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事父母为孝”
(2015-11-28 09:41:16)分类: 登莱夜话 |
“善事父母为孝”
作者:殷成明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孝经》云:“大孝,德之本也,教之所因生也。”
孝是什么?孝的最基本涵义是对父母的赡养。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有什么两样呢?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古代登莱地区各县、州、府的方志中几乎都有“孝子”、“孝友”之类的栏目,其中记载了无数恪守孝道的人物,讲述了大量子女尽孝的故事。
据明嘉靖《山东通志》和同治《重修宁海州志》记载,元末明初的时候,莱州府掖县有个人叫毛聚,有特异的资质、禀赋,非常聪明。他父亲因“病疫”迁居到宁海州(今牟平)昆嵛山中,由弟兄们照顾,他自己在家里照顾年迈的继母秦氏。有一年,一群盗匪杀进掖县,疯狂烧杀掠抢,当地民众为躲避杀害纷纷逃往外地,村里人全逃光了。毛聚的继母秦氏因年老多病,无法行走,只能呆在家里。毛聚为了照顾继母,也放弃逃亡。盗匪来到之后,发现他们母子还呆在家里,就问毛聚:“难道你不怕死吗?”毛聚哭泣着说:“老母亲在这里,我怎么敢自己外出求活路呢!”盗匪们被他的孝心感动了,不忍心伤害他们,便离村而去。
继母去世后,毛聚来到宁海州的昆嵛山中照顾年迈病重的父亲。有一天夜里,父亲告诉他非常想喝酒。毛聚找遍居住的房屋里,没有见到一点酒。怎么办?毛聚决定到山外的村子里去看看能不能给父亲讨要一点酒。昆嵛山“山深,多狼虎”,深更半夜出去更是非常危险,但是毛聚没有惧怕。为了不惊动山里的狼、虎,毛聚脱下鞋子,赤脚在黑暗中沿着崎岖的山路出山,终于在附近村子里向好心人讨要了一瓶酒回来。父亲喝了这瓶酒后,病很快就痊愈了。
明代的时候,文登县威海卫有个人叫陈国相,家里很贫穷。“父年老无齿,不能食豆粥;又多咳嗽,不能食咸。”为此,直到老父亲去世,陈国相夫妇坚持多年做饭不用豆、做菜不用盐。为了表彰陈国相夫妇的孝心,当时的文登县知县特意题“孝顺”二字旌其门。
清康熙《福山县志》里记述了一段鹿兆赓恪守孝道的动人故事。
鹿兆赓是福山县城里村人,也算是个读书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考得岁贡,“天性孝友”。父亲鹿炳,母亲药氏,“居家甚贫”。鹿兆赓幼小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多日米水不进、整夜不睡。后来父亲娶了继母赵氏,已经长大了的鹿兆赓侍奉继母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父亲病故两年后,继母也得了重病。鹿兆赓又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日夜守候在床前,为继母喂饭喂药。一直两个多月,他未曾脱衣躺下睡个囫囵觉。继母去世后,虽然家里非常贫穷,但他还是借钱为继母买来寿衣、棺材等,按照当年父亲丧葬的标准为继母办完了丧事。
继母去世以后,留下两个年幼的同父异母弟弟兆鼎、兆俞。鹿兆赓“以兄兼师”,照顾两个小弟,后来又把两个弟弟送进学堂读书。鹿兆赓的妻子也非常贤惠,勤俭持家。两个弟弟长大成人后,鹿兆赓夫妇又靠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为两个弟弟办完了婚事,帮助他们成家立业。
孝心是培养教育出来的,其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清代康熙年间曾担任乾隆皇帝儿时老师的文登人徐士林,是有名的大孝子。徐士林恪守孝道,无疑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臣,官至内阁学士、吏部侍郎的黄叔琳在《江苏巡抚徐公神道碑铭》中称:“公之忠孝,有自来矣。”
徐士林是文登县爬山后徐家村人。据光绪《文登县志》记载,徐士林的祖辈、父辈都是清贫的读书人,史称“世有潜德”。“士林父读书攻苦,未成名。三十岁后,因祖父母年迈多病,朝夕不忍离,遂不就试。同母事祖父母,一生无违言、无违色。”徐士林的父母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以孝顺著称,被当地人称为“双孝”。
徐士林的祖父晚年中风,六载不能言语、不能行走,又曾经腹泻三个多月。徐士林的父母捧屎捧尿、换洗衣被,从不假手他人。祖父在临终前,因不能言语,便索要纸笔写道:“我儿我媳对我没有不周到的,老天会报答你们的。”旁观的人无不落泪。
