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赋是新时代的辞赋轻骑兵

(2020-09-22 07:03:58)
分类: 赋联散记

微赋是新时代的辞赋轻骑兵

——辞赋培训班讲稿纲要

 

一、辞赋的产生、发展及诸体流变

二、当代辞赋发展简述

三、微赋写作的结构体式

四、谈谈诗赋等古典文体的社会化

 

中华辞赋是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异花朵,其丰瞻华美的形式,渊深雅奥的内核,摇动之下,荡人心魄,顾盼之间,夺人眼目,故历来受到众多热爱和追捧。又由于其富丽艰深,难度极高,又使得很多人停留在只可仰观而不敢轻易为之的地步。应该说辞赋是比诗词还要艰深复杂的一种文体。在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所谓盛世而赋兴,辞赋者,实诗文之重器,故诗词而外,不可无赋。就让我们一起讨论有关辞赋的一些话题。

一、 辞赋的产生、发展及诸体流变

1、辞赋释义及分类

(1)辞赋释义

先说赋。

指一种表现手法。诗的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赋居其二。

指一种文学体式,即与诗词歌赋并列的文体样式。

字面意思,动词,指铺陈,分布。念诗或作诗,如登高赋诗。

古人的论述:

《文心雕龙•诠赋》“赋,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钟嵘《诗品》:“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东汉大儒郑玄:“赋者,铺也,铺陈今之政教美恶。”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清程廷祚《骚赋论》:“赋也者,体类于骚而义取乎诗者也。……骚主于幽深,赋家主于浏亮。”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汉书•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再说辞。

首先在汉代,因为赋是由楚辞演变而成,故辞与赋是不分的。

然后在后人的创作实践中,又出现了辞(归去来辞)、颂(酒德颂)文(北山移文)铭(陋室铭)等不同称谓,其体例与赋相类似,可称之为辞。但辞赋总体是一类的,统称之为辞赋即可。辞者,实赋之别体也。

概而言之,所谓辞赋是指脱胎于诗骚、借鉴于诸子文,而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特点,以倚韵辨节、整饬富丽为手法,长短骈散杂相糅合,介于诗文之间的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文体名。

(2)辞赋分类

A骚体赋

B汉大赋(散体大赋)

C魏晋小赋

D六朝骈体赋

E律赋

F文赋(文体赋)

以上六种分类,是从辞赋的体例来区分的。在辞赋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讲具体阐述。

2、 辞赋历史发展的五个时期

(1)辞赋的起源和产生期(先秦骚体赋和文体赋)

很多人都是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当做最初的辞赋的,这当然有其道理,因为史记和汉书是把楚辞当成了赋的。但楚辞究竟是诗还是赋,历来有争议。如果认真研究仔细分辨,我们还是觉得他更是诗。屈原、宋玉、唐勒、景差,这是楚辞四家,创楚辞一体,楚辞中的招魂、大招等篇是有赋的影子的,其余的多数还是脱迹于风的诗。应该说,真正的赋是脱胎于楚辞的,是源头之一。而楚辞则脱胎于诗经,这大约就是赋的源流。

那么,最早的赋家是谁呢?从文学史看,荀卿是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者,而且他的《赋篇》已经具备了赋的特征。

……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有设问,有作答,开创了赋的一种体例。但荀子《赋篇》的文学性和影响力终归是远不如他的文章的。这就不得不说到宋玉,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钓赋》等,无论文采还是影响,都比荀子要好要大。

……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

宋赋的数量也很多,除了楚辞中个别作品,共有16篇,尽皆传世而且还是美男子。但是因为宋玉年纪没有荀卿大,所以第一的名头还是要让给荀卿。不管如何,荀子、宋玉应该作为辞赋的最早作者来看。

那么楚辞骚体诗的地位依然不能低估,虽非赋,但赋显然由其脱胎而来,加之宋玉本身与屈原、与楚国的关系十分特殊而密切,而后来以骚体来写赋的汉代陆贾、贾谊等,其源头无不宗法屈原。故而把屈原列做骚赋之祖是有道理的。陆贾作品已佚失,但贾谊的作品仍在,《吊屈原赋》《鵩鸟赋》都是骚体赋的开山之作。

