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脑子做营销

标签:
詹宏志复旦大学出版社营销杂谈 |
分类: 工作 |
詹宏志来大陆做新书推广。很多人要问了,詹宏志是谁?好吧,之前我也并不知道这个人,后来查了百度查了一系列资料才知道他是个大牛。
他是整个台湾教父级的人物,几乎一个人撑出电影、出版、商业帝国,在台湾的影响力巨大,随便说一句话,马英九就要跳起来。所有台湾目前的一流作家都喊他老大,他一手推出侯孝贤、杨德昌等一流导演,给他们做制片,在他们还默默无闻的时候支持他们。他一个人做大pchome,商业帝国要比淘宝、阿里巴巴之类的不知早多少,在丁磊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邀请他去台湾,给他机会。就是这么个人物,终于书要在内地出版了,出了四本,两本是散文合集,两本是侦探小说的评论合集(好吧,天知道为什么要在他那么浩瀚的著作里面选这两种奇怪的)。
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之前问我要不要采访,只说“会是个有意思的人,你采采吧”我根本没听过这个人,也就随便查了下资料,一查才知道,天哪,是这么个厉害的人物。去采访了,聊了一个多小时,敬佩死了,被个人魅力彻底折服。完全是徒手打造出了自己的帝国,没有靠任何人,没有任何背景,全部凭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
詹宏志在大陆待了一个星期,跑了5个城市,通告排得很满,每个地方大概排了一个大学的讲座,一个书店的签售(非常常规的做法)。这几天陆续看到了一些报道,但都主要集中在这个人的生平介绍上(大家也的确不太知道他是谁,这个人经历太复杂了,光说清楚到底做了哪些事就已经很复杂了),采访大多大同小异,很平面。
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非常可惜,为詹宏志可惜。这么个绝好的难得一遇的人物,就这么被放过了(我好想自荐来帮他做宣传啊!)。首轮宣传已经过了,如果现在再做个调查,“詹宏志是谁?”估计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那么这个宣传,可以说是很失败了。我接触了几个采访他的记者,所有的人都说,呀这个人太好玩了,无不被他的魅力折服。而且这么个牛人,非常谦和,一遍遍回答几乎全部一样的问题,一点也没有架子。
我想了想,如果我来做这个人物的推广,我会怎么做呢?首先,定位不清楚。我认为复旦社在引进他的书的时候,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你让一个这么牛的人,来谈那么小的一面“侦探研究”,没错,詹宏志是几乎看完了所有的侦探作品,他的确对此谈得很好,但一大家不知道他是谁,二侦探小说又更加缩小了接受面,这不是给自己下套往窄里做吗?我查了一些资料,詹宏志其实写过很多战略研究方面的书,经济的文化的出版的,在大家对于这个人物一无所知的话,你要引进,当然从大的面来啊!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我猜想可能编辑喜欢电影、或者喜欢侦探小说?)为引进的标准,你要让他的书卖起来,得要给别人一个最起码的“购买理由”啊!
在我看来,在詹的推广上,这个标签式的理由是完全失败的。詹宏志的面目还是模糊的,一句话根本说不清楚。事实上,这是个很好总结的人物啊,就是台湾的“教父级人物”嘛!,而且很励志,很草根,最后很成功。想一想舒国治先生被引进内地的时候,有几个人知道舒国治呢?没有。但是《理想的下午》卖了5万册(熟悉出版的朋友都知道的,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了!这是本文艺得不能再文艺的散文集啊!)。为什么卖得那么好?定位清楚!当时这本书的封面上就写着“台湾文艺青年人手一册!”。看到这个宣传语你们想到什么?文艺青年就会觉得,我不知道舒国治,我out了!我必须找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所以舒国治的营销方案是相当成功的。同理于唐诺、骆以军等等……定位下准之后,就把宣传往这个方面靠嘛!在这个大帽子的指导下,再选书,选宣传的方向,选具体的策略,选推广形式,是不是这样?
