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升起来的和平静下来的——麦家采访札记
(2011-12-23 19:14:46)
标签:
麦家刀尖文化 |
分类: 工作 |
这一天的上海非常非常冷,麦家只穿了一件衬衫加毛衣,又在外面罩了一件羽绒背心。早晨他与宁财神的对话在人民广场边上的星光影剧院举行,能够坐下 300人的巨大场子,只来了不到30个人。对谈结束的时候,麦家站起来说,“今天的遗憾就是人太少了,但是因为人少,我会记住你们每一个人。真的,我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说实话,活动安排有点混乱,有些读者还在请麦家签字,就连人带书都被剧院的保安给赶了出来——下一场是票友聚会,许多四五十岁的老阿姨们已经黑压压堵在门口。麦家有点茫然地被赶到剧院门口的走道里,刚要离开,出版方的人丢给他一堆书,“帮忙签一下吧!”麦家就弯下身子,在那个风口,一本本签完。
我们坐到暖和的地方吃饭。麦家抽烟很凶,一根接一根,话倒很少。饭局上有好些人,大多数人都跟他只有一面之缘。我注意到,在吃饭前和吃完后,他从自己的背心贴身口袋里拿出一个塑料小药盒,那上面用水笔仔细写着每一种在什么时候吃,一次多少,每天几次。他吃得很仔细,盒子就摆在桌上,吃完后,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的,继续加入到桌面上的聊天里。
饭局有点长,到了某个点,桌上的一人突然提包说要去下一个活动,必须要走了。紧接着,所有人都站起来告辞,饭桌边一下就空了。麦家将他们一一送到门口,踌躇了一会儿,又点了一支烟,才坐回到桌边。我想他是在做准备。
出版社的宣传人员问他,“麦老师,你要不要休息一会儿?”他答,没关系,就在这里开始好了。
我们开始对话。
因为采访的需要,我突击看了两本麦家的小说,这一次新出版的《刀尖》以及之前得过茅盾文学奖的《暗算》。说实话,这本新的全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感觉是一部命题之作,潦草且重复,我私下对它评价不高。“如此重复写作,没有前途”,读完后,我在自己的私人读书笔记里这样写。而我之前查到的关于麦家的消息,大多是负面的,国内最贵编剧、最有争议的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版税过千万之类的。从来没有一位茅盾文学奖得主这么商业,跟纯文学的关系这么疏离,而他自己在媒体中的形象,又是这么高调与计较,仿佛为市场而生。
“千万版税是怎么回事?”
“那是上一本书了。不是这一本。”
“你说你要封笔了?为什么?”
“我很累,心力交瘁。”
“这样写下去不是也挺好?”
“不好,我自己知道。”
全然不是媒体上写到的,那样飞扬跋扈的麦家。
“我写作的时候睡不着,一定要吃安眠药。这不是成熟作家的做法,很伤自己。”
“你这样写应该可以挣很多钱吧?”
“写东西最不挣钱了。”他举了个例子,是的,他说的没错,他的确有很多别的方法挣更多的钱。写作,的确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一种。
“那为什么写那么多?”
“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的。”没错,他是个周道的识大体的人。
在麦家疯狂写作的这几年,他成为国内最高价码的编剧,他拿16的版税,而今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写完《刀尖》,媒体上爆出,这是他谍战小说的封笔之作。
所谓谍战封笔,并不是麦家本人说的。但他之所以并没有阻止,是因为他差不多觉得自己的谍战小说写到了头,再写下去没有意义。
他有南方人的务实,却意外诚恳。
我们谈到茅奖,给麦家带来巨大声誉的那个奖项,可是麦家却出乎意料地答,”你知道的,我的茅奖争议很大的,很多人觉得那不是纯文学。”他脸上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落寞感,但他很快又补充,“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我是全中国得茅奖里,书卖得最多的。”
说完他抽了一口烟。
有一段对话采访完我一直萦绕于心,他提到自己的生活,说不写作的时候,他总是开车回自己的老家,几个小时就到了。一方面父亲去世后,要去陪陪老母亲,最主要的,一旦离开城市,他就觉得放松下来。
“在城市里,你的欲望会升起来;而在家乡,它们都会从沸腾的心里安静下来。”
他摸了摸放在桌上的药盒子,像是在自言自语。
今年,除了写作,麦家花了大半时间装修他在西溪湿地的房子。他说接下去会长时间住在那里,想一想自己接下去要做些什么。他说并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也可能找到了更有兴趣的事,那就再也不写作了。可是要知道,一直以来,或者说至少在他的谍战系列大火之前,麦家一直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文学青年形象,从80年代末期就开始不停投稿。他当时最大的梦想是自己的小说能够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但是他的稿子一直被退,他则持之以恒利用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写小说。他提到给他带来声誉的第一部成名作《解密》,那篇小说据说从七个人的视角来描写故事,叙述以及节奏被全部切断,是非常文学的写法。这的确是每一个文学青年在开始自己虔诚的文学探索之路的开端,相当普遍也很常规的做法。他喜欢看博尔赫斯的书,有一度被称作“中国的博尔赫斯”,他熟读很多博尔赫斯的小说,很多片段甚至能够背诵出来。他也很注意同时代作家的写作,每出现一部新作,都会拿来仔细地读。这显然与之前我以为的不动脑子复制自己的写作模式的麦家完全不同。
麦家吸了一口烟,缓慢地一字一字地说,“那,应该还是写一本真正的小说出来吧。”
和我猜的一样。
------
非报纸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