简而言之:辞赋的起源一是诗经,二是楚辞,三是诸子文(道家老庄,宋玉痕迹最明)。在赋的王国里,如果说荀子是“赋太祖”,那么宋玉就是“赋成祖”,屈原可以叫做“赋始祖”吧,这是比喻。真正的称呼,荀卿为赋祖,屈原为骚赋之祖,宋玉为文赋之祖。

(2)辞赋的成熟繁盛期(两汉大赋)

发展到汉代,江山一统,文人心胸博大而感情激荡,其赋作沛然浩渺,一泻千里而不可收,此所谓汉大赋也。

西汉以司马相如和扬雄并称双星。司马相如(文君当垆)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扬雄投阁)的《长杨赋》、《羽猎赋》、《甘泉赋》,为其代表作。其余陆贾、贾谊、刘安、枚乘、庄忌、严助、枚皋、王褒等亦皆一时之选。

东汉则有二班张王之谓,二班指班彪班固父子,张王指张衡和、王延寿。其代表作分别有班彪的《北征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其余冯衍、杜笃、崔骃、傅毅、马融、边让、赵壹、蔡邕、弥衡之流附其骥尾。

这些煌煌大赋,是汉代赋作的主要代表。但还有两汉小赋的存在,亦不可不知。如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王褒的《洞箫赋》、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等,也都别具特色。

(3)辞赋的精短流变期(魏晋六朝小赋和骈赋)

魏晋之朝,递相禅代,汉大赋自然有其遗风。潘岳作《西征赋》、左思作《三都赋》,都曾造成一时轰动,但这些大赋,在整个文坛上,已然寥若晨星。而精短之赋作,渐渐占据了主流。赋的题材也日渐广大,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招隐等均有表现,且逐渐的从单纯咏物,向抒情、叙事、咏物融合发展,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容占了主要地位,逐步摆脱了汉大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弊端陋习。这一阶段,以曹植、王粲、潘岳、陆机等为代表,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潘岳的《秋兴赋》、《闲居赋》,陆机的《文赋》,还有张衡的《鹦鹉赋》,向秀的《思旧赋》,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等,大都清新可喜,为一时之佳制。

南北朝时期,赋开始走入骈俪,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音节韵律。这一阶段,虽然赋的语言技巧明显有所提高,出现了一些雕琢新奇、修辞雅致、音律和谐的作品,但总的水准降低了,内容单薄,文学价值削弱,“左陆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可以说,赋由汉代的大赋、魏晋的小赋,到此时,开始了骈赋阶段。从总体上说,这一阶段,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成了一种时尚,与文坛上崇尚骈丽的风气紧相呼应。不过,感情蕴藉、形象生动的作品也有,如鲍照的《芜城赋》,气势变化多端,文辞繁丽形象,颇具感染力;谢惠连、谢庄的《月赋》,江淹的《恨赋》、《别赋》,或清美鲜丽,或感慨深重,均很能感人;庾信的《枯树赋》、《小园赋》、《哀江南赋》,伤怀故国,悲感身世,显出意绪苍凉、辞气雄健的特色,它们均是赋史上值得一提的佳构。

总之,魏晋六朝,在承袭汉大赋创作传统的同时,开始整体上向短、精过度和发展。体现在一方面内容表现越来越丰富,形式表现越来越活泼,字数则越来越精短;另一方面用词用韵也越来越考究,熔典锻字,倚声和节,其文风渐趋绮靡,除了发语和连缀词外,几乎全篇对偶用韵,此后世之所谓骈赋之所由也。赋体至此一大盛,至梁陈,乃以之开科取士。

(4)辞赋的律与散之两极定型期(律赋、文赋诸体衍化)

