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阿多尼斯,为诗歌而生

标签:
阿多尼斯当代艺术上海看展览 |
分类: 艺术 |
阿多尼斯,为诗歌而生
文、记者 职烨
图片提供、民生现代美术馆
他的名字是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阿多尼斯是他的笔名,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叙利亚国王忒伊亚斯的儿子。在大学的时候,他开始以“阿多尼斯”这个名字写诗,之后60余年,他从未间断创作,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热门候选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阿多尼斯开始创作拼贴画。老诗人自己说,他的画要比他的字给他带来更多的钱。“在诗歌无法表达的地方,我用这些画来表达。”
写了一辈子的诗,他仍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相对来说,拼贴画就更轻松更自由一些,可以让他轻松地说出一些想说的话。
民生现代美术馆上周展出了他30件拼贴画,以及他的珍贵手稿、老照片及各时期出版物。是这位阿拉伯著名诗人在中国的首个个展。
http://s5/mw690/6377b042gx6BSomE3wU24&690
漂泊人生
1930年,阿里出生在叙利亚一个叫做卡萨宾的海滨村庄一个贫困的农民之家。因为贫穷,13岁时未进入学校读书,但他的血液中继承了阿拉伯民族对诗歌的热爱。在父亲的引领下,他进入了阿拉伯古典诗歌的奇妙世界。1944年,当时的叙利亚总统前往阿里家乡巡视时,少年阿里有机会对总统吟诵一首自己创作的爱国诗歌。总统当场允诺由国家资助他就读城里的法国学校。
阿里入学后苦读法文,2年后就能阅读法国诗人的原文作品。之后他进入大学攻读哲学,并开始用“阿多尼斯”这个笔名创作诗歌。阿多尼斯,在希腊神话里,是令维纳斯神魂颠倒的美少年。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叙利亚军队服役,因加入左翼政党而入狱一年。1956年,结束兵役后他一个人前往黎巴嫩谋生,戏剧性的是,他刚进入黎巴嫩国境5分钟,叙利亚就发动了战争,他从此留在了黎巴嫩,之后在黎巴嫩大学任教。
1980年起定居巴黎。迄今,阿多尼斯共创作了50余部作品,包括诗集、诗论、文学评论、散文、译著等,曾荣获东西方数十项大奖,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他是阿拉伯诗歌现代化运动的旗手,他对阿拉伯诗歌的影响,与同庞德或艾略特对于英语诗歌的影响相提并论,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我真正的祖国,是阿拉伯语”
诗人杨炼回忆第一次见到阿多尼斯的情景,非常深刻。在安曼侯赛因国王中心的诗歌节开幕式上,老诗人端坐于一张阿拉伯地毯,吟诵之声低昂苍凉,缓缓流出。周围上千听众屏息凝神。杨炼说,“那张音乐的飞毯,托起所有人,包括我这个此前和阿拉伯文无缘的中国‘鬼佬’,上升,平移,逾越黄沙碧海。”
阿拉伯世界的宗教色彩一直很浓烈,但是阿多尼斯却始终保持精神上的充分独立,他多次在他的诗当中拒绝精神世界被宗教简单化,推崇古典的阿拉伯文化。阿多尼斯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的翻译先生薛庆国告诉记者,阿拉伯语对事物观察的方式,翻译成中文就是“意象”和“比兴”。语言不直接谈论现实是因为没有“现实”,因此,语言本身全部隐喻。这一点,与中文的情境非常相似。因为世界本身过于复杂,复杂到难以表述清楚,就会被外部世界简单化为拥护或者打倒,被迫取消语言本身的丰富性,而被迫沦为宣传。老诗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诗歌中有许多针对此的警觉。阿多尼斯曾经在他的《谈诗歌》中表述自己的观念:“我的作品力求超越细节抵达整体,同时揭示有形与无形的事物。”这是我们阅读他的诗的钥匙,他把整个世界联接在一起表述。当然,阿多尼斯的诗对于阅读者本身的要求比较高,是知识分子读的诗歌,能看见无数本书出现在他的诗歌里。
诗歌无法表达的,就通过画来说
90年代之后,阿多尼斯开始创作他的拼贴画。
