山建有阴主庙,庙址今尚存。为何出现如此现象,其原因以往考证或研究者多有忽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做些梳理和分析。
文献记载与考略概说
司马迁对齐地八神记述可谓详实,其后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宋裴骃《史记集解》、宋李昉《太平御览》、元于钦《齐乘》、清马骕《绎史》等对齐地八神皆从司马迁说。《汉书·地理志》又指出三山的具体位置,说“曲成有参山万里沙祠”。“参山”即掖县三山岛。只有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和宋王应麟《玉海》等,从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的观点,称“三山即三神山”。
对“三山即三神山”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唐代史学家司马祯。他在《史记索隐》中指出:“小颜以为下所谓三神山,顾氏案地理志东莱曲成有参山,即此三山,非海中三神山也。”《齐乘》考记更为具详:“三山,莱州北二十里,汉志秦祠八神四曰阴主祠。三山,《寰宇记》云在掖县北海之南岸,颜监谓即三神山者,非也。汉志曰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则三神乃蓬莱、方丈、瀛洲之总称,岂海岸之三山也。”《山东通志》则明确说:“阴主祠在(莱州)府城北三山,秦祀八神之四,汉宣帝祠三山八神于曲成即此。”《明一统志》和《大清一统志》均指明掖县三山岛为《史记·封禅书》八神四曰阴主所祀三山。
与上述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福山县志》的记述。明万历《福山县志》载:“阴主庙,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磁山之下。八主居四,祀三山于此。邑制祀典,以七月七日行焉。庙代有修葺,莫记其详。”清康熙和乾隆《福山县志》记述相同:“阴主庙,在磁山之下,八主居四,代有修葺。其旧基险隘,屡被山水冲坏倾坯。国初,邑人王道增捐赀移于山之东北麓,较旧制宏整,有记见于文翰志。邑制祀典,以七月七日行焉。”以上三志记述说明,至晚于明代,磁山建有阴主庙,清初又进行过移址重建,且当时福山县官方每年都在此举行重要祭祀活动。清王隲在《移建阴主庙碑记》中,除对阴主庙移址重建的原因、经过、规模有较详细记述外,还对磁山阴主庙的始建作了考记:“《汉地理志》:三山在曲成县,隶东莱郡。曲成久废,登郡志载其地即今招远县也。招远临莱,今莱郡北入海数里有三山岛,或其地云。其地距福二百里而遥,即史汉所记诸祀,初无所谓福山者,则阴主祀福之磁山非古,或谓秦始皇东祀改置。”记中虽然依《汉书·地理志》提出磁山阴主庙非古,不是史汉所记阴主诸祀,却又说“或谓秦始皇东祀改置”,让观者不知所从。
相比而言,民国《福山县志》考记得较深入一些:“阴主庙,在磁山之下,八主居四。谨案封禅书,阴主祠三山,诸书均言在莱州掖县即三山岛,不应福山重见。惟阴主立祠,即非佞佛之举,土人何以无故而建此祠?查府志‘蓬莱山川’,内载笔架山在城东南九十里,三峰耸峙,一名‘三山’。以里数计之,似即指磁山而言,故不更载磁山,疑后人因此山一名‘三山’,故附会而建此祠欤?”考记中虽分析了建庙的因由,却未能定论。
清代莱州学者毛贽应对《福山县志》记述磁山阴主庙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他在《识小录·三山记游》中指出:“福山所祀及彼地之阴主,非秦皇八祀之阴主也。”
当代学者对齐地八神的考证和研究,学界虽多持“秦祀阴主在掖县三山岛”说,但多未细考,唯林仙庭先生所研究较为深入。他在《齐地八神与东夷古国》和《秦砖汉瓦帝王家》两文中,采用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齐地八神与先秦古国的关系,提出了天主与齐国、地主与鲁国、兵主与有宿及须句国、四时主与莒国及越国、日主与夜国、月主与莱国、阴主与曲城古国、阳主与己国相关联,它们分别是这些古国的所祀之神,是颇具说服力的。对阴主三山的地望,林先生通过实地田野考古勘察,在三山岛西峰前坡发现秦汉时期建筑瓦件,并具一定的建筑规模,认为太史公以三山岛即是齐地八神之一的阴主三山不误,是曲成古国所祀之神。而经调查福山县磁山并无秦汉遗迹,否定了《福山县志》所载三山阴主在福山磁山的说法。
通过以上梳理,齐地八神之一的阴主在掖县三山岛似乎成为定论,而至晚建于明代的磁山阴主庙又实为存在。为何形成这种状况,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山阴主祠衰亡与磁山建庙探因
三山为周代曲成古国所祀之神无疑,秦汉及后很长一个时期为曲成县所属。也就是说,曲成县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三山阴主祠的兴衰。据文献记载,曲成县为汉高祖六年(公元前1201年)置县,于唐武德六年(623年)撤并入掖县。撤并后,曲成不再成为县治的地域中心,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对三山阴主的祭典也就淡出官方舞台,民间的祭祀也随之淡化,这可能也是三山阴主祠衰落的主要原因。再者,曲成并入掖县后,在距三山岛不远的东海神庙强势兴起,又加速了三山阴主祠的衰落。东海神庙前身是汉代的海水祠,唐代成为朝廷对东海祭祀之地。自北宋重修以后,每年立春或春秋两次或遇国家大事之时,历代帝王多亲临或派遣官吏代表国家前来祭祀海神,有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就有81次,可见东海神庙的地位和兴盛。相比之下,三山阴主祠已成废墟。三山阴主祠衰亡的具体年代不详,但初步分析可能始于宋代,伴随着东海神庙的兴盛而消亡。
磁山,古代一直为福山县属地,与同为福山县属地的芝罘岛阳主庙隔海相望,是福山县的“邑之镇山”、“邑之风水山”,更是古代庙宇选址的佳地。阴主庙在此始建的年代,从明万历《福山县志》“庙代有修葺”记载来看,应早于明代的万历年间,或在明代初年,也有可能早于明代。建庙的原由,明清《福山县志》的编纂者虽未道明,但对《史记》《汉书》等所载八神之一的三山阴主祠并非不知,很可能是采取对其迴避不争,只实录现存磁山阴主庙的情况。民国《福山县志》对磁山阴主立祠,称“非佞佛之举”,依府志“蓬莱山川”载笔架山一名“三山”似即指磁山。他们据此提出了这是否是后人因此山一名“三山”故附会而建此祠的疑问。
作者认为,其原因也应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一是三山阴主祠衰亡之后,未能延续传承,可能是磁山建庙的前因。二是当时福山文人或僧人受到阳主庙经久不衰盛况或阴阳五行传统学说的影响和启发而建。这在清王隲《移建阴主庙碑记》中可以看到一些阴主庙建后与阳主庙相关的信息:“于此近是曰阳曰阴八神之祠,福邑遂有其二。每岁具少牢,以春三月三日祀芝罘在邑东,至秋七月七日祀磁山在邑西。春阳秋阴,东生西成,厥义固有取也。”
以上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尝试对三山阴主祠衰亡与磁山阴主庙建立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中可以看到两地阴主祠庙的兴衰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然而由于资料的阙如,仍然受到证据不足的困扰。因此需要今后加强两地阴主遗存的田野考古和研究,准确把握两地阴主兴衰的具体年代和原因,作出更为客观、全面的判定。■
(原载于2017年6月《烟台文史》第二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