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不太明白的艺术
(2012-08-01 16:27: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籍 |
写下面的这些,我也并没有想得太明白。从小到大,似乎也没有什么确定的书告诉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总之我们的教育是很失败的,小时候学政治还有文学一上来就跟你说什么左右的,后来我自己去查了国外的网站,才知道我们所说的左或者右跟严格意义上的西方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总之我们这里的很多东西都只借用了一个概念,但是也解释不清楚到底指的是什么。还有那些流派什么的,也都非常模糊。但是去开各种会的时候,大家分明又总是挂在口头的。
只是举个例子。
1.我其实对这个导演有一点偏见的。06年的时候我去深圳采访,是一个商业的活动,住在一个很好的酒店里面。开幕酒会的时候,我看见他站在前排,有一个挺漂亮的小女孩儿跟着。一看就是那种电影学院的女孩子(我有点解释不清这种感觉,但总之一看就是混那个圈子的),年纪非常小。导演就站在她的身后,我离他很近,大概也就几个人的距离吧。等到灯光熄灭放宣传片的时候,导演就低头去咬那个女孩儿的脖子和耳朵。他们做得挺明显的,也没有什么避讳。因为当时他站的位置非常靠前,即便放幻灯片,也是有光会打到的。等片子放完,主持人就介绍他,说请到著名导演某某某上去,他就走上去讲话了,马上就一本正经了。
第二天早晨我在酒店吃早餐,又看到他了。他跟那个女孩儿两个一起走进餐厅,跟另外的几个明星打招呼,然后坐成一圈。
这是一个事儿。
2.这个导演之前的片子我看过一些,有一些很一般,有一部挺喜欢。当然觉得一般的那些,有几部得了奖。我大概能知道什么样的片子会得奖,这也是一种感觉。真抱歉,我也很难准确得写出来。有一个气场存在着——这一类作品,这一类书或者电影。就好比这一次我拿到这本书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嗯,就应该是一本这样的书。”
3.前几年了,也不算太前,晚于06年我在深圳遇到他,有新闻说他因为抽大麻被抓起来了。我想说这个事情挺冤的,因为但凡是个演员或者是个圈子里的人多少都抽过。大麻并不是特别糟糕的毒品,也不会上瘾。很多文学作品里也反复出现过。当然一旦落实到面上的新闻,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他被抓了,也是有充足理由的。当时有很多报道,说他如何忏悔,觉得如何对不起大家。我从心里觉得,他不会为“抽大麻”被抓了忏悔,更谈不上什么对不起大家。(连“大家”都是个很含糊的概念,是影迷吗?或者观众?如果是真的,那么他把自己对影迷的影响看得太高了,真的没到那个位置。)总之是个负面新闻。我也觉得很正常,反正什么都可以拿来炒作的,既然没出现什么作品。
4.其实我是要说这个书——《有种》(导演名字我不说了,大家去百度吧)。
封面上是一个特别,怎么说呢,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女孩儿。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有一个叫做“有种”的摄影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跟这位导演合作的。找了两三百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每个人面对镜头诉说自己的故事。在前言里面有说明,这些年轻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有摇滚乐手、艺术家、演员、股票操盘手、保镖、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无业者……书里面大概选了十个左右(抱歉,没有数,有原因的,后面我会解释)的采访对象,每人几幅照片,还有他们的简单口述,关于自己的生活的阐释,以及一张描述自己的表格。
纸张不一样大小,除了照片部分,是粉色的(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颜色,看上去感觉有点脏啊!),我翻过一遍已经脱胶了,一张一张全散了,(因为没标示页码,我没办法再把它们重新按原样装回去,也就没费心思数到底有几个人)。
除了采访部分,有导演和尤伦斯艺术中心负责人的对话,有他自己拍的一些照片,还有一些零散的他自己的文字,比如和著名舞蹈家(现在好像已经转行做主持人了)金星的对话之类的。
总字数不到2万。定价45元。
5.没错,整本书都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还要看?因为我要采访这个导演啊!)