唐天宝开科取士,承接梁陈及隋朝考赋之余绪,首开律赋,盖较骈赋更加注重用韵,“句常隔对,篇率八段,韵分於官,依韵为次”,即规定八个韵字,必须依韵作赋。律赋至宋,基本上沿袭唐制。律赋较之骈赋,从声律上更加讲究,必须用规定的韵脚;从骈偶上,仅仅对偶还不成,且多是对仗句式。这便走上了形式主义的极端。于是乎便也有了它的反动,即唐宋八大家为主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反映在赋的体式上,这就导致了唐宋两朝文赋的出现。他们倡导革新之风,师法古人,向更加自由舒展的散体化发展。故文赋又称散体赋,即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是其代表。由此可知,赋在唐宋已定型为律散之两极,从此以后,无非便是此两极的不断延展而已。

(5)辞赋的延伸拓展期(元明清辞赋)

在历史上历来有“唐后无赋”的说法,认为唐以后便无赋作,他们的观点,大体是觉得唯有汉大赋才是浑厚正音,魏晋六朝踵其武,遗韵尚在,唐宋而后概不足论。唐李白做《名堂赋》,杜甫做《三大礼赋》,以二人之高才,尚且不逮,元明清三朝就更不要说了,徒然雕虫小技,无复古人浑厚气脉。这种认识自然是偏颇的,元明清三朝,不但作者多,而且数量大,甚至还有赋体大盛之评价。

先说元朝,废止了唐宋以来的律赋考试科目,而代之以古赋(散赋)。仅《元赋青云梯》收录元代赋作110篇,辞赋大家杨维桢一个人就做赋80篇,有元一代不足百年,赋作约500余篇之多。明朝虽然不考辞赋而改为考策论,但文人对赋依然保持高度热情,赋作达5000余篇,蔚成大观。刘基、李东阳、祝允明、李梦阳、何景明、杨慎、陈子龙、夏完淳、周履靖等为其卓越代表。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一大批讽刺小赋,成为赋的历史上耀眼的一大特色。至清代,诸生应试,虽然也无辞赋科目,但中了进士,入了翰林,却要考辞赋,所以辞赋成了诸生必习之技。于是赋作大盛,诸体皆为,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各种赋体都有大量创作,终清一朝,赋作远超历代,数量近2万篇之巨。总之元明清三代赋作,这么大的数量,好的作品自然也是有的,只是气度风骨上或输于古人罢了。正如学诗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人就主张宗法汉唐,摒弃明清;但也有人专习明清,觉得其雕镂精工。这样都是一家之言,知之即可。

五四后白话文兴,辞赋几近式微。

二、当代辞赋发展简述

当代辞赋的兴起,大体上是晚于当代诗词的兴起的。当代诗词创作热潮,发轫于改革开放,勃兴于网络论坛,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是诗词的蓬勃发展期。其中一部分诗词作者,不断在古典土壤里深耕细研,终于涉猎到诗文的雅重之体——辞赋,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时间大约在00年代后期,距今也不过十年时间,辞赋热不断酝酿,渐成潮流。当然有作者自己创作辞赋的时间可能更早。

所谓盛世而赋兴。毛诗序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是对传统文体作者社会担当的更高要求。目前全国性的辞赋组织单位有中华辞赋杂志社、中国楹联学会诗赋委员会等多家,地方性的有浙江省辞赋学会和安阳市诗赋学会等。近年来不断开展的辞赋征文和研讨会等,都对辞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大批辞赋作家开始展露头角,辞赋创作已蔚然成风。

但是,辞赋的发展也有其自有的困惑和不足。所以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更加适合新时代对辞赋的要求,就成为摆在每一个辞赋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个人觉得,精短化应该是当代辞赋发展的方向之一,所以由此提出微赋的概念。其意义:

1、 是辞赋从象牙塔里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的需要,当然也是新时代复兴辞赋的必然选择。由古奥艰深向平朴晓畅,是古典文体的一种时代选择,也有利于辞赋的普及,以更好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