阿多尼斯的拼贴作品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毫无象征意义的各种碎片,如木板,石块,布条,纸片等,他将这些材料组合,粘贴在抄写了阿拉伯文字的硬纸上。这些文字主要来他的诗歌或他心仪的阿拉伯大诗人的作品,也有他自造的无法阅读的阿拉伯文字——这些随性书写的文字构成了偶然得来事物的首要背景,是阿多尼斯的独创,恰如他的诗歌一样,保持统一的风格。
阿多尼斯并不相信存在一种绝对的语言。在他看来,词语犹如大海一样,允许事物在其表面浮动。每一幅拼贴画,都被设计成经过装饰的水的语言,它承载着事物,是破裂现实的救生圈——那现实在意义消解后,瓦解为碎片。诗人,就应该搜集世界崩裂的躯体,防止这世界埋葬在永恒的沉默中,进而摧毁一切意义。
他自己说,创作这些画,是因为有些东西无法用诗歌来表述。与诗歌创作的一些限制相比较,画的表述更加自由随性,也更轻松。他写不出诗的时候,就贴一些画来调剂。他的一些诗集和著作,常常用自己的拼贴画来做封面。
但当追问他的拼贴画的艺术价值时,老诗人笑着摆摆手,“我不能算是艺术家,我只是个诗人。”
http://s1/mw690/6377b042gx6BSop8AJqe0&690
http://s8/mw690/6377b042gx6BSopDLRt07&690
http://s12/mw690/6377b042gx6BSopW4r15b&690
http://s8/mw690/6377b042gx6BSoqA5Mj47&690
(图片说明:这些都是阿多尼斯的无标题拼贴画)
------
记者手记
与画无关
文、记者 职烨
在采访阿多尼斯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艰难得在互联网上查一些关于他的拼贴画的资料(实在有点难找)——当然有一些资深的评论者写了大篇幅的长文章——他的这些画现在的价格很高了,一些用报纸剪下来的随意拼贴的小尺幅作品,卖到了数十万美金。
我尝试看懂他的这些画,你们明白的,在看当代艺术的时候,观众常常会有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想要追问意义的——到底是要表达些什么?然而,那些高深的评论文章对于理解这些作品,一点帮助都没有。
比如有一位评论家写道:“这些作品,让我们联想起库特·舒威茨的拼贴画,他曾于1922年对评论家们说过:‘从大自然中获取艺术品,较之艺术家按通常的艺术规则创作作品,需要更多的见识;因为大自然的材料往往看起来并无价值,但艺术不在乎材料,而只在乎从材料的组合中产生艺术品。’”
还有评论家说,“实际上,妙用现实中的事物,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工业制造的事物,都能融合西方二元论者至今仍然加以区分的两者:艺术与非艺术,意义和无意义,有形与无形……而阿多尼斯通过他的拼贴画,恰恰将这两者作了有机的结合。”
事实上,阿多尼斯的拼贴画,辨识度非常高,很有他自己的特色。因为他是阿拉伯语诗人,他常常用木板、报纸等一些杂物,剪出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形状,再在背景上抄上自己的诗。那些诗我们当然是看不懂的,因为是用阿拉伯语抄的,至于那些东西想要表达什么,因为隔着巨大的语言障碍,光要从形式上辨认和感受,真的是太难了。我与一个专业评论者讨论,他的画到底好不好(好吧,事实上,“好不好”不是评判艺术品的价值啊,这个太单一了),他说了句让我很有启发的话,“你想一想,谁会在乎他到底在画什么呢?”
采访开始了,84岁的阿多尼斯侃侃而谈,讲他的诗讲他的理念,讲他的精神世界的东西。终于还是忍不住问了画的问题,老爷子倒是非常实在,他答:“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艺术家,尽管我的画给我带来了比诗歌多得多的收益。”
立刻释然了!我们读他的诗,看他的文论,就够了啊,至于这些画,是一个顶级艺术家在闲暇之余,从他的古怪脑袋中想出来的妙灵感,懂得这种语言或者懂得他的诗的人,自然会喜欢。这些画,更像是艺术家抛出的彩蛋,存在是为了丰富他的诗歌文学王国,让你停下来休息一下,看看这些漂亮的有趣的配色——这些小幅作品的确雅致又有趣,看多了,就会有一种无法解释的好感产生。要彻底抛弃“这是在讲什么呀”这样功利的念头,这与我们在欣赏纯粹的画作时并不一样,它是笼罩在阿多尼斯的光环下的作品,背后的每一寸都深深得烙着老爷子的痕迹哪!
所以,我们花两个版来写介绍这些画。如果因为这些画,你最终有一点点想要兴起了解他的诗歌他的思想的念头,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这些诗,你真的值得用心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