我不太懂摄影,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每个采访对象给人那样一种,怎么说,非常不舒服的观感。都是80后的年轻人,但是我看不出他们年轻,他们的眼睛完全没有神色,不聚焦,不干净,身体上有各种图案或者伤疤。(这个我预备给老崔看一下,从专业角度看一下到底这些照片拍得怎么样)
看过很多的当代艺术摄影,都是这样的。被拍摄者眼神灰暗,或者说绝望,我不明白为什么艺术工作者要反复表达这种没有由来的绝望,到底在灰暗些什么呢?
接下去的口述,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灰暗呢?这从两三百个人里面选到这本书里的十个年轻人的经历,大多是父母感情破裂,童年不幸或者说不寻常的。有个女孩儿回忆她小时候自己养的一只猫被踩死了,于是她就去垃圾桶里翻出一只有项圈的死猫,一路拖着这只猫走。她的解释是想要救活这只猫。我不知道这个事儿是不是这个女孩经过很多次自我催眠所臆想出来的(我觉得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如果它是真的,那么这个场景实在让我这样一个自认正常的女生产生了生理上的不适应。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回忆了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小女孩时的心理,会不会如此天真与残酷呢?(这事情也没办法类比好像,无法理解只能停止探索,姑且认为就是这样吧。)我也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把这个记录下来,是觉得很酷吗?或者想表达什么?
然后这些年轻人大多学历不高(有几个是本科,有两个重点大学的),字都写得极难看(除了有一个说自己爱书法的女孩还可以),没有正经工作,感情生活以及生活都非常混乱(抱歉,混乱是个贬义词,但这里我想用的是中性的描述性的一个词儿)。有两个是同性恋,有一个未婚先孕,有好几个是只有在天黑才起来的,然后去泡吧什么的,有一个还算正常的是做摩托车修理生意的,他的访谈里面说的是他如何通过欺骗外国人挣钱,嗯,过程写得很清晰。
然后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有种》。
嗯。
6.我承认我整个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艺观是彻底糟糕的守旧的完全已经不适合这个世界的。比如小时候我们学语文,最重要的一类就是要叫你做中心思想总结还有段落大意概括。后来我看了很多小说,发现人家根本没这个概念。再有,我们小时候被灌输了很多奇怪的功利性的价值观,比如要出人头地、要挣钱成功什么的(当然现在也是这样),后来我接触了世界上各种国家的人,发现他们很少被要求按照一种模式生活。
但是,我想说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真善美的啊!(真善美这个词在后现代范畴里好像也被颠覆了)所谓的先锋艺术,是不是就是要颠覆这些呢?这个是不是目的呢?如果是,至少拿出点诚意来展现令人目瞪口呆却心悦诚服的另一面吧?摧毁当然容易,摧毁之后呢?
有人说,这个才是世界的本质。
7.我不否认世界上存在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也许他们的生活一团糟糕,但他们产生真正的艺术。
但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以艺术的名义在这个世界上混饭吃的艺术工作者们,实在是有太不堪的光鲜的背面。更不要说那些心心念念要去北京寻找艺术投身艺术的年轻人,现身是真的,至于献给了谁,who cares,反正是“以艺术之名”。
那些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年轻人,他们相互之间睡来睡去,三天吃一个白馒头,在酒吧街里唱歌,有时候还要在街头打架。当然有一些后来出名了(姜昕前阵子有一本书,就是写当年她怎么混在北京,怎么跟窦唯好,和王菲之间的三角关系又是怎么回事),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后来过着很惨的日子。我不晓得他们选择现在的人生,有没有受到这个导演这样艺术家的影响?是被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激励了嘛?如果有的话,我真的觉得这些艺术家们挺不负责任的,自己有了名声地位,吃喝不愁,出这样一本书还能卖到45块还有出版社愿意隆重推荐,那些孩子们呢?那些辛苦供养他们读书希望他们好好生活的孩子们的家长呢?
8.我并非讨厌这个导演,我喜欢他拍过的一部电影,我觉得他挺有才气。所以我在采访提纲上列了这么几条,我很希望到时候他可以认真的,而非敷衍走场的,回答一下
为什么叫做“有种”?
为什么这些年轻人的状态看起来这么差?有几个女孩儿挺好看的,为什么在镜头下那么丑?
为什么选这几个人?而不是其他的?
你觉得个人的经历会影响到你的作品吗?
作为圈内人,能否解释,为什么做音乐拍电影的搞艺术的私生活都比较混乱?(是因为感情过于充沛敏感,还是创作的需要?)