徐士林祖母晚年失明且长年患有咳嗽病。“士林父母亲手哺饭,起居扶之。家贫如洗,必私藏甘旨以供衰亲。夜间闻嗽声,即起炊,啖以口食。嗽止,乃就寝。一夜不下十起,十年于兹矣。”康熙四十二年(1703),也就是徐士林二十岁那年,文登遭遇多年罕见的灾荒,徐家的家里只有原来蓄藏的三斗稻米。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徐士林父母和孩子们每天只吃稗糠就和枯叶,而留下仅有的一点米专供祖母食用。祖母问:“你们吃什么?”徐士林父母总是回答“都是稻米饭”,且一直不让老人家知道实情。为此,乾隆皇帝曾御书“潜德遗庥”暨“双孝永传”送徐士林父母,以赞扬他们的孝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生于贫寒农家的徐士林,在人品上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他自幼奋志励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先为乾隆之老师,后任内阁中书,继而升礼部员外郎。雍正五年(1727),任安庆知府。五年后又升任江苏按察使。乾隆五年(1740),任江苏巡抚。当时,徐士林远在文登老家年过八旬的老母亲病情日益加重。为了照顾病重的老母亲,乾隆六年四月,徐士林上奏《乞解职养亲疏》,请辞返乡,乾隆帝从理政大局出发未予准奏;两个月后,徐士林再次上奏《复请解职疏》,乾隆皇帝仍未准奏。后来,徐士林又第三次上奏。乾隆皇帝深为老师的孝心感动,终于准奏。获得准奏后,徐士林处理完政事,便急行返乡。然而,船行至淮安时,他却因病重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徐士林去世后,乾隆皇帝非常悲痛,说“此等良臣,方资倚任,乃今溘世,实朕切切含悲不能自已者也。”乾隆皇帝称徐士林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
传统教育对使孝道文化植根民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元代起,“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我国广为传播,深入人心,故事中的人物成为民众恪守孝道的楷模。
据光绪《文登县志》记载,文登人孙士杰,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故,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七岁入私塾读书。有一天,老师为学生分梨吃,同学们拿到梨后都高高兴兴地很快将梨吃完了,唯独孙士杰悄悄将梨装在衣兜里带回家送给母亲吃。老师知道这事后,感慨道:“陆绩怀橘,复见于今矣。”
“陆绩怀橘”即“二十四孝”中的“怀橘遗(读wèi,给予;馈赠)亲”,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人陆绩的故事。陆绩的父亲陆康曾经担任庐州太守,并与袁术往来密切。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陆绩借机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拿回家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这么小就知道孝敬,长大后一定成才。”
孙士杰长大以后,入太学(古代的国立大学)读书。期间,母亲病重。孙士杰知道后,立刻请假,兼程而行,返乡照顾母亲。从此,他日夜守侯在母亲床前,“抑搔扶持,无须臾离。”母亲心疼他,让他晚上回自己屋里休息。他满口答应,但出去后却躲在母亲房门外席地而坐,一听见母亲呻吟便立刻进去照顾。母亲很惊讶,问他怎么一听见呻吟立刻就进来了。他说:“儿子只不过是偶然起来听见罢了。”时间久了,母亲知道他并没有回屋睡觉,就让他在炕边搭块板睡觉。母亲病重无法下炕,大小便需要照料,孙士杰都是自己动手,从来不用别人帮忙。闲暇的时候,他就“诵佛经为母祝”。母亲病重时间长了,吃不下饭,每天只能喝点米汁,孙士杰就每顿饭用小勺一口一口地喂母亲喝。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五年,直到母亲去世。
富孝心者必有好报,愿每个人都能恪守孝道。
原载于2015年11月28日《烟台晚报》“登莱夜话”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