接着要讲细节问题。就算大方向没有把准,到了实际的操作层面了,人都请来了,要开始请媒体宣传了,能不能把资料备齐一点呢?起码全方位介绍一下这个人是谁吧?没有定位,总结总会吧?他那么牛,经历一条条清楚写出来,台湾媒体对他的采访搜集总结归纳一下然后写成文案发给媒体总行吧?我在采访的时候旁观了好几家媒体对他的采访,每家都在问最基本的百度一下就知道的低级问题啊!(这个也要怪媒体的,现在大家做事都太不认真了,不做功课就去采访,这么个有趣的人物,基本的采访时间也就1个小时,全部都在问动动手指就能找到的生平介绍,这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吗?太不尊重采访对象了啊!)詹宏志脾气好,一遍遍答复了,这完全是无用功啊。
然后是推广。这么多作家都是他的朋友,张大春啊、骆以军啊,这么多导演都是他的小弟,他们随便谁在微博上的粉丝都有十几万,为什么这些人都闭口不谈詹宏志呢?为什么不请这些人站出来帮忙推销呢?《舌尖上的中国》现在很热吧?看看人家的营销吧,片子拍得不错是一回事,但一时间确实所有周围的人都在讲这个啊,你顿时觉得自己不看就out了,不知道这么个片子很落伍,这才是宣传者需要的底气啊!在推广的时候就轻描淡写的说,“这个人还蛮有意思的”怎么能引起媒体的重视呢?营销人员首先要自己肯定“这么个牛人,你们不知道是你们的损失”,才是对的方法吧?
这么简单的工作方法,大家都在兜圈子。
采访詹宏志的时候,他讲的话很给我启发。他说为什么会从出版转去毫无关系的电商领域?因为最开始不会计算机,在查书的时候看到所有的辅导书都不怎么样,就想自己做一本,就有了pchome杂志。有了杂志,就想放到网上去。但自己也是网友,发现每天都去网站看到没有更新,就很失望。于是就从单纯贴内容到开始写些新闻放上去。那么怎么把这些新闻发出去呢?就想到给大家的邮箱投递邮件,定期发送。然后又觉得,只投新闻好像有点可惜能不能投一点别的东西呢?比如送点商品?就这么变成全台湾最大的电商平台。怎么走过来的?就是认真,用心,然后解决问题。
现在出版社似乎陷入怪圈。抱怨效益太差,然后倦怠,不用心工作,导致效益更差。纵然市场在缩小,但总还是有那么多的读书人存在的啊,只要用心,总能找到突围之路吧?
我自己的工作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不是因为做不好,而是因为倦怠了不肯动脑子啊!写下来自勉。
http://s12/middle/6377b042gc0f0b1e9ebab&690
贴一张采访照。牛人,绝对的牛人!
他是整个台湾教父级的人物,几乎一个人撑出电影、出版、商业帝国,在台湾的影响力巨大,随便说一句话,马英九就要跳起来。所有台湾目前的一流作家都喊他老大,他一手推出侯孝贤、杨德昌等一流导演,给他们做制片,在他们还默默无闻的时候支持他们。他一个人做大pchome,商业帝国要比淘宝、阿里巴巴之类的不知早多少,在丁磊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邀请他去台湾,给他机会。就是这么个人物,终于书要在内地出版了,出了四本,两本是散文合集,两本是侦探小说的评论合集(好吧,天知道为什么要在他那么浩瀚的著作里面选这两种奇怪的)。
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之前问我要不要采访,只说“会是个有意思的人,你采采吧”我根本没听过这个人,也就随便查了下资料,一查才知道,天哪,是这么个厉害的人物。去采访了,聊了一个多小时,敬佩死了,被个人魅力彻底折服。完全是徒手打造出了自己的帝国,没有靠任何人,没有任何背景,全部凭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
詹宏志在大陆待了一个星期,跑了5个城市,通告排得很满,每个地方大概排了一个大学的讲座,一个书店的签售(非常常规的做法)。这几天陆续看到了一些报道,但都主要集中在这个人的生平介绍上(大家也的确不太知道他是谁,这个人经历太复杂了,光说清楚到底做了哪些事就已经很复杂了),采访大多大同小异,很平面。
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非常可惜,为詹宏志可惜。这么个绝好的难得一遇的人物,就这么被放过了(我好想自荐来帮他做宣传啊!)。首轮宣传已经过了,如果现在再做个调查,“詹宏志是谁?”估计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那么这个宣传,可以说是很失败了。我接触了几个采访他的记者,所有的人都说,呀这个人太好玩了,无不被他的魅力折服。而且这么个牛人,非常谦和,一遍遍回答几乎全部一样的问题,一点也没有架子。
我想了想,如果我来做这个人物的推广,我会怎么做呢?首先,定位不清楚。我认为复旦社在引进他的书的时候,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你让一个这么牛的人,来谈那么小的一面“侦探研究”,没错,詹宏志是几乎看完了所有的侦探作品,他的确对此谈得很好,但一大家不知道他是谁,二侦探小说又更加缩小了接受面,这不是给自己下套往窄里做吗?我查了一些资料,詹宏志其实写过很多战略研究方面的书,经济的文化的出版的,在大家对于这个人物一无所知的话,你要引进,当然从大的面来啊!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我猜想可能编辑喜欢电影、或者喜欢侦探小说?)为引进的标准,你要让他的书卖起来,得要给别人一个最起码的“购买理由”啊!