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书?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具体的)?
装帧能好一点嘛&(*&……%)
9.以及,我现在真的对有些艺术作品到底想传达写什么感到很困惑。也许我真的欣赏不来,那么谁能指导一下,到底要怎么欣赏它们?
只是举个例子。
1.我其实对这个导演有一点偏见的。06年的时候我去深圳采访,是一个商业的活动,住在一个很好的酒店里面。开幕酒会的时候,我看见他站在前排,有一个挺漂亮的小女孩儿跟着。一看就是那种电影学院的女孩子(我有点解释不清这种感觉,但总之一看就是混那个圈子的),年纪非常小。导演就站在她的身后,我离他很近,大概也就几个人的距离吧。等到灯光熄灭放宣传片的时候,导演就低头去咬那个女孩儿的脖子和耳朵。他们做得挺明显的,也没有什么避讳。因为当时他站的位置非常靠前,即便放幻灯片,也是有光会打到的。等片子放完,主持人就介绍他,说请到著名导演某某某上去,他就走上去讲话了,马上就一本正经了。
第二天早晨我在酒店吃早餐,又看到他了。他跟那个女孩儿两个一起走进餐厅,跟另外的几个明星打招呼,然后坐成一圈。
这是一个事儿。
2.这个导演之前的片子我看过一些,有一些很一般,有一部挺喜欢。当然觉得一般的那些,有几部得了奖。我大概能知道什么样的片子会得奖,这也是一种感觉。真抱歉,我也很难准确得写出来。有一个气场存在着——这一类作品,这一类书或者电影。就好比这一次我拿到这本书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嗯,就应该是一本这样的书。”
3.前几年了,也不算太前,晚于06年我在深圳遇到他,有新闻说他因为抽大麻被抓起来了。我想说这个事情挺冤的,因为但凡是个演员或者是个圈子里的人多少都抽过。大麻并不是特别糟糕的毒品,也不会上瘾。很多文学作品里也反复出现过。当然一旦落实到面上的新闻,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他被抓了,也是有充足理由的。当时有很多报道,说他如何忏悔,觉得如何对不起大家。我从心里觉得,他不会为“抽大麻”被抓了忏悔,更谈不上什么对不起大家。(连“大家”都是个很含糊的概念,是影迷吗?或者观众?如果是真的,那么他把自己对影迷的影响看得太高了,真的没到那个位置。)总之是个负面新闻。我也觉得很正常,反正什么都可以拿来炒作的,既然没出现什么作品。
4.其实我是要说这个书——《有种》(导演名字我不说了,大家去百度吧)。
封面上是一个特别,怎么说呢,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女孩儿。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有一个叫做“有种”的摄影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跟这位导演合作的。找了两三百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每个人面对镜头诉说自己的故事。在前言里面有说明,这些年轻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有摇滚乐手、艺术家、演员、股票操盘手、保镖、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无业者……书里面大概选了十个左右(抱歉,没有数,有原因的,后面我会解释)的采访对象,每人几幅照片,还有他们的简单口述,关于自己的生活的阐释,以及一张描述自己的表格。
纸张不一样大小,除了照片部分,是粉色的(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颜色,看上去感觉有点脏啊!),我翻过一遍已经脱胶了,一张一张全散了,(因为没标示页码,我没办法再把它们重新按原样装回去,也就没费心思数到底有几个人)。
除了采访部分,有导演和尤伦斯艺术中心负责人的对话,有他自己拍的一些照片,还有一些零散的他自己的文字,比如和著名舞蹈家(现在好像已经转行做主持人了)金星的对话之类的。
总字数不到2万。定价45元。
5.没错,整本书都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还要看?因为我要采访这个导演啊!)
我不太懂摄影,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每个采访对象给人那样一种,怎么说,非常不舒服的观感。都是80后的年轻人,但是我看不出他们年轻,他们的眼睛完全没有神色,不聚焦,不干净,身体上有各种图案或者伤疤。(这个我预备给老崔看一下,从专业角度看一下到底这些照片拍得怎么样)
看过很多的当代艺术摄影,都是这样的。被拍摄者眼神灰暗,或者说绝望,我不明白为什么艺术工作者要反复表达这种没有由来的绝望,到底在灰暗些什么呢?
