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栖霞八景

(2016-06-23 07:06:48)
标签:

栖霞名胜古迹

旅游

历史文化

分类: 登莱夜话

栖霞八景

作者:殷成明

关于栖霞“八景”的记载,最早见诸清康熙《栖霞县志》,其“艺文志”载有明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的栖霞人郝晋的《金山八景》诗。诗中所写八景是:翠屏出云、艾麓温泉、长春仙井、岠嵎金牛、城头朝霞、方山晚市、龙石印迹、虎洞斑文。郝晋的诗为何题为“金山八景”而不称“栖霞八景”?可能是因为栖霞在置县之前曾称为“金山郡”,故以“金山”代“栖霞”,以求其古雅。清乾隆《栖霞县志》记载的“八景”与康熙《栖霞县志》相同,但没有新增“八景诗”。

清光绪《栖霞县续志》记载的“八景”则是:翠屏出云、温泉浴月、城头朝霞、方山晚市、长春仙井、笔峰观日、方堤新柳、外泮瑞莲。该志卷首载有“八景图”及栖霞县知县黄丽中为八景图分别题诗。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以上三条(注:指笔峰观日、方堤新柳、外泮瑞莲)为县志新增者,以旧县志所载‘岠嵎金牛’事涉荒渺,‘龙石印迹’、‘虎洞斑文’皆年深剥落,故易之。”

栖霞县第一部县志是明万历《栖霞县志》,早已失传,其中是否有关于“栖霞八景”的记载,已无可考。

翠屏出云。明嘉靖《山东通志》记载:“翠屏山,在栖霞县南半里。其山苍翠,壁立如屏,故名。”乾隆《栖霞县志》记载:“翠屏山,在县南百步外,苍翠壁立,前嶂若屏。山顶有石窝,将雨则云生。”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翠屏山,在县南半里。其山苍翠,壁立如屏,故名。山顶有石窝,将雨则云生。明正德间,士人凿洞其下,深丈余,以栖神像,名翠屏洞。”明代嘉靖年间栖霞县知县何思鳌曾有《春日望翠屏》诗曰:“翠屏何崔巍,界天亘千尺。白鸟度林岚,划破一山碧。”春夏时节的翠屏山,一片翠绿,生机盎然,雨前的山顶石窝云雾升腾其中,静动相得益彰,胜过绝美的山水画。

郝晋《翠屏出云》:“天门叠嶂锦屏连,上有灵窝吐似烟。才见氤氲迷翠树,忽然叆叇匝青天。莫夸楚岫从龙起,争看苍梧翼凤旋。无俟崇朝淌世愠,遍成霖雨洒桑田。”

艾麓温泉。嘉靖《山东通志》记载:“艾山,在栖霞县西北三十里,山前有温泉。”康熙《栖霞县志》记载:“艾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巑岏秀拔,峻巅不易攀跻。上产灵艾苍紫茎光异凡种,世传五月五日神人采之,遂以名山。北抵蓬莱,西连黄县,称栖霞第一山。”乾隆《栖霞县志》记载:“温泉,在县西北三十里艾山东麓,出如沸汤,澡可疗疾,甃石为池,历有题咏。”光绪《增修登州府志》记载:“艾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为邑镇山。危峰插云,高出众山之上。绝顶产艾,故名。土人云,每端午日,艾皆空心。相传为神人采去。……东麓有温泉,浴之可疗疾。甃(读zhòu,砌、垒)石为池,俗名艾山烫。”这些记载说明,艾山东麓的温泉数百年来一直远近闻名。

郝晋《艾麓温泉》:“石窦元津一鉴开,氤氳紫气抱珠胎。光涵素魄金波静,暖浸冰姿玉影回。洗去烟岚偏潋滟,濯来星斗共徘徊。几番倚徙瑶池侧,移取清辉入酒杯。”

长春仙井。康熙《栖霞县志》记载:“仙井,(县)北十五里,丘长春修道观,募南方大木,随得辄投水中,悉从此井涌出,一曰木井。”光绪《栖霞县续志》记载:“城北滨都宫,为真人邱长春建,中有井焉。相传初建宫时,募木江南,得即投水,悉从此井涌出。”又据光绪年间所立长春仙井遗址碑记载:“相传,在殿之东北隅环井植柏四株。因续修邑志,考证古迹,拟为淘濬,遍搜无踪,盖湮没非一日矣。意者仙迹不世出,显晦亦有时,与爰就其地立石,以志庶松风草露间,犹可想当年神异云。”方志里关于“仙井”的故事,只是神话传说,并非现实所有。记载这种传说的目的,意在说明丘处机是真神仙。