2、 是辞赋进入生活、进入市场发展的理性选择。精短微赋,自具华美,可悬于厅壁,可刻于碑石,可张于路牌,因地制赋,小大皆宜,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3、 是新时代辞赋地域品牌发展战略的一种有益之举。安阳诗赋学会是微赋的发源地和首倡者,同时不可忘记的是,魏晋之初,邺下风流,三曹七子舞文弄墨,小赋的辉煌和根脉皆在此地,现在我们提倡微赋,与此有暗合之处。所以发展地域品牌,壮大微赋作者队伍,是特色建设的良好途径。

三、微赋写作的结构体式

微赋之名,盖沿袭古代大赋、小赋之后,以其更加短微而命名的辞赋分类名称。其目的在于革新裁变,弘扬国粹而外,使辞赋更加的易写能读,便于流播。

1、 微赋的基本特点

首先必须明白,微赋也是赋,所以也必须具备辞赋的一般特征和要素。和一般辞赋相比较,也必须具有发端、衍生、照应及铺陈、叙议、慨叹等基本要素。找出其特殊性,是创作微赋的必要和先决条件。

(1)更加精短

要做到微,而不是大,也不是小,就需要从篇幅字数上予以区别。小赋一般在二三百字以上,故微赋与小赋的明确界限似在200字左右。故微赋最好不突破200之数,即199字以下者,可称百字微赋。如此似可开辟与诗之古风歌行、词之长调相匹配的辞赋新体裁。七言古风,十韵便是百四十字;长调宏词,动辄也是百余字。百字微赋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也正好成为一片等待耕耘的处女之地。

(2)严格用韵

从历史上看,一般而言辞赋是有韵的文章,即诗能歌、赋可诵。即使文赋多散句,但其铺叙的关键处也多是用韵文来表达的。以微赋之微,则断然不可散句过多。短微而无韵,不足以彰显其美。所以用韵必须成为微赋的规定性。但可以宽泛用韵,新旧韵皆可。可平水韵,可词林正韵,亦可新韵,律赋一般使用平水韵,其余建议用词林正韵,但不可混韵、重韵、凑韵。一篇之内,亦可转韵,转韵以二次为度,多不可过三。明韵宜快,两韵之间不可过于隔离。

(3)细究平仄

盖一句之内,对句之间,上下句连缀之处,皆须细纠平仄音节,或浏亮,或促迫,高低明晦,各施法度。但总体不可过于刻板,不展律法而法门自在,不遵平仄而韵味自生。亦可有律句,亦可有古句拗句,运用之法,在乎一心而已。近体诗和词令,句中平仄以及粘对要求,均十分严格。即使诗之古风,亦自有律,其朴拙古拗之要求似更甚之。反观微赋,则无此严格的平仄规定性,但最好做到或入律而雅训,或不入律而古拗,期期然若合符节,其节奏不可类诗。这些平仄细微处,也是最能显现作者的功底处。

(4)善用偶对

赋多用对偶,诗词则须在对偶基础上使之对仗。所谓对偶,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之一对短语或句子。对仗则要求更加严格规范。一般而言,骚赋、文赋,大体上不特别要求对偶或者对仗,但骈赋和律赋,不但要求多用对偶,而且也要求多用对仗,在一篇微赋内,散句不宜过多,骈句或律句要作为主体,占比一般应不低于80%。微赋以其短微,故凝练精华,最好还是多用对偶,同时也要有几处对仗句子,这样才显得整饬华美。

(5)恰当用典

典不可过僻,字不可过生,注释不可过多,此时弊所在,务必忌之。但亦不可流于俗白,宽做口语。恰切用典乃是为赋法门,所谓铺陈之法,典对为常技也,是故又不可废典也。传承弘发,辩证为之,此实至旨。