接下去的口述,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灰暗呢?这从两三百个人里面选到这本书里的十个年轻人的经历,大多是父母感情破裂,童年不幸或者说不寻常的。有个女孩儿回忆她小时候自己养的一只猫被踩死了,于是她就去垃圾桶里翻出一只有项圈的死猫,一路拖着这只猫走。她的解释是想要救活这只猫。我不知道这个事儿是不是这个女孩经过很多次自我催眠所臆想出来的(我觉得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如果它是真的,那么这个场景实在让我这样一个自认正常的女生产生了生理上的不适应。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回忆了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小女孩时的心理,会不会如此天真与残酷呢?(这事情也没办法类比好像,无法理解只能停止探索,姑且认为就是这样吧。)我也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把这个记录下来,是觉得很酷吗?或者想表达什么?
然后这些年轻人大多学历不高(有几个是本科,有两个重点大学的),字都写得极难看(除了有一个说自己爱书法的女孩还可以),没有正经工作,感情生活以及生活都非常混乱(抱歉,混乱是个贬义词,但这里我想用的是中性的描述性的一个词儿)。有两个是同性恋,有一个未婚先孕,有好几个是只有在天黑才起来的,然后去泡吧什么的,有一个还算正常的是做摩托车修理生意的,他的访谈里面说的是他如何通过欺骗外国人挣钱,嗯,过程写得很清晰。
然后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有种》。
嗯。
6.我承认我整个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艺观是彻底糟糕的守旧的完全已经不适合这个世界的。比如小时候我们学语文,最重要的一类就是要叫你做中心思想总结还有段落大意概括。后来我看了很多小说,发现人家根本没这个概念。再有,我们小时候被灌输了很多奇怪的功利性的价值观,比如要出人头地、要挣钱成功什么的(当然现在也是这样),后来我接触了世界上各种国家的人,发现他们很少被要求按照一种模式生活。
但是,我想说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真善美的啊!(真善美这个词在后现代范畴里好像也被颠覆了)所谓的先锋艺术,是不是就是要颠覆这些呢?这个是不是目的呢?如果是,至少拿出点诚意来展现令人目瞪口呆却心悦诚服的另一面吧?摧毁当然容易,摧毁之后呢?
有人说,这个才是世界的本质。
7.我不否认世界上存在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也许他们的生活一团糟糕,但他们产生真正的艺术。
但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以艺术的名义在这个世界上混饭吃的艺术工作者们,实在是有太不堪的光鲜的背面。更不要说那些心心念念要去北京寻找艺术投身艺术的年轻人,现身是真的,至于献给了谁,who cares,反正是“以艺术之名”。
那些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年轻人,他们相互之间睡来睡去,三天吃一个白馒头,在酒吧街里唱歌,有时候还要在街头打架。当然有一些后来出名了(姜昕前阵子有一本书,就是写当年她怎么混在北京,怎么跟窦唯好,和王菲之间的三角关系又是怎么回事),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后来过着很惨的日子。我不晓得他们选择现在的人生,有没有受到这个导演这样艺术家的影响?是被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激励了嘛?如果有的话,我真的觉得这些艺术家们挺不负责任的,自己有了名声地位,吃喝不愁,出这样一本书还能卖到45块还有出版社愿意隆重推荐,那些孩子们呢?那些辛苦供养他们读书希望他们好好生活的孩子们的家长呢?
8.我并非讨厌这个导演,我喜欢他拍过的一部电影,我觉得他挺有才气。所以我在采访提纲上列了这么几条,我很希望到时候他可以认真的,而非敷衍走场的,回答一下
为什么叫做“有种”?
为什么这些年轻人的状态看起来这么差?有几个女孩儿挺好看的,为什么在镜头下那么丑?
为什么选这几个人?而不是其他的?
你觉得个人的经历会影响到你的作品吗?
作为圈内人,能否解释,为什么做音乐拍电影的搞艺术的私生活都比较混乱?(是因为感情过于充沛敏感,还是创作的需要?)
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书?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具体的)?
装帧能好一点嘛&(*&……%)
9.以及,我现在真的对有些艺术作品到底想传达写什么感到很困惑。也许我真的欣赏不来,那么谁能指导一下,到底要怎么欣赏它们?
前一篇: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