在我看来,在詹的推广上,这个标签式的理由是完全失败的。詹宏志的面目还是模糊的,一句话根本说不清楚。事实上,这是个很好总结的人物啊,就是台湾的“教父级人物”嘛!,而且很励志,很草根,最后很成功。想一想舒国治先生被引进内地的时候,有几个人知道舒国治呢?没有。但是《理想的下午》卖了5万册(熟悉出版的朋友都知道的,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了!这是本文艺得不能再文艺的散文集啊!)。为什么卖得那么好?定位清楚!当时这本书的封面上就写着“台湾文艺青年人手一册!”。看到这个宣传语你们想到什么?文艺青年就会觉得,我不知道舒国治,我out了!我必须找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所以舒国治的营销方案是相当成功的。同理于唐诺、骆以军等等……定位下准之后,就把宣传往这个方面靠嘛!在这个大帽子的指导下,再选书,选宣传的方向,选具体的策略,选推广形式,是不是这样?
接着要讲细节问题。就算大方向没有把准,到了实际的操作层面了,人都请来了,要开始请媒体宣传了,能不能把资料备齐一点呢?起码全方位介绍一下这个人是谁吧?没有定位,总结总会吧?他那么牛,经历一条条清楚写出来,台湾媒体对他的采访搜集总结归纳一下然后写成文案发给媒体总行吧?我在采访的时候旁观了好几家媒体对他的采访,每家都在问最基本的百度一下就知道的低级问题啊!(这个也要怪媒体的,现在大家做事都太不认真了,不做功课就去采访,这么个有趣的人物,基本的采访时间也就1个小时,全部都在问动动手指就能找到的生平介绍,这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吗?太不尊重采访对象了啊!)詹宏志脾气好,一遍遍答复了,这完全是无用功啊。
这么简单的工作方法,大家都在兜圈子。
采访詹宏志的时候,他讲的话很给我启发。他说为什么会从出版转去毫无关系的电商领域?因为最开始不会计算机,在查书的时候看到所有的辅导书都不怎么样,就想自己做一本,就有了pchome杂志。有了杂志,就想放到网上去。但自己也是网友,发现每天都去网站看到没有更新,就很失望。于是就从单纯贴内容到开始写些新闻放上去。那么怎么把这些新闻发出去呢?就想到给大家的邮箱投递邮件,定期发送。然后又觉得,只投新闻好像有点可惜能不能投一点别的东西呢?比如送点商品?就这么变成全台湾最大的电商平台。怎么走过来的?就是认真,用心,然后解决问题。
现在出版社似乎陷入怪圈。抱怨效益太差,然后倦怠,不用心工作,导致效益更差。纵然市场在缩小,但总还是有那么多的读书人存在的啊,只要用心,总能找到突围之路吧?
我自己的工作也是这样。有的时候不是因为做不好,而是因为倦怠了不肯动脑子啊!写下来自勉。
http://s12/middle/6377b042gc0f0b1e9ebab&690
贴一张采访照。牛人,绝对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