郝晋《长春仙井》:“仙子成仙去不远,空留仙井海东边。栏残时作雷声转,砌古还余紫气连。数仞敞虚能注海,一泓澄碧可藏天。更闻异事骇人听,有类荒唐未尽传。”

岠嵎金牛。康熙《栖霞县志》记载:“岠嵎山,在县东三十里。《虞书》:分命羲仲,宅嵎。《禹贡》,嵎,既略。《宋史》:庆历六年,登州地震,彻海有声如雷,岠嵎摧。《金史》仆散安贞传:杨安儿与汲等乘舟入海,欲走岠嵎山,即此山也,亦名金山。《齐乘》云:以产金得名,即《地记》莱阳县之黄银坑也。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剌史辛公义于此坑冶,铸得黄银,献之。山寺有隋碑,淘金者所祖然。三时沙汰,仅得分毫,名曰淘金,无大利也。土俗讹传,隋开皇中,纪之于石,殊可笑矣。”乾隆《栖霞县志》记载:“海阳志亦有岠嵎山,而《齐乘》所称之金山,其为此山无疑。”被称为金山的岠嵎山出金牛,只是一种传说而已。

郝晋《岠嵎金牛》:“孤峰突兀势苍,洞有金牛宛服箱。色出荆杨多灿烂,精分麓水自辉煌。藏深不向桃林牧,光逈仍悬斗宿旁。久已传闻未许见,令人空忆五丁忙。”

城头朝霞。栖霞县城,地处翠屏山下,群山拥石城,屋头千仞耸,林表数峰横。每当清晨,翠屏山麓,栖霞城头,云霭缭绕,朝霞升起,亦蜃亦幻。光绪《栖霞县续志》记载:“五更平明,海日东升,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城之得名,盖以此焉。”

郝晋《城头朝霞》:“翼峰回抱弹丸地,每到凌晨瑞色盈。方似锦文机未织,旋如红绡缕初横。不随孤驽临江阁,应逐仙衣灿偃城。想是仑山分赤水,团城灵气覆苍生。”

方山晚市。方山,亦称大方山,在栖霞县城西南二十里。上方而平,周围三十余里。康熙《栖霞县志》记载:“春日晴明时,云雾周护,起伏变幻,有城池、楼阁、旌旗、人马、树木之状。经使乃减,若海市然。”光绪《栖霞县续志》记载:“山方而平,故曰方山。春夏雨晴,斜阳西照,云气苍茫中现楼阁,经时乃散,如海市然。”海的蜃景称海市,山的蜃景称山市,山市比海市更难得一见。清周亮工《书影》曰:“人知有海市,而不知有山市。”清蒲松齡《聊斋志异•山市》所描写的,即此蜃景。方山山市,是胶东地区最著名的山市之一。

郝晋《方山晚市》:“人传海蜃结成市,不意此山市亦同。几处旗旌卷日月,数层楼阁倚崆峒。忽然景物叠青嶂,倏尔沧桑逐去风。若是坡公得一见,赋诗不在海云东。”

龙石印迹。乾隆《栖霞县志》记载:“龙迹石,在县东五十里跳鱼台东岸。石长四丈,阔二丈许,上有龙形,似镂刻所成。”

郝晋《龙石印迹》:“跃鲤池边草色茸,在田片石写飞龙。爪牙犹挟风雷势,鱗甲常滋雨露容。漫道楚人惊壁画,拟同仙客望陟筇。可怜岁月曾经人,还自生云护碧踪。”

虎洞斑文。虎洞,在栖霞县城东四十里的虎斑石村。虎斑石分别位于该村东河床和小山之上,色泽分为青灰与桔黑两种,青灰如中国水墨,线条畅美,婉转悠长,气韵高远;桔黑宛若金钱豹皮,随意点染,意气挥遒,水到渠成,尽显朴拙野趣。山阴石崖下原有一庵,名莲花庵。庵后有一洞,名老虎洞,然今不复存,前面石矶如蒙虎皮,又似天书,故名“虎洞斑文”。康熙《栖霞县志》记载:“虎斑洞,在县东四十里。洞门之上,巉岩若坠,色杂青黄,类虎斑文。其中深邃叵测,举火试之,烟出山后石窍中。”斑文,斑驳的花纹。

郝晋《虎洞斑文》:“虎子多年已去山,至今遗洞在山间。松声抵壑如闻啸,霞彩横天拟见斑。满腹残烟深蔼蔼,倚空峭壁色殷殷。寻常莫道石文剥,谈到风威亦改颜。”

原载于2016623日《烟台晚报》“登莱夜话”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