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片段之插曲简析
(2012-01-04 17:21:56)
标签:
文化 |
在这段大屠杀的片段中,有三段音乐,配合着不同的情节,充分利用音乐的感染力,营造出恐怖、动荡、震撼的视听效果。它们都不仅仅只属于某一种存在方式,而是混合了多种,但为了叙述方便和避免重复,分别选择一个重点侧面进行描述。
情景性存在
时间:开头——02:07
第一段是最为人熟知的童声合唱《OYF’N Pripetshok and Nacht Akt 》,这是一首用希伯来语演唱的歌曲,童声干净纯洁,有唱诗班一样圣洁的意味在里面。与声音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屠杀的情节:纳粹血洗犹太社区,动乱、吞金、服毒、殴打、扫射……残忍酷厉的画面中,穿红衣的小女孩,成为一条模糊的线索。
之所以说它是情景性存在,因为显然的,故事中有了小女孩这个人物,并且配合着血腥杀戮的大背景,插曲选择应该与之适应,并且能够在推动叙事前进的基础上,感染观众,达到本剧的一个小高潮。从这个角度,童声合唱就非常合适,音画反衬的艺术处理不仅与作品的内在主题相一致,并且符合特定情景下的需要,大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
一般性存在
时间:02:09——03:41
这段音乐作为配乐,在整部电影中并不是十分突出,也很少有人拿出来进行特定的分析。它的曲调低沉,迂回婉转而又加入了犹太色彩的异域风情,作为屠杀情节中的一环,表现的是诡异、紧张、令人毛骨悚然的听觉效果。与上一段的音画和谐不同,它虽然不及别段音乐出彩,但整体上仍然与作品风格保持了高度一致,并且有力地配合了情节设置。
技术性存在
时间:03:46——结束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情节,最主要的就是背景音乐与剧情内容的完美配合。之前辛德勒在高地上俯视下面纳粹杀人,镜头多用的是大全景,重在表现受苦的犹太人大群体。此时,以小女孩躲进床底为开端,开始写个人,镜头推至全景、中景,德军一拥而上,清扫各个房间。
跳跃的钢琴声与激烈的枪声同时响起,伴随急促的脚步声,持续的枪声和人女人的尖叫声,琴声贯穿始终,中间甚至出现了对此曲作者是谁的调侃。淡定自若的弹奏者,枪声响起时黑白对比分明的房间,黑压压的尸体,悠闲洗脸的官军,这种奇怪的声音和画面的叠加,却显示出非凡地魅力,音乐不仅与镜头的运动配合默契,而且达到了高度的写意状态,就像一位评论员说的“表现了犹太民族包含苦难的、难以言喻的激情”。