以上五点,是微赋区别于一般辞赋的特别地方,也是微赋创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总之,微赋乃是更加自由自恰的一种辞赋体裁,因其易于写作,便于咏诵,则百字微赋实乃当今辞赋复兴之急先锋也。若与两汉大赋和六朝小赋相比较,则百字微赋当为赋体之轻骑兵。快可援笔立就,慢则朝引暮成。速览于目,即诵于声。简便若此,小拭便可得之。

2、微赋的法式

古人制艺,皆以法式为尚。盖法式不明,则层次不彰,面目模糊矣。而微赋因其短微,故其要求尤须精严。此入门之关窍,宜深研而时习之。一篇成功的微赋作品,必须具备起兴、承叙、铺排、转升、议论、合结之六元,并具发叹、连缀、虚实、开阖之四要,遵从偶对、韵转、平仄、典事之四律。余外之壮、紧、长、隔、慢、提、引、发、送、叹,诸般法门,尽皆可采。要之者,必使微赋是赋,此约略之言,务使其体式周全也。

夫赋者,乃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之文体也。自来大赋煌煌,最耗心力。稍加铺叙,即如春水荡荡;多方摹拟,便似大雪茫茫。其铺排渲染,气象恢弘,往往夺人魂魄,炫人眼目,非力大者莫办。

若微赋写作,则宜惜其皴披之墨,凝其浩然之势,万不可一发难止,一泻无收,此乃微之旨要。倘若言其易为,则快然一得之小品;倘若论其难写,则决然飞来之神物,法式使之然也。若究其至高之境,则必发启天机,点采性灵,撷采妙趣,阐扬义理,可谓之四高之境。此内容之法度,珍品之规范也。

若以形式而论,其开阖递转,亦必层次分明,尺衡宛在。今且分微赋之体为八段,以做运转八式,仿佛乎古文之八股云。

一曰破题。开门承题,或短而劲,或舒而曼,对全篇自具提领镇压之势,此段亦以发韵,故精警为佳。

二曰起赋。描摹铺排,轮廓初呈。宜以正笔入之,兼具释题之用。

三曰承赋。承前更做叠铺,要在递进。其虚实之用,小大之分,靡不有差。纤巨之辨必欲得其真,栩然之态必欲夺其神。

四曰起转。或反写,或侧写,要在有转。转则能升,升而成华,此段之义也。

五曰承转。紧接上段,更做生发,或叙中有议,或夹叙夹议,以转出义理为上。

六曰弘发。或美赞,或讽喻,以阐扬赋之旨奥。此段关乎义趣,故不避议论,要在奇新。

七曰收势。或顿笔以拗合,或高蹈而轻飏,总以收束其势,回观主题。

八曰关门。或归凝,或远引,妙在呈回环之态,有不竭之味。

以上八段,每段皆不可过长,或二韵,或四韵,或六韵。此长则彼短,此短则彼长,务使长短有序,若合符节。

此八段法式,实一般而道者。存之于心则可,若夫动笔,则必以忘之为佳。以心御笔,犹注水赋形,谁曰不可?总之初习或有小用,习久之则断然可弃。有招或易入门上手,若临战阵,则无招又胜有招矣。此为至要,不可不察也。

3、微赋之七戒

赋者,诗文之重器;微赋者,赋体之轻骑兵也。虽称其微,为赋亦重。

时人所做微赋,上手极快,约略铺陈,已然荦确可观。然亦有七弊,因作七戒,惟我同道识之,雅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戒韵律不彰。其开篇也繁复,其起手也啰嗦。排列无章,数行且不关风;句子冗长,半天尚未归韵。此谓之入韵慢,大赋犯此尚有散乱之感,何况微赋乎?故最好开篇短句提领,或三言,或四字,单或不谐,双则必入,韵感一出,节奏立具。又微赋之短,中间句子亦不宜铺陈过长过散,若此最宜涣散韵节,不可不察。

二戒平仄混韵。平仄字同韵,此现代新诗所常见,若古体诗赋,宜深戒之。词韵之韵部是把平仄归在一起的,但用时也不能相混淆。若古诗,该平却仄,此必转韵也。初入此道尚可理解,甚之有名家老手者,犯之则必曰不可。

三戒骈偶无则。赋者,虽非骈文,然骈连偶对乃为赋之常技。骈字多少皆可,但总要照顾到韵节有致,气脉流畅。若微赋者,实不宜用大长句子,也不宜多用三句话来做骈对,盖过多过长,其神易散也。三三相骈,其声促利,四四相骈,其音浏亮,字少则偏急,字多则易冗,而四六为常。譬如用兵,全在一心之体会运用也。

四戒不能弘发。铺陈描写,已极骈俪,但灵魂未足,思想未现,境界未出,犹如兵卒尽勇而大帅已逃矣。故赋者,不避议论,要在必宜弘发其旨也。

五戒不得收束。赋者,铺陈之技也。甫经铺陈,一泻汪洋,而收束最难。不管如何绕也绕不回题目,照应不了首句。要么散漫流荡,要么仓促收兵,此微赋大忌。

六戒语言俗白。赋之所以得称高雅者,便不是俗散之文。故浅近易入俗白,雅正还宜用典。用典自以化典为上。典不可僻,要在有弦外之音;字不宜生,要在有摇动之态。古之常典且备二三百,则顿笔必有奇兵,敷演便得虚实相生之妙也。

七戒泛泛乏味。因袭前人,老生常谈,不能发自家语言,不能辟自家境界。无深察之思,无灵动之意,读之了无意趣,味同嚼蜡。凡此属,皆宜多读经典以濡养心胸。

凡此七戒,括要以举,惟在自警,不足以教人。观者慎勿以此为法也。

四、谈谈诗赋等古典文体的社会化

毛诗序: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诗赋有四用:一是安放心灵,陶冶自我;二是张扬意绪,美刺人生;三是焕发情志,交接良友;四是移行换物,龙门敲砖。

当今时代,诗赋等传统文体的复兴依然是长路漫漫。诗词作者号称百万,但也是作者多,读者少。辞赋作者则更少,一般而言,目前写诗填词的多,真正写辞赋的比例还是很少的,辞赋作者也多是从诗词作者群里进化而来的,更多人对于辞赋是不敢涉足,望而生畏,辞赋的普及程度尚不如诗词。同时,社会对辞赋的认知度也还不高,总觉得辞赋都是些生僻难读的东西,反正看不懂,于是干脆就不看。尤其是长赋,看几句就会头疼。所以诗赋作品如何复兴,如何走向社会,需要认真思考。 

微赋的产生,正是基于以上机缘。

首先要实施诗赋文化精品工程,打铁还需自身硬。

其次要实施诗赋文化自养工程,如果诗赋作者能够通过作品实现自养,那么良性循环就会到来。

“大赋五进”:即进市县、进学校、进村院、进企业、进氏族。

“小赋五进”:即进门店、进厅壁、进景点、进公园、进碑铭。

大五进和小五进是诗赋融合社会、自生自足的一个思路,目前已出现创作辞赋的专职工作者,一年卖赋也可自养,这是好现象,但还是个别现象。要实现广大诗赋作者都能自养,从而打造一支在社会上生机勃勃的队伍,还有很多路要走。政府文化意识的觉醒、辞赋社团的积极组织、诗赋的企业化和产业化运作,三者缺一不可。

政府要有“文化工程”的意识,各地的文化品牌打造是离不开诗赋创作的,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总体向好。希望大家能把握这个文化复兴发展期。

诗赋社团是诗赋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组织者。组织的力量总是要强于个人的单打独斗。社团可以宣传,可以培训,可以搞比赛,可以拉赞助……总之可干的事是很多的。包括注册登记的社团,也包括一般人根据一定目标组织的松散社团。微赋的发展也要借鉴。

诗赋的企业化和产业化也是一个方向。我们习惯上还是“千金来卖相如赋”的传统心态,这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颇有不足。故而发挥产业优势,企业精神,或对诗赋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身功力一定要强大。

(此为2018年汤河培训班旧